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3 > 正文
编号:11682407
晕厥.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2kb)。

    晕 厥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

    晕厥

    * 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大脑供血不足、网状结构抑制所致。

    * 意识障碍恢复快,意识障碍超过20秒可发生抽搐

    * 躯干、肢体肌张力低下松弛而跌到

    * 一组综合征

    发病机制

    * 心脏输出量减少或心脏停搏

    * 突然急剧的血压下降

    * 脑血管普遍性暂时性闭塞

    晕厥基本临床特点

    * 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

    * 晕厥发作前期:预示晕厥即将发生

    自主神经症状:面色苍白、出汗、恶心、上腹部不适及 肢端发冷等

    脑功能低下症状:头晕眼花、视物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全身无力、打哈欠、肌张力降低、站立不稳等

    晕厥发作期

    * 眼前发黑、站立不稳、肌张力降低或完全消失而跌倒,意识丧失数秒至数十秒。多伴血压下降、脉缓细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偶尿失禁。意识丧失超过20秒可有肢体阵挛或抽搐。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 脑电图:持续3~10s广泛对称性2~3Hz慢波。

    晕厥发作后期

    * 平卧后,脉搏有力,面色恢复,呼吸深快,眼睑眨动,意识转清。

    * 植物神经症状仍持续一段时间。

    * 轻者,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缓解;重者,遗有轻度遗忘和精神恍惚,1~2天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病因及分类

    * 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Shy-Drager综合征、血管减压性、颈动脉窦性、排尿性、吞咽性、舌咽神经痛性、咳嗽性及仰卧位低血压性晕厥。

    * 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所致晕厥、Q-T间期延长综合征、冠心病和心肌梗塞所致晕厥、左心房黏液瘤与左心房巨血栓形成、主动脉狭窄、原发性心肌病、心包填塞、先天性心脏病。

    * 脑源性晕厥:主动脉弓综合征、TIA、高血压脑病、基底动脉型偏头痛、脑干病变。

    * 其他:哭泣性晕厥、过度换气综合征

    反射性晕厥

    * 最常见。

    * 调节血压和心率的反射弧受损,主要是传入受损。

    * 反射弧: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延髓血管中枢的调节和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传出。

    * 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及交感神经抑制使周围血管极度扩张,血压下降,脑缺血而晕厥

    * 躯体性及内脏性疼痛可刺激上述传入纤维引起晕厥

    * 精神活动经下丘脑影响血管运动中枢

    1、血管减压性晕厥

    * 单纯性,血管抑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

    * 最常见

    * 有明显诱发因素,有前驱症状

    * 年轻体弱女性多见,可有家族史

    * 发生于立位或坐位,平卧后迅速缓解,发作后过快起立可再次发作晕厥。

    * 血压速降,心率减慢

    * 发作时脑电图对称性2~3Hz慢波。

    2、直立性(体位性)低血压晕厥

    * 病因: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弧受损(传入传出纤维,血管运动中枢),低血容量使心排出量减少。

    * 从卧位或久蹲位突然站立时头晕、眩晕眼花、下肢软、晕厥。立即卧床可缓解

    * 无诱因,前后期症状不明显,血压急降,心率不变。

    * 血压体位试验

    卧位突然变为直立时的生理调节

    * 卧位突然变为直立时,血液积聚于下肢,回心血量骤减,血压下降。此改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使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冲动减少,血浆中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增加和小动脉收缩,心排出量正常。

    3、Shy-Drager综合征

    *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特发性植物神经功能不全

    * 病因不明

    * 病变部位:胸腰髓侧角交感神经细胞、脑干和骶髓的副交感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节前节后纤维,基底神经节、小脑、锥体束。

    * 萎缩及变性

    临床表现

    * 中年隐袭起病,病程缓慢,男性多见

    * 卧位起立时头晕、眩晕、晕厥,重者长期卧床。阳痿、括约肌功能障碍、少汗或无汗

    * 锥体外症状:肌强直、动作减少、震颤

    * 小脑症状:眼震、平衡障碍、共济失调

    * 锥体系症状: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实验室检查

    * 体位血压试验:体位改变时收缩压下降20~40mmHg

    * 24小时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低

    * 发汗试验:出汗反应消失或减弱

    * 皮肤划痕试验减弱或消失

    * Valsalva动作:无血压升高和心率减慢

    * MRI:脑干及小脑萎缩

    治疗

    * 一般处理:睡眠时抬高床头25~30cm;起床前先活动下肢几分钟,缓慢起床;饮食偏咸,穿有弹性的紧身袜。

    * 药物:交感神经兴奋剂如麻黄素、恢压敏、苯丙胺等,9-α氟氢可的松(水钠潴留),美多巴(改善锥体外症状)。

    4、颈动脉窦性晕厥

    * 颈动脉窦综合征

    * 病因:颈动脉窦附近病变(肿瘤、肿大的淋巴结、颈动脉体瘤、疤痕组织)、人为压迫等

    * 诱因:急剧转颈、低头、刮面、衣领过紧

    * 发病机制:颈动脉窦反射过敏

    临床表现

    * 中年以上男性多见,常在立位或坐位发生,血压下降,心动缓慢,无其他前驱症状,意识丧失时间短,约几分钟。

    * 分三型:迷走型、减压型和脑型

    * 1、迷走型:较多见,晕厥发生时反射性窦性心动过缓和/或房室传导阻滞,偶心脏停搏,可用阿托品或普鲁苯辛治疗。

    * 2、减压型:晕厥发生时血压明显下降,心率无改变。可用麻黄素、肾上腺素治疗。

    * 3、脑型(中枢型):晕厥发生时血压和心率无改变。因颈动脉窦过敏导致脑血管收缩发生广泛性脑供血不足。阿托品和肾上腺素治疗无效。

    辅助诊断方法

    * 按摩颈动脉窦:在心电图监测下进行,出现意识丧失为阳性。

    * 发作频繁时用普鲁卡因封闭颈动脉窦,如发作减少可协助诊断。

    5、排尿性晕厥

    * 病因及发病机制:植物神经不稳定、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体位骤然转变、排尿时的屏气动作或附加其他疾病。

    *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晕厥

    * 临床表现:男性,20~30岁,多在半夜或清晨起床小便时发病,前期症状无,或极短暂的头晕、眼花、下肢发软。突然晕倒,意识丧失,1分钟后苏醒,醒后无不适。偶抽搐、外伤。可复发。

    6、吞咽性晕厥

    * 吞咽时的机械刺激反射性引起晕厥。

    * 病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舌咽神经痛及纵隔疾病等。

    * 机制:在上述疾病基础上,吞咽的机械刺激激惹了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晕厥。

    * 发作与体位无关

    * 阿托品可终止发作。

    7、舌咽神经痛性晕厥

    * 舌咽神经痛的患者在疼痛发作时或紧接发作后

    * 偶尔因迷走神经激惹而发生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9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