当前位置:
编号:11682056
十、痰实中风(附:风痰面瘫)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实中风属中风类型之-。以风痰实邪如矢石中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痰潮气促,口眼㖞僻,半身不遂为主证。轻者可见猝然眩晕,㖞僻不遂,头面四肢发麻等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出血、蛛网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等疾病的某些发病阶段,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一)病因病机

    痰实中风之发生,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复加饮食劳倦,七情过极等因素而诱发。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热极生风,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肾亏损,水不涵木,阳升风动,痰借风势,风夹痰行,阴阳为之而失衡,气血为之而逆乱,营卫为之而不周,构成本病标实本虚,虚实互见的病理特点。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述:“更有风过木动,中土受伐,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或风阳上攒,痰火阻窍,神识不清”。

    (二)辨证施治

    痰实中风,以痰湿风火为患,故发病时以标实为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发病时,当以治痰为主,佐以平肝熄风。属湿痰则温之燥之,热痰则清之降之。同时,对中脏腑所致的昏仆不省,尤以豁痰开窍,复苏为急。内风痰湿闭则温开,内风热痰闭则凉开,至关重要。病情危重者,要避免搬动,采取中西医结合,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当顾脾气,调肝肾,并应注意“痰瘀同源互生”,酌加活血祛瘀之品,若痰热肝旺,清肝平肝之品亦当佐而用之。
, 百拇医药
    临证时,还要辨痰实中风的病位之深浅。中经络,病位浅,病势缓,证见猝然头晕,颜面麻木,继而口眼㖞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但无神志昏迷。中脏腑,病位深,病情危急,证见猝然昏仆,痰潮气促,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而有神志昏迷。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神志昏迷的有无。因此,在治疗上,除发病时,中脏腑须急当开窍以促其复苏外,至于神志清醒后的治疗,二者基本相同。为不致于过于繁杂,而迷人眼目,也为临床上所实用,故在辨证分型时,不将两者分述。

    痰实中风的主要症状:卒起头晕,头皮或颜面麻木,甚则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痰壅气粗,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肢体强疼,牙关紧闭,二便不通。

    由于痰实中风的成因不同,临床证候不同,将其分为痰火中风及痰湿中风二个类型,现分述如下。

    1.痰火中风

    (1)主证:除具备上述共有症状外,兼见面红身热,气出口臭,躁动不安,唇舌色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 百拇医药
    (2)治法:辛凉开窍,豁痰清热熄风。

    (3)代表方: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黄连温胆汤(《千金方》)加味。

    (4)药物:安宫牛黄丸(成药)、黄连、枳实、竹茹、陈皮、法夏、茯苓、生姜、甘草。

    急用安宫牛黄丸(成药),1日1粒,分2次服,用温开水研化灌服(或鼻饲),以开窍醒神。继用黄连温胆汤加胆星、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抽搐者加全虫、蜈蚣、僵蚕以搜风豁痰通络止痉。便秘者加大黄、枳实、芒硝以清降痰火腑实。若兼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钩藤、夏枯草、菊花,以平肝熄风。

    2.痰湿中风

    (1)主证:除具备上述共症外,兼见面白晦暗,静卧不烦,四肢欠温,脘腹痞闷,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 百拇医药     (2)治法:辛温开窍,燥湿化痰熄风。

    (3)代表方: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苍白二陈汤(《沈氏尊生书》)。

    (4)药物:苏合香丸(成药):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急用苏合香丸(成药),灌服(或鼻饲),继服苍白二陈汤,以燥湿化痰。并加天麻、僵虫、全虫、菖蒲以熄风豁痰。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在急性期的3~5天内,出现痰热腑实证。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风、痰、火(热)为主,恢复期以风、痰、瘀为主。而缺血性中风,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均以风、痰、瘀为主,痰实则贯穿于整个病程中。由于卒中脏腑,腑实于下,风火痰实于上。因此,通腑泻痰,实为救治出血性中风之有效方法。至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当以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治之。

    3.痰实中风后遗症
, 百拇医药
    痰实中风经过治疗,常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㖞斜等后遗症。其原因为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脉络瘀阻,痰瘀同病所致。如不及时治疗,将成为终身之患。当以化痰通络,益气活血,培补肝肾为主而治之。使脉络得以疏通,气血得以畅行,以利于病体早日康复。

    (1)半身不遂:若痰湿中风所致半身不遂,宜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合导痰汤(陈皮、半夏、茯苓、枳实、南星、甘草)。若火痰所致半身不遂,宜用天麻钩藤汤(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坤草、朱茯神、夜交藤)。上肢偏废者,可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重而瘫痪无力者,重用牛膝、川断、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兼言语不利者加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兼口眼㖞斜者,加白附、全虫、南星、僵虫、葛根等,以祛风化痰。兼肢体麻木者,加南星、半夏、白蒺黎,以祛风痰。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物而疗效不显著者,可加水蛭、虻虫等类活血药,以增强破瘀通络之功。

    (2)言语不利:因风痰上阻,经络失和所致,方用解语丹(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加减,以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若属肝阳上亢,痰邪阻窍者,治宜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蝎尾等以平肝潜阳,化痰开窍。若属肾虚精气不能上承所致,宜用地黄饮子(干地黄、巴戟、山萸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附子、菖蒲、远志)以补肾、开音、利窍,此方可减去肉桂、附子,加杏仁、桔梗、木蝴蝶等开音利窍之品。
, http://www.100md.com
    (3)口眼㖞斜:如单纯性口眼㖞斜属于风痰阻络所致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选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加味。口眼??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熄风。

    对上述后遗症的治疗,针灸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临床上当配合应用。具体选穴参考有关书籍。

    痰实中风要积极救治,防微杜渐。除了注意治疗先兆症外,还要做好已病愈者的善后处理,以免复发。对于后遗症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配合气功,针刺并加强锻练,增强体力,争取早日康复。

    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病史者,要预防于未中之先,主要措施是:①饮食清淡,戒酒、戒烟、戒肥甘厚味之品;②清心寡欲,制怒成躁,勿忧思;③劳逸适度,有动有静保平衡;④药物预防,具有降脂、降压的中草药有:北芪、黄精、半夏、茯苓、海藻、昆布、海带、海蜇、泽泻、丹参、寄生、山楂、夏枯草、钩藤、罗布麻等。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针对性药物,或单味水煎服,或作为食疗配方。
, 百拇医药
    如果发现中风的先兆症状,特别是年逾四旬者,而常有头晕头痛,头皮及肢体发麻,肉??筋惕,及一时性言语不利等症状,应即时就医,以免病情向深处发展。

    (三)病案举例 (摘自《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

    例1.刘x x,男56岁,干部,于1979年6月14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年。来诊时诉,一天前发现左上、下肢活动不灵,言语不利,伴头重胀,咳嗽,痰黄粘稠,胸翳,口苦,小便黄短,大便干结,平素嗜烟酒。见其神情,舌胖而质红,苔白腻,舌伸出向左歪,脉弦滑,语言不利,左鼻唇沟变浅,左上、下肢肌胀力减弱,活动不灵,呈软瘫,心肺正常,血压156/100毫米汞柱(20.8/1 3.3kPa)。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诊断:中风。属风痰热瘀,闭阻经络。治宜豁痰熄风,清热祛痰通络。用温胆汤加味,法夏10克、陈皮5克、茯苓15克、钩藤24克(后下)、胆星1O克、菖蒲10克、丹参30克、川芎6克、牛膝10克、竹茹10克、甘草5克。服药1周后,咳痰、胸翳症状好转,大便通畅。原方加减治疗月余,语言流利,下肢活动已近常人,余症消失。
, 百拇医药
    例2.刘x x,男,55岁,1981年2月18日就诊。患者于去冬腊月与伙伴进山采药,夜宿小店。晚饭后突发剧烈头痛,躁动不宁,恶心呕吐,自觉背部和两腿疼痛,继而发生谵妄、惊厥,渐渐出现昏迷。急送当地医院抢救。查患者颈项强直,有明显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血性,脑压增高。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甘露醇及止痛、镇静等药。治疗10余日,收效不佳,遂求治于余。

    初诊:患者神志不清,号叫不止,喉中痰鸣漉漉,身热口臭,面色黯且有垢。时而狂燥,语出不逊,时而昏迷,呼吸不均。左上肢和右下肢肿胀并伴有运动障碍。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有力。此乃肝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热壅盛,上蔽清窍所致,属中风闭证。治宜凉肝熄风,豁痰开窍。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辅以紫雪丹。处方:黄连9克、陈皮9克、半夏9克、云苓12克、竹茹9克,枳实9克、黄芩6克、大黄9克(后下)、钩藤12克、川贝9克、菖蒲9克、夏枯草30克、制南星6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紫雪丹每日2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

    二诊:服上药后神志稍清,痰吐觉爽,但头痛、肢体疼痛仍剧,颈项强直。拟上方去南星,加葛根30克、牛膝l5克。3剂,水煎服。
, 百拇医药
    三诊:服上药头痛减轻,肢体已不疼,项强消失,神志清楚,惟大便5日未下。照方去钩藤、夏枯草、南星,加重大黄至30克(后下)、川朴l0克。3剂,水煎服。同时停服紫雪丹。

    四诊:服药后,大便下粪块甚多,食欲大增,头痛消失,可柱杖下床稍事活动,仍言语不利。处方:黄连9克、半夏9克、陈皮9克、竹茹9克、枳实9克、菖蒲6克、牛膝9克、僵蚕9克、白附子6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20克、苍术6克、甘草3克。6剂,水煎服。

    五诊:服药后,患者能弃杖下地活动,语言流利。守上方略有出入,坚持服用2个月,身体康复如常。

    附:风痰面瘫

    风痰面瘫,是指外风挟痰流窜经络,所致的口眼㖞斜为主要症候的病证。其与痰实中风不同,而无昏仆不省、半身不遂、痰潮气促的症侯特征。再者痰实中风多见于四十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而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
, http://www.100md.com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多为卫气不足,腠理不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引动体内痰浊,流窜颜面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荣养而牵引挛急,以致口眼㖞斜的发生。

    2.辨证施治 本病以外风挟痰浊入中经络为患,故多属实证。其治当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又因痰邪阻滞气血运行,故当辅以活血化瘀。

    (1)主证:口眼㖞斜,口角流涎,颜面牵强不舒,或面肌痉挛,或兼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表症。舌苔薄白,脉弦或浮弦兼滑。

    (2)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3)代表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4)药物:白附子、白僵虫、全蝎。

    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白僵虫、全蝎为虫类搜络除风祛痰之品。可加红花、当归、赤芍、地龙、丹参以活血化瘀。兼见面肌痉挛,可合用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痉。重用白芍,用量可达30~60克。兼有风寒表证者,治宜疏风散寒,化痰通络,主方合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甘草)。兼有肝经风热之症,治宜疏风清热,化痰通络,主方合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蔓荆子、侧柏叶、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羌活、甘草、薄荷、僵蚕)。若兼肝阳上亢症状,治宜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主方合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药、玄参、天门冬、川楝子、麦芽、茵陈蒿、甘草)。若兼肺脾气虚,表卫不固,治宜益气疏风,化痰通络,主方合玉屏散(《丹溪心法》:黄芪、白术、防风)加味治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