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SCD)与心肺复苏(CPR) .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37kb)。
SCD 与 CPR
死亡概念
※临床死亡 ※生物性死亡
※猝死 ※脑死亡
※社会性死亡 ※假死
死亡概念
? 猝死与心性猝死
? 心性猝死与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 VF & VT
& PEA &直线 asystole
发生率
20余个国家:
? CA发生率:36-128/10万/年
? 随年龄增加,男多于女
? 75%SCA在症状发作1小时内
? 75%死于院外
初始心律失常
院前急救者发现:
VF占13%-71%
VF
来自EMS或者院内资料:
* 在由于心脏病导致心脏骤停患者中,倒地时80%-90%是VF
* VF转变为直线时间相对慢
* 大约20%患者在倒地后20分钟仍为室颤,但是存活机会较低
直线 Asystole
? 成年人心脏直线时被视为垂死 征兆
? 但对无心脏病者仍有复苏机会
? 在儿童,直线常见
PEA
? PEA有电活动而无脉搏,即EMD
? 有些研究认为:有些PEA有室壁运动和能测到血压
? 很难与严重的心源性休克鉴别
? AMI发生PEA时提示左心室破裂
病 因
? 56%-66%SD是心脏病,男性多见
? 缺血性心脏病
? 非粥样硬化的冠心病
? 心肌病
? 瓣膜病
? 心肌炎症
? 先心病
? 原发心电异常
SA危险因素
? 冠心病占80%,有20%的SA作为首发临床症状
? 心衰,EF低者
? 心电图异常
? 左室肥厚
? 有SA家族史
?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
? 肺活量低,HCT高,安静时HR快
SA发生时间
? 易发生早晨,傍晚
? 显示活动和环境触发
? 起床:Bp增高,HR增快,HRV,血小板聚集
? 寒冷,酒精,精神心理促发
? 星期一,工作压力,冬季
SA发生场所
? 2/3 SA发生在家中
? 63%未有目击者
病理生理
? 由急性冠脉血栓致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
? 心肌疤痕导致心律失常
? 尸检证实50%SA有冠脉阻塞,血栓或粥样斑块破裂
植物神经系统
? HRV,在AMI后SDNN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 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与死亡率相关
? 二者是预测CAD总死亡率的独立指标,但未有与SA相关的证据
短期存活预测指标
CA复苏存活与病人、停搏原因、复苏技术有关:
? 在院外复苏存活率1.4%(纽约)
? 在院内复苏存活率5-35%
院外CA患者存活预测指标
1. CA患者是否有目击者
2. 是否及时发现VF
3. 非医务人员是否及时实施CPR
对VF者: 除颤与倒地间时间
非医务人员实施CPR时间
对直线者:倒地与急救车到达时间
未使用阿托品
对PEA者:第一份ECG有心房和正常 QRS波形态者预示存活率高
远期存活预测指标
? 资料报道差异很大
? 5年存活率41%-77%
? AMI复苏成功者存活率好
? 远期存活率与年龄,EF,MI史,心衰体征相关
CPR
生存链概念:
早期发现
早期CPR
除颤
ALS
CPR
? B L S
? A L S
? P L S
2005年CPR及ECC指南的制定特点
目的:针对心性猝死和威胁生命的心肺问题进行治疗推荐以提高存活率。
本指南与以前版本不同之处:
1 以迄今发表的论文作为证据基础。
2 对潜在的利益冲突的处理过程建立了新的架构,并使之透明化。
3 使指南易学易记,便于操作。
最有争议问题
1.标准的做法是:VF一律首先电击。
2.提出挑战的理由:病人倒地到急救人员到现场时间4~5分钟或更长,在此期间进行CPR可能改善预后。
推荐
? 如心搏停止>4~5分钟,在电击前先做3分钟CPR。
? 首次VF几分钟内给予通气不重要。
? 但对窒息性心跳停止很重要(儿童溺水系非心原性)。
共识
允许救助者将先做CPR只作为一个选项,特别是当心搏停止发生在院外、EMS反应时间4~5分钟时,因此最终决定:当EMS反应时间的确超过4~5分钟,可考虑对院外的VF或无脉VT在电击前先做1.5至3分钟CPR。
存在问题?a未有足够证据
1 是否本推荐可以用于住院患者心脏停搏。
2 电除颤前做多长时间的CPR较为理想。
3 VF持续多长后救助者就必须由先除颤改为先CPR。
二、按压通气比?
尚无以人为对象的数据可以定出适用于任何年龄患者的最适按压通气比。动物实验表明:频繁的中断或延长中断按压时间有害。
按压通气比
? 实践证明非专业人员做2次吹气需要14~16秒,在此期间停止胸部按压
? 动物模型:大于15:2的按压/通气比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一项院外心脏停止研究中从呼叫到达现场间隔时间4分钟以内,仅用按压即可获得好的结果
按压通气比
? 一项研究医务人员救治心脏停搏者,通气过多,院内研究表明在有高级气道心脏停搏者,行CPR时有通气过度现象。
? 动物实验表明:过度通气与胸内压增加、及脑血管灌注压降低、存活率降低有关(LOE6)。
按压通气比
? 最明显的挑战是如何将对增加胸部按压的需要转变成一种既简单、又适用于窒息性或VF的方案推荐。
? 共识为:同意连续胸部按压适用于VF的头几分钟。但通气对窒息性心搏停止及各种类型心搏停止时间延长者更为重要。
按压通气比?
大家一致认为针对不同类型心搏停止施行不同步骤的CPR时很困难。为了简化操作和教学,一致同意将按压/通气比定为 30:2。适用于从小儿(新生儿除外)到成人的单人CPR。双人救助儿童行CPR时,则推荐15:2的按压/通气比。
按压通气比
输氧及通气对新生儿至关重要。由于没有支持对新生儿要用更高的按压/通气比的数据,因此新生儿CPR时仍保留3:1。
三、一次电击与三次电击?
2000年指南对VF/VT推荐连续3次电击 ......
SCD 与 CPR
死亡概念
※临床死亡 ※生物性死亡
※猝死 ※脑死亡
※社会性死亡 ※假死
死亡概念
? 猝死与心性猝死
? 心性猝死与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 VF & VT
& PEA &直线 asystole
发生率
20余个国家:
? CA发生率:36-128/10万/年
? 随年龄增加,男多于女
? 75%SCA在症状发作1小时内
? 75%死于院外
初始心律失常
院前急救者发现:
VF占13%-71%
VF
来自EMS或者院内资料:
* 在由于心脏病导致心脏骤停患者中,倒地时80%-90%是VF
* VF转变为直线时间相对慢
* 大约20%患者在倒地后20分钟仍为室颤,但是存活机会较低
直线 Asystole
? 成年人心脏直线时被视为垂死 征兆
? 但对无心脏病者仍有复苏机会
? 在儿童,直线常见
PEA
? PEA有电活动而无脉搏,即EMD
? 有些研究认为:有些PEA有室壁运动和能测到血压
? 很难与严重的心源性休克鉴别
? AMI发生PEA时提示左心室破裂
病 因
? 56%-66%SD是心脏病,男性多见
? 缺血性心脏病
? 非粥样硬化的冠心病
? 心肌病
? 瓣膜病
? 心肌炎症
? 先心病
? 原发心电异常
SA危险因素
? 冠心病占80%,有20%的SA作为首发临床症状
? 心衰,EF低者
? 心电图异常
? 左室肥厚
? 有SA家族史
?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
? 肺活量低,HCT高,安静时HR快
SA发生时间
? 易发生早晨,傍晚
? 显示活动和环境触发
? 起床:Bp增高,HR增快,HRV,血小板聚集
? 寒冷,酒精,精神心理促发
? 星期一,工作压力,冬季
SA发生场所
? 2/3 SA发生在家中
? 63%未有目击者
病理生理
? 由急性冠脉血栓致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
? 心肌疤痕导致心律失常
? 尸检证实50%SA有冠脉阻塞,血栓或粥样斑块破裂
植物神经系统
? HRV,在AMI后SDNN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 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与死亡率相关
? 二者是预测CAD总死亡率的独立指标,但未有与SA相关的证据
短期存活预测指标
CA复苏存活与病人、停搏原因、复苏技术有关:
? 在院外复苏存活率1.4%(纽约)
? 在院内复苏存活率5-35%
院外CA患者存活预测指标
1. CA患者是否有目击者
2. 是否及时发现VF
3. 非医务人员是否及时实施CPR
对VF者: 除颤与倒地间时间
非医务人员实施CPR时间
对直线者:倒地与急救车到达时间
未使用阿托品
对PEA者:第一份ECG有心房和正常 QRS波形态者预示存活率高
远期存活预测指标
? 资料报道差异很大
? 5年存活率41%-77%
? AMI复苏成功者存活率好
? 远期存活率与年龄,EF,MI史,心衰体征相关
CPR
生存链概念:
早期发现
早期CPR
除颤
ALS
CPR
? B L S
? A L S
? P L S
2005年CPR及ECC指南的制定特点
目的:针对心性猝死和威胁生命的心肺问题进行治疗推荐以提高存活率。
本指南与以前版本不同之处:
1 以迄今发表的论文作为证据基础。
2 对潜在的利益冲突的处理过程建立了新的架构,并使之透明化。
3 使指南易学易记,便于操作。
最有争议问题
1.标准的做法是:VF一律首先电击。
2.提出挑战的理由:病人倒地到急救人员到现场时间4~5分钟或更长,在此期间进行CPR可能改善预后。
推荐
? 如心搏停止>4~5分钟,在电击前先做3分钟CPR。
? 首次VF几分钟内给予通气不重要。
? 但对窒息性心跳停止很重要(儿童溺水系非心原性)。
共识
允许救助者将先做CPR只作为一个选项,特别是当心搏停止发生在院外、EMS反应时间4~5分钟时,因此最终决定:当EMS反应时间的确超过4~5分钟,可考虑对院外的VF或无脉VT在电击前先做1.5至3分钟CPR。
存在问题?a未有足够证据
1 是否本推荐可以用于住院患者心脏停搏。
2 电除颤前做多长时间的CPR较为理想。
3 VF持续多长后救助者就必须由先除颤改为先CPR。
二、按压通气比?
尚无以人为对象的数据可以定出适用于任何年龄患者的最适按压通气比。动物实验表明:频繁的中断或延长中断按压时间有害。
按压通气比
? 实践证明非专业人员做2次吹气需要14~16秒,在此期间停止胸部按压
? 动物模型:大于15:2的按压/通气比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一项院外心脏停止研究中从呼叫到达现场间隔时间4分钟以内,仅用按压即可获得好的结果
按压通气比
? 一项研究医务人员救治心脏停搏者,通气过多,院内研究表明在有高级气道心脏停搏者,行CPR时有通气过度现象。
? 动物实验表明:过度通气与胸内压增加、及脑血管灌注压降低、存活率降低有关(LOE6)。
按压通气比
? 最明显的挑战是如何将对增加胸部按压的需要转变成一种既简单、又适用于窒息性或VF的方案推荐。
? 共识为:同意连续胸部按压适用于VF的头几分钟。但通气对窒息性心搏停止及各种类型心搏停止时间延长者更为重要。
按压通气比?
大家一致认为针对不同类型心搏停止施行不同步骤的CPR时很困难。为了简化操作和教学,一致同意将按压/通气比定为 30:2。适用于从小儿(新生儿除外)到成人的单人CPR。双人救助儿童行CPR时,则推荐15:2的按压/通气比。
按压通气比
输氧及通气对新生儿至关重要。由于没有支持对新生儿要用更高的按压/通气比的数据,因此新生儿CPR时仍保留3:1。
三、一次电击与三次电击?
2000年指南对VF/VT推荐连续3次电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3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