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痰结胸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结胸是指痰邪搏结于胸腹,而出现心下痛,按之硬满的病证。因此,凡胸部及上腹部之急慢性炎症,如胸膜炎、肺炎、气管炎、胆囊炎、肝炎、腹膜炎、胰腺炎、以及急性肠梗阻等。有上述特征者,均可按本篇进行辨证施治。也有报道,对于麻疹、疳积、惊风、精神病等病证,出现上述症状者,也可就此辨治。
(一)病因病机
痰结胸的成因,主要是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伤寒误下,或温病内陷,外感之邪内陷与胸中痰水互相交结而成。若热与痰水相结则为热痰结胸,若寒与痰水搏结则为寒痰结胸,若内伤脾胃,寒痰中生,凝于贲门之间,遏抑胃气不能上达,阻隔饮食不能下降,也可发为本证。
(二)辨证施治
本病分为热痰结胸和寒痰结胸两个类型。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又有轻重之分,治疗以逐痰为主,或兼清热,或兼祛寒,或以竣剂,或以缓剂,权衡轻重,酌情施治。
, http://www.100md.com
1.热痰结胸
(1)重证
①心下鞭满疼痛而拒按,甚者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烦懊??,或头部汗出,口燥而渴,或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舌燥,脉沉紧或沉迟。寸部或见浮象。
②治法:逐痰水,泻热结。
③代表方:大陷胸汤(《伤寒论》)。
④药物:大黄、芒硝、甘遂。
方中芒硝软坚化痰散结;甘遂(研末冲服)峻逐痰水;大黄荡涤泄热,使痰水,热邪从大便而下。本方为攻逐痰水之峻剂,如一服已得泻,应停后服,即所谓中病即止。以免攻伐太过,正气不支而生他变。
如结胸证见脉浮大,按之有力,为表邪未尽,或按之无力,为正气内虚,均不宜使用。因表邪未尽,降之太早则致正虚邪陷。若正已虚而复用攻伐,则正气不支而成虚脱,所以仲景有“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之明训。
, 百拇医药
若证见胸胁心下鞭满疼痛,牵及项强而活动不利,如柔痉状者,此病位偏上且病势较缓,治从“在上则治宜缓”之法则,用大陷胸丸缓以攻之。本方由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加葶苈、杏仁、白蜜组成。以其病位较高,故用葶苈、杏仁开结化痰逐饮而利肺下气,白蜜以缓下趋之势,所以本方有峻药缓下之妙。峻则能胜破坚荡实之任,缓则能尽际上迄下之邪。
(2)轻证
①心下鞭满,按之始痛,不按则不痛,胸闷喘促,呕恶,苔黄腻,脉浮滑。
②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③代表方:小陷胸汤(《伤寒论》)。
④药物:黄连、半夏、栝蒌实。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开泻热结为主,半夏辛温祛痰,消胸脘痞满为辅,两药合用,辛开苦降,能泻热涤痰,开胸散结;栝蒌清热宽胸,化痰散结,通利大便,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之功。
, http://www.100md.com
本方与大陷胸汤相比,方中黄连之下热轻于大黄,半夏之逐痰饮缓于甘遂,栝蒌之润利散结,次于芒硝。其作用比较缓和,因此临床上较大陷胸汤用之广泛,故凡咳嗽面赤,胸腹常热,手足时凉,热痰结于胸膈上证,痰热胶结所致肺气不宣之咳痰稠者,心下结痛,气喘而闷者,食积痰热壅滞而喘急者,均可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
2.寒痰结胸
(1)主证:胸膈鞭满疼痛拒按,胸闷气促,呕恶痰涎饮食,大便不通,舌苔白腻而滑,脉弦滑或弦紧。无发热、口苦、舌燥。
(2)治法:温下涤痰破结。
(3)代表方:三物白散(《伤寒论》)。
(4)药物:桔梗、贝母、巴豆。
方中以巴豆为主,性味辛热,能破胸中寒痰凝滞坚结,前人喻之为斩关夺门之将;桔梗化痰而开肺气;贝母能消郁结之痰。因此种寒实痰结之症,非热药不足以驱其寒痰,非峻药不足以破其结滞。服药后,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如药后不利应吃热粥以助药力,如利不止,可进冷粥以止之。因巴豆之性,得热则行,得冷则解,故也。
, 百拇医药
若内伤结胸,属脾胃阳虚,寒痰填胸,症见心下满痞而疼,得温则舒,呕吐痰涎,饮食不消,小儿可致惊风。治以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加胡椒,温中逐寒,化痰降逆。其在幼童,呕吐饮食成惊者,可治以《福幼编》逐寒荡惊汤(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
(三)病案举例
例1.朱x x,男性,53岁,干部,1981年9月25日初诊。患者一周前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8~39℃,服退热药,效果欠佳。X光诊断为:“右下大叶性肺炎”。青、链霉素过敏试验均为阳性,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要求中医治疗。诊见胸胁满痛,胸闷喘咳,痰黄粘稠,口渴心烦,心下硬满,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风热壅肺,痰热结胸,治当清热宣肺,涤痰开结。处方:黄连10克、法夏10克、全栝蒌15克、杏仁10克、麻黄6克(先煎)、石膏60克(先煎)、大黄6克(后下),桔梗10克、枳实10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服上方后大便通畅,体温37~38℃,胸胁满痛,憋闷咳嗽症状减轻。继用上方减大黄,石膏减至30克,加鱼腥草30克、芦根15克、苡仁10克、桃仁10克、黄芩12克。服药12剂,患者体温正常,诸症消失。X光复查,阴影消失。余见舌红少苔,脉细,此乃痰热已去,阴液耗伤,拟沙参麦冬汤加川贝、赤芍、地骨皮、知母以善后调理。
例2.芦x x,女性,12岁,1983年3月16日初诊。患儿发热4天,腹痛拒按2天,经西医疑诊为肠梗阻,拟行剖腹探查术,但因家长顾虑较重,而试行保守疗法,请中医诊治。诊见发热(体温39.5℃),面赤,口干但不欲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按之加重,5日未解大便,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而燥,脉沉滑而数。诊断为痰热结胸。治宜涤痰开结,通腑泻热。处方:大黄6克(后下)、 芒硝3克(冲服)、甘遂1.5克、枳实6克、甘草2克,1剂,水煎服。
服药后,泻下4次,大便稀,含粘液及粪块,腹部硬满症状明显减轻,体温降至38℃。上方减甘遂、芒硝,加栝蒌10克、黄连6克、青蒿15克(后下),继服2剂后,体温正常,诸症消失,舌红苔少,拟滋阴清热而善后。, 百拇医药
(一)病因病机
痰结胸的成因,主要是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伤寒误下,或温病内陷,外感之邪内陷与胸中痰水互相交结而成。若热与痰水相结则为热痰结胸,若寒与痰水搏结则为寒痰结胸,若内伤脾胃,寒痰中生,凝于贲门之间,遏抑胃气不能上达,阻隔饮食不能下降,也可发为本证。
(二)辨证施治
本病分为热痰结胸和寒痰结胸两个类型。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又有轻重之分,治疗以逐痰为主,或兼清热,或兼祛寒,或以竣剂,或以缓剂,权衡轻重,酌情施治。
, http://www.100md.com
1.热痰结胸
(1)重证
①心下鞭满疼痛而拒按,甚者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烦懊??,或头部汗出,口燥而渴,或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舌燥,脉沉紧或沉迟。寸部或见浮象。
②治法:逐痰水,泻热结。
③代表方:大陷胸汤(《伤寒论》)。
④药物:大黄、芒硝、甘遂。
方中芒硝软坚化痰散结;甘遂(研末冲服)峻逐痰水;大黄荡涤泄热,使痰水,热邪从大便而下。本方为攻逐痰水之峻剂,如一服已得泻,应停后服,即所谓中病即止。以免攻伐太过,正气不支而生他变。
如结胸证见脉浮大,按之有力,为表邪未尽,或按之无力,为正气内虚,均不宜使用。因表邪未尽,降之太早则致正虚邪陷。若正已虚而复用攻伐,则正气不支而成虚脱,所以仲景有“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之明训。
, 百拇医药
若证见胸胁心下鞭满疼痛,牵及项强而活动不利,如柔痉状者,此病位偏上且病势较缓,治从“在上则治宜缓”之法则,用大陷胸丸缓以攻之。本方由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加葶苈、杏仁、白蜜组成。以其病位较高,故用葶苈、杏仁开结化痰逐饮而利肺下气,白蜜以缓下趋之势,所以本方有峻药缓下之妙。峻则能胜破坚荡实之任,缓则能尽际上迄下之邪。
(2)轻证
①心下鞭满,按之始痛,不按则不痛,胸闷喘促,呕恶,苔黄腻,脉浮滑。
②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③代表方:小陷胸汤(《伤寒论》)。
④药物:黄连、半夏、栝蒌实。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开泻热结为主,半夏辛温祛痰,消胸脘痞满为辅,两药合用,辛开苦降,能泻热涤痰,开胸散结;栝蒌清热宽胸,化痰散结,通利大便,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之功。
, http://www.100md.com
本方与大陷胸汤相比,方中黄连之下热轻于大黄,半夏之逐痰饮缓于甘遂,栝蒌之润利散结,次于芒硝。其作用比较缓和,因此临床上较大陷胸汤用之广泛,故凡咳嗽面赤,胸腹常热,手足时凉,热痰结于胸膈上证,痰热胶结所致肺气不宣之咳痰稠者,心下结痛,气喘而闷者,食积痰热壅滞而喘急者,均可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
2.寒痰结胸
(1)主证:胸膈鞭满疼痛拒按,胸闷气促,呕恶痰涎饮食,大便不通,舌苔白腻而滑,脉弦滑或弦紧。无发热、口苦、舌燥。
(2)治法:温下涤痰破结。
(3)代表方:三物白散(《伤寒论》)。
(4)药物:桔梗、贝母、巴豆。
方中以巴豆为主,性味辛热,能破胸中寒痰凝滞坚结,前人喻之为斩关夺门之将;桔梗化痰而开肺气;贝母能消郁结之痰。因此种寒实痰结之症,非热药不足以驱其寒痰,非峻药不足以破其结滞。服药后,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如药后不利应吃热粥以助药力,如利不止,可进冷粥以止之。因巴豆之性,得热则行,得冷则解,故也。
, 百拇医药
若内伤结胸,属脾胃阳虚,寒痰填胸,症见心下满痞而疼,得温则舒,呕吐痰涎,饮食不消,小儿可致惊风。治以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加胡椒,温中逐寒,化痰降逆。其在幼童,呕吐饮食成惊者,可治以《福幼编》逐寒荡惊汤(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
(三)病案举例
例1.朱x x,男性,53岁,干部,1981年9月25日初诊。患者一周前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8~39℃,服退热药,效果欠佳。X光诊断为:“右下大叶性肺炎”。青、链霉素过敏试验均为阳性,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要求中医治疗。诊见胸胁满痛,胸闷喘咳,痰黄粘稠,口渴心烦,心下硬满,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风热壅肺,痰热结胸,治当清热宣肺,涤痰开结。处方:黄连10克、法夏10克、全栝蒌15克、杏仁10克、麻黄6克(先煎)、石膏60克(先煎)、大黄6克(后下),桔梗10克、枳实10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服上方后大便通畅,体温37~38℃,胸胁满痛,憋闷咳嗽症状减轻。继用上方减大黄,石膏减至30克,加鱼腥草30克、芦根15克、苡仁10克、桃仁10克、黄芩12克。服药12剂,患者体温正常,诸症消失。X光复查,阴影消失。余见舌红少苔,脉细,此乃痰热已去,阴液耗伤,拟沙参麦冬汤加川贝、赤芍、地骨皮、知母以善后调理。
例2.芦x x,女性,12岁,1983年3月16日初诊。患儿发热4天,腹痛拒按2天,经西医疑诊为肠梗阻,拟行剖腹探查术,但因家长顾虑较重,而试行保守疗法,请中医诊治。诊见发热(体温39.5℃),面赤,口干但不欲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按之加重,5日未解大便,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而燥,脉沉滑而数。诊断为痰热结胸。治宜涤痰开结,通腑泻热。处方:大黄6克(后下)、 芒硝3克(冲服)、甘遂1.5克、枳实6克、甘草2克,1剂,水煎服。
服药后,泻下4次,大便稀,含粘液及粪块,腹部硬满症状明显减轻,体温降至38℃。上方减甘遂、芒硝,加栝蒌10克、黄连6克、青蒿15克(后下),继服2剂后,体温正常,诸症消失,舌红苔少,拟滋阴清热而善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