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痰阻肌肤麻木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阻肌肤麻木是指痰邪留于肌肤脉络,阻遏气血畅行,而出现的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仁。“麻”指肌肉之内,如虫乱行,按之不止。“木”是指皮肤无痒痛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
肌肤麻木证,古典医藉中名称繁多。《黄帝内经》称之为“不仁”,《诸病源候论》除称为“不仁”外,亦称为“顽痹”,“顽木”,“针刺不痛”,《寿世保元》称为“麻痹”,后世亦有称为“顽麻”。本证因多治广,这里主要介绍痰邪为患。
(一)病因病机
痰阻肌肤麻木,多由嗜饮茶酒五辛或油腻腥荤,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湿从内生,聚而成痰,复因地居卑湿,坐卧湿地,水湿浸渍,使内外之邪相合,痰湿凝于肌肤之中,荣卫气血不能畅达而发本病。或由于素有痰疾,复感风邪,风痰阻络而成。痰邪入络,营卫气血滞而不行,必致痰瘀阻络。正如《类证治裁·麻木》指出,“麻木营卫滞而不行之症。……丹溪以麻木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于不仁中,确分为二。盖麻虽不关痛痒,只气虚而风痰凑之,如风翔浪拂;木则肌肉顽痹,湿痰挟败血,阻滞肝气,不能遍运,为病较甚,俱分久暂治之”。
, 百拇医药
(二)辨证施治
痰阻肌肤麻木,临证较为常见分为风痰入络、湿痰阻滞、寒痰痹阻、痰瘀阻络四个类型。祛痰通络为主治,分别兼用疏风、燥湿、散寒、化瘀等药物。病久气虚者,应佐以益气健脾之法。
1.风痰入络
(1)主证:肌肤麻木不仁,局部皮肤有蚁行感,按之不止,搔之愈甚。平素咳嗽痰多,头目不清,甚或眩晕,苔白腻,脉浮滑或弦滑。
(2)治法:疏风化痰通络。
(3)代表方:消风化痰汤(《杂病源流犀烛》)。
(4)药物:天麻、僵蚕、全虫、防风、白附子、天南星、制半夏、木通、赤芍、连翘、桔梗、银花、苍耳子、白芷、羌活、皂角、天冬、陈皮、甘草、生姜。方中防风、白芷、羌活散在上之风;僵蚕、全虫、白附子以化痰,祛络中之风;天麻为风痰之圣药,疗麻木不仁;桔梗、半夏、南星、皂角、陈皮以化已成之痰。若无痰热之象,可减去银花、连翘、天冬等药物。通络活血,赤芍易川芎。诸药合用,则风散痰消,络自通而麻自愈。
, 百拇医药
2.湿痰阻滞
(1)主证:肢体肌肤麻木不仁,困乏酸重,握拳无力,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若以手击麻木之处,可暂时轻快,并有脘闷多痰。或兼面黄少华,大便不实,苔白腻,或舌淡苔白,脉濡缓,或沉细缓。
(2)治法:化痰祛湿通络或兼补益脾胃。
(3)代表方:通络二陈汤(《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或合用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
(4)药物: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橘络、丝瓜络、路路通、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饴糖。
方中以二陈汤燥湿化痰;枳实、橘络、丝瓜络、路路通以顺气化痰通络。若脾胃虚弱,则合用黄芪健中汤补益脾胃,益气温中,杜其生痰之源。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
, 百拇医药
3.寒痰痹阻
(1)主证:肌肤麻木不仁,肢节活动不灵,活动受限,患处皮肤绷紧漫白,扪之肤冷,掐之不觉。伴有咳嗽多痰,面色不华,舌质淡白,脉细迟。
(2)治法:温化寒痰。
(3)代表方: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4)药物: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麻黄、肉桂、姜炭、生甘草。
方中麻黄、肉桂、姜炭、熟地黄、鹿角胶以温经和阳,通络散寒,以治痰之本;白芥子温化寒痰,以除既成之痰。可加天南星、制半夏加强温化寒痰之力。阳气虚弱者,可加附子、人参等温阳益气之品。
4. 痰瘀阻络
(1)主证:肌肤由麻渐转致木,患处皮肤粗糙,肤色略暗,触如橡皮,刺无痛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
, 百拇医药
(2)治法:活血化瘀,消痰通络。
(3)代表方: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
(4)药物:川芎、当归尾、茯苓、半夏、陈皮、生姜汁、甘草。
方中川芎、当归尾以活血化瘀;二陈汤燥湿化痰;生姜汁祛除经遂之痰。可加桃仁、红花、丹参、桂枝、以加强活血通络。加制南星、白芥子、全虫、黄酒以温经通络,化痰活血,使痰瘀得以同治。
肌肤麻木,原因之多,大抵因痰者较为常见。临证时要辨其属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风痰以疏导,寒痰以温散,湿痰以燥化,痰瘀以同攻。气虚以健脾,阳虚以温肾。本证除了内服药物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理疗等方法,内外同治,收效较快。
(三)病案举例
例1.黄x x,男性,60岁,工人。于1984年6月7日初诊。患者从事水工,长年操劳,寒湿日侵,两年来,两膝关节酸痛肿胀,常贴麝香追风膏以治疗,贴后疼痛稍减,但不能除根。下肢麻木感,肢节活动受限,患处皮肤冷感,喜暧恶寒,受凉加著,舌淡苔白,脉细迟。辩证为寒痰痹阻,气血凝滞。治拟温经散寒,消痰通络。方拟阳和汤加制南星、制半夏、制附片、桂枝、牛膝。上方服6剂,麻木酸痛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5剂,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大剂量入2500克白酒中浸l周后,日服2盅,以巩固疗效。
例2,刘xx,男性,48岁,教员,于1986年12月初诊。患者右股外侧风市穴处,有拳大之地,肌肤麻木不仁,已1年余,当时不在意,近来症状加重,肤色发暗,刺无痛感,故要求中医治疗。视其舌质紫黯,苔白,脉细涩。辩证为痰瘀阻络,气血不荣,治拟活血化瘀,消痰通滞。处方:当归、川芎、牛膝、全虫、白芥子、桂枝、红花、桃仁、丹参、制胆星、茯苓、甘草、黄酒一盅兑服。外用白芥子、川芎、白芷等药共为细末,酒炒外敷。以上治疗共月余,症状消失,患处恢复正常。, 百拇医药
肌肤麻木证,古典医藉中名称繁多。《黄帝内经》称之为“不仁”,《诸病源候论》除称为“不仁”外,亦称为“顽痹”,“顽木”,“针刺不痛”,《寿世保元》称为“麻痹”,后世亦有称为“顽麻”。本证因多治广,这里主要介绍痰邪为患。
(一)病因病机
痰阻肌肤麻木,多由嗜饮茶酒五辛或油腻腥荤,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湿从内生,聚而成痰,复因地居卑湿,坐卧湿地,水湿浸渍,使内外之邪相合,痰湿凝于肌肤之中,荣卫气血不能畅达而发本病。或由于素有痰疾,复感风邪,风痰阻络而成。痰邪入络,营卫气血滞而不行,必致痰瘀阻络。正如《类证治裁·麻木》指出,“麻木营卫滞而不行之症。……丹溪以麻木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于不仁中,确分为二。盖麻虽不关痛痒,只气虚而风痰凑之,如风翔浪拂;木则肌肉顽痹,湿痰挟败血,阻滞肝气,不能遍运,为病较甚,俱分久暂治之”。
, 百拇医药
(二)辨证施治
痰阻肌肤麻木,临证较为常见分为风痰入络、湿痰阻滞、寒痰痹阻、痰瘀阻络四个类型。祛痰通络为主治,分别兼用疏风、燥湿、散寒、化瘀等药物。病久气虚者,应佐以益气健脾之法。
1.风痰入络
(1)主证:肌肤麻木不仁,局部皮肤有蚁行感,按之不止,搔之愈甚。平素咳嗽痰多,头目不清,甚或眩晕,苔白腻,脉浮滑或弦滑。
(2)治法:疏风化痰通络。
(3)代表方:消风化痰汤(《杂病源流犀烛》)。
(4)药物:天麻、僵蚕、全虫、防风、白附子、天南星、制半夏、木通、赤芍、连翘、桔梗、银花、苍耳子、白芷、羌活、皂角、天冬、陈皮、甘草、生姜。方中防风、白芷、羌活散在上之风;僵蚕、全虫、白附子以化痰,祛络中之风;天麻为风痰之圣药,疗麻木不仁;桔梗、半夏、南星、皂角、陈皮以化已成之痰。若无痰热之象,可减去银花、连翘、天冬等药物。通络活血,赤芍易川芎。诸药合用,则风散痰消,络自通而麻自愈。
, 百拇医药
2.湿痰阻滞
(1)主证:肢体肌肤麻木不仁,困乏酸重,握拳无力,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若以手击麻木之处,可暂时轻快,并有脘闷多痰。或兼面黄少华,大便不实,苔白腻,或舌淡苔白,脉濡缓,或沉细缓。
(2)治法:化痰祛湿通络或兼补益脾胃。
(3)代表方:通络二陈汤(《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或合用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
(4)药物: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橘络、丝瓜络、路路通、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饴糖。
方中以二陈汤燥湿化痰;枳实、橘络、丝瓜络、路路通以顺气化痰通络。若脾胃虚弱,则合用黄芪健中汤补益脾胃,益气温中,杜其生痰之源。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
, 百拇医药
3.寒痰痹阻
(1)主证:肌肤麻木不仁,肢节活动不灵,活动受限,患处皮肤绷紧漫白,扪之肤冷,掐之不觉。伴有咳嗽多痰,面色不华,舌质淡白,脉细迟。
(2)治法:温化寒痰。
(3)代表方: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4)药物: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麻黄、肉桂、姜炭、生甘草。
方中麻黄、肉桂、姜炭、熟地黄、鹿角胶以温经和阳,通络散寒,以治痰之本;白芥子温化寒痰,以除既成之痰。可加天南星、制半夏加强温化寒痰之力。阳气虚弱者,可加附子、人参等温阳益气之品。
4. 痰瘀阻络
(1)主证:肌肤由麻渐转致木,患处皮肤粗糙,肤色略暗,触如橡皮,刺无痛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
, 百拇医药
(2)治法:活血化瘀,消痰通络。
(3)代表方: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
(4)药物:川芎、当归尾、茯苓、半夏、陈皮、生姜汁、甘草。
方中川芎、当归尾以活血化瘀;二陈汤燥湿化痰;生姜汁祛除经遂之痰。可加桃仁、红花、丹参、桂枝、以加强活血通络。加制南星、白芥子、全虫、黄酒以温经通络,化痰活血,使痰瘀得以同治。
肌肤麻木,原因之多,大抵因痰者较为常见。临证时要辨其属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风痰以疏导,寒痰以温散,湿痰以燥化,痰瘀以同攻。气虚以健脾,阳虚以温肾。本证除了内服药物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理疗等方法,内外同治,收效较快。
(三)病案举例
例1.黄x x,男性,60岁,工人。于1984年6月7日初诊。患者从事水工,长年操劳,寒湿日侵,两年来,两膝关节酸痛肿胀,常贴麝香追风膏以治疗,贴后疼痛稍减,但不能除根。下肢麻木感,肢节活动受限,患处皮肤冷感,喜暧恶寒,受凉加著,舌淡苔白,脉细迟。辩证为寒痰痹阻,气血凝滞。治拟温经散寒,消痰通络。方拟阳和汤加制南星、制半夏、制附片、桂枝、牛膝。上方服6剂,麻木酸痛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5剂,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大剂量入2500克白酒中浸l周后,日服2盅,以巩固疗效。
例2,刘xx,男性,48岁,教员,于1986年12月初诊。患者右股外侧风市穴处,有拳大之地,肌肤麻木不仁,已1年余,当时不在意,近来症状加重,肤色发暗,刺无痛感,故要求中医治疗。视其舌质紫黯,苔白,脉细涩。辩证为痰瘀阻络,气血不荣,治拟活血化瘀,消痰通滞。处方:当归、川芎、牛膝、全虫、白芥子、桂枝、红花、桃仁、丹参、制胆星、茯苓、甘草、黄酒一盅兑服。外用白芥子、川芎、白芷等药共为细末,酒炒外敷。以上治疗共月余,症状消失,患处恢复正常。,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