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72kb)。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肾内科 李明喜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
* 定义
* 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内皮损伤为发病中心环节,以血管内皮下间隙增宽及血小板性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
* 范围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三联征。主要见于婴儿和儿童。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tytopenic purpura,TTP): HUS三联征并伴有NS症状和发热,主要见于成人。
* 产后特发性急性肾衰
* 恶性高血压
HUS病因
* 感染: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假单胞菌、伤寒杆菌,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病毒、HIV等感染。VTEC (Verotoxin-producing E.Coli)菌株的血清型:O26、O111、O113、O121、O145和O157,O157:H7最易引起严重的出血性结肠炎,导致HUS。
* 遗传:HUS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偶有显性遗传病例的报道,家族性HUS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 药物:CsA、FK506、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柔红霉素,口服避孕药物、抵克立得、奎宁、OKT3及放射线照射。
* 继发性:继发于SLE、PSS、SS、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MPGN。某些肿瘤,妊娠、实体器官(肾、心脏及肝)及骨髓移植后也可出现HUS。
* 特发性:病因不明,病变可以复发,有些病例可有补体缺乏。
HUS分型
* HUS广义上可分为典型D+HUS(腹泻相关的HUS)及非典型D-HUS(非腹泻相关的HUS)
* D+HUS:常与VTEC感染有关,多见于儿童并有急性胃肠炎前驱症状,可有血性腹泻。患者起病急骤,表现为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损害重于神经系统病变。
* D-HUS又称为特发性HUS:各年龄均可发病,患者起病隐匿,无前驱症状,不伴有腹泻前驱症状,预后较差。
* 按病因又可将HUS分为感染后HUS 、遗传性HUS 、药物及治疗相关性HUS、 继发性HUS及特发性HUS。
* 按病因分类法临床较为常用。
HUS流行病学
? D+HUS:高发年龄组为6个月至4岁,儿童HUS中90%为D+HUS。英国一项调查,发病率为1/105,以春秋两季多见,可呈流行性发病。该病与进食未充分加热(<68℃)的肉制品,不洁的水果、蔬菜、奶制品及饮用污染水有关。
? D-HUS:发生在各年龄组,散发性,不伴腹泻,发生率5-10%。
典型D+HUS
D+HUS 发病机理
* VTEC(如 O157:H7) 菌株感染及Stx的细胞毒作用
* 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参与内皮细胞的损伤
* 血小板激活、内皮损伤与HUS
* vWF因子异常
VTEC菌株感染及Stx的细胞毒作用
* VTEC(如:O157:H7) 菌株产生的志贺菌毒素(Stx)可以损害肠粘膜血管,引起出血性结肠炎。Stx进入血循环,导致微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D+HUS的主要因素。
* Stx含有一个A亚单位及数个B亚单位
* A亚单位具有生物活性
* B亚单位可以和细胞表面特异的糖脂受体Gb3结合
* Gb3受体在人肾皮质、髓质和肾小管上皮上均有表达,尤以肾小球内皮细胞表面的Gb3受体数目为多,这使得肾小球内皮细胞易受Stx的侵袭。Stx通过Gb3受体介导的细胞摄取作用进入内皮细胞,A亚单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导致靶细胞死亡。
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参与内皮细胞的损伤
* 细菌内毒素(LPS)
* HUS患者常并存有内毒素血症, LPS可以增强Stx的细胞毒作用
* LPS本身有损伤内皮细胞的作用
* LPS刺激内皮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增加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对内皮细胞的吸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 细胞因子
* Stx在TNF-α及IL-1的协同下能增强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特别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从而使中性粒细胞激活、数目增加,并释放弹性蛋白酶、NO等加剧内皮损伤。
血小板激活、内皮损伤与HUS
* 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内凝血/纤溶状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生理条件下内皮细胞膜及血小板均带负电荷,两者相互排斥
* 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些抗凝物质,如PGI2、vWF等
* 内皮损伤时,PGI2增加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 HUS患者血液中PGI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PGI2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被削弱,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vWF因子异常
* vWF是FⅧ的载体蛋白,由内皮细胞产生,具有介导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的功能
* 正常情况下, vWF不进入血循环,而存在于内皮细胞的Weiber-Palade小体内
* 内皮细胞损伤后vWF释放入外周血中
* HUS患者急性期血浆中完整的vWF亚基大量减少,vWF的异常结构片段增加,而vWF巨大多聚体则减少。
* vWF和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血小板,从而促进微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D+HUS 发病机理
TMA引起溶血的机制
* 机械破坏:红细胞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血管内形成的阻塞物中通过造成的
* 血小板减少反映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增强,形成血栓
* 红细胞破坏增加证据:血涂片中发现红细胞破裂,盔形细胞或细胞碎片,血LDH,结合珠蛋白,血胆红素水平增加。
* 红细胞脆性增加:脂质过氧化物酶增加和抗氧化活动减少,表明红细胞易受到氧化作用而发生溶解。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
* 早期常表现为出血性结肠炎,症状有腹痛、呕吐、腹泻、大便呈粘液性或血性,类似于溃疡性结肠炎或胃肠炎。症状持续1~2周,经短暂的无症状期,随后出现典型的HUS三联征
* 消化系统表现有时要与阑尾炎、肠套叠等外科急腹症鉴别
* 患者可有肝大,血清转氨酶、淀粉酶、脂酶和血糖水平均可升高,提示肝脏、胰腺功能受损
* 蛋白丢失性肠病可致低蛋白血症
* 严重病例还可出现肠粘膜下血管栓塞、伪膜形成及肠坏疽
肾脏
* 急性肾衰为本病的突出表现,半数病例为少尿型急性肾衰
* 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心衰、高血压
* 尿液检查可有1-2g/日的蛋白尿(偶有肾病综合征)
* 镜下血尿、管型尿 ......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肾内科 李明喜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
* 定义
* 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内皮损伤为发病中心环节,以血管内皮下间隙增宽及血小板性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
* 范围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衰竭三联征。主要见于婴儿和儿童。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tytopenic purpura,TTP): HUS三联征并伴有NS症状和发热,主要见于成人。
* 产后特发性急性肾衰
* 恶性高血压
HUS病因
* 感染: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假单胞菌、伤寒杆菌,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病毒、HIV等感染。VTEC (Verotoxin-producing E.Coli)菌株的血清型:O26、O111、O113、O121、O145和O157,O157:H7最易引起严重的出血性结肠炎,导致HUS。
* 遗传:HUS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偶有显性遗传病例的报道,家族性HUS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 药物:CsA、FK506、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柔红霉素,口服避孕药物、抵克立得、奎宁、OKT3及放射线照射。
* 继发性:继发于SLE、PSS、SS、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MPGN。某些肿瘤,妊娠、实体器官(肾、心脏及肝)及骨髓移植后也可出现HUS。
* 特发性:病因不明,病变可以复发,有些病例可有补体缺乏。
HUS分型
* HUS广义上可分为典型D+HUS(腹泻相关的HUS)及非典型D-HUS(非腹泻相关的HUS)
* D+HUS:常与VTEC感染有关,多见于儿童并有急性胃肠炎前驱症状,可有血性腹泻。患者起病急骤,表现为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损害重于神经系统病变。
* D-HUS又称为特发性HUS:各年龄均可发病,患者起病隐匿,无前驱症状,不伴有腹泻前驱症状,预后较差。
* 按病因又可将HUS分为感染后HUS 、遗传性HUS 、药物及治疗相关性HUS、 继发性HUS及特发性HUS。
* 按病因分类法临床较为常用。
HUS流行病学
? D+HUS:高发年龄组为6个月至4岁,儿童HUS中90%为D+HUS。英国一项调查,发病率为1/105,以春秋两季多见,可呈流行性发病。该病与进食未充分加热(<68℃)的肉制品,不洁的水果、蔬菜、奶制品及饮用污染水有关。
? D-HUS:发生在各年龄组,散发性,不伴腹泻,发生率5-10%。
典型D+HUS
D+HUS 发病机理
* VTEC(如 O157:H7) 菌株感染及Stx的细胞毒作用
* 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参与内皮细胞的损伤
* 血小板激活、内皮损伤与HUS
* vWF因子异常
VTEC菌株感染及Stx的细胞毒作用
* VTEC(如:O157:H7) 菌株产生的志贺菌毒素(Stx)可以损害肠粘膜血管,引起出血性结肠炎。Stx进入血循环,导致微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D+HUS的主要因素。
* Stx含有一个A亚单位及数个B亚单位
* A亚单位具有生物活性
* B亚单位可以和细胞表面特异的糖脂受体Gb3结合
* Gb3受体在人肾皮质、髓质和肾小管上皮上均有表达,尤以肾小球内皮细胞表面的Gb3受体数目为多,这使得肾小球内皮细胞易受Stx的侵袭。Stx通过Gb3受体介导的细胞摄取作用进入内皮细胞,A亚单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导致靶细胞死亡。
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参与内皮细胞的损伤
* 细菌内毒素(LPS)
* HUS患者常并存有内毒素血症, LPS可以增强Stx的细胞毒作用
* LPS本身有损伤内皮细胞的作用
* LPS刺激内皮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增加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对内皮细胞的吸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 细胞因子
* Stx在TNF-α及IL-1的协同下能增强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特别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从而使中性粒细胞激活、数目增加,并释放弹性蛋白酶、NO等加剧内皮损伤。
血小板激活、内皮损伤与HUS
* 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内凝血/纤溶状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生理条件下内皮细胞膜及血小板均带负电荷,两者相互排斥
* 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些抗凝物质,如PGI2、vWF等
* 内皮损伤时,PGI2增加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 HUS患者血液中PGI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PGI2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被削弱,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vWF因子异常
* vWF是FⅧ的载体蛋白,由内皮细胞产生,具有介导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的功能
* 正常情况下, vWF不进入血循环,而存在于内皮细胞的Weiber-Palade小体内
* 内皮细胞损伤后vWF释放入外周血中
* HUS患者急性期血浆中完整的vWF亚基大量减少,vWF的异常结构片段增加,而vWF巨大多聚体则减少。
* vWF和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血小板,从而促进微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D+HUS 发病机理
TMA引起溶血的机制
* 机械破坏:红细胞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血管内形成的阻塞物中通过造成的
* 血小板减少反映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增强,形成血栓
* 红细胞破坏增加证据:血涂片中发现红细胞破裂,盔形细胞或细胞碎片,血LDH,结合珠蛋白,血胆红素水平增加。
* 红细胞脆性增加:脂质过氧化物酶增加和抗氧化活动减少,表明红细胞易受到氧化作用而发生溶解。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
* 早期常表现为出血性结肠炎,症状有腹痛、呕吐、腹泻、大便呈粘液性或血性,类似于溃疡性结肠炎或胃肠炎。症状持续1~2周,经短暂的无症状期,随后出现典型的HUS三联征
* 消化系统表现有时要与阑尾炎、肠套叠等外科急腹症鉴别
* 患者可有肝大,血清转氨酶、淀粉酶、脂酶和血糖水平均可升高,提示肝脏、胰腺功能受损
* 蛋白丢失性肠病可致低蛋白血症
* 严重病例还可出现肠粘膜下血管栓塞、伪膜形成及肠坏疽
肾脏
* 急性肾衰为本病的突出表现,半数病例为少尿型急性肾衰
* 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心衰、高血压
* 尿液检查可有1-2g/日的蛋白尿(偶有肾病综合征)
* 镜下血尿、管型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572kb)。
闂勬劒绨張宥呭閸c劌甯囬崝娑崇礉缂冩垹鐝柈銊ュ瀻娣団剝浼呴崣顏冪返閻栧崬绺炬导姘喅閹存牗婀佹稉鈧€规氨袧閸掑棛娈戝▔銊ュ斀娴兼艾鎲冲ù浣筋潔閵嗭拷
濮濓拷 ppt閸忋劍鏋� 闂団偓鐟曪拷 5 缁夘垰鍨庨敍鍫濆帳鐠愯鏁為崘宀€娅ヨぐ鏇炴倵濮e繐銇夐崣顖欎簰妫板棗褰�10娑擃亞袧閸掞拷閿涘鈧拷
鏂囩珷鐗堟潈灞炰簬鍘熻憲浣滄潈浜猴紝鑻ユ偍璁や负姝ゆ枃涓嶅疁琚敹褰曚緵澶у鍏嶈垂闃呰锛岃閭欢鎴栫數璇濋€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鎺ㄥ瓨缁欐湅鍙�
鍔犲叆鏀惰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