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83354
恋经耽典 若啖蔗饴 ——《伤寒百年》导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16期
     《伤寒百年》刚刚面试,就得到学术界许多同仁的关心和鼓励,我深深懂得,这是医圣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一书的深远影响带给它的幸运。作为在中医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说它“立法制方,神妙不测,持脉辨证,不可思议”也好,说它“天包地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也罢,《伤寒论》所具有的文化永恒性、哲学普遍性、学术精深性价值是历史上其他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经之为经者,在于其包含有“常中之变,变中之常,靡不曲尽”的财富;典之称典者,在于其“后必有继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的传承。数千年来,《伤寒论》学术研究所表现出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回归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现象,反映的正是中医学所固有的基本规律,是中医学得以长期延续、生生不息的法宝。在历史上,除为数众多的《伤寒论》的版本和研究性著述之外,仅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就有3万篇之多,这些文章有对张仲景生平事迹的研究,大体有300余篇。内容涉及对张仲景的全面介绍、对张仲景主要事迹及贡献的考证、对张仲景生卒年代及故里的考证、对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的考证、对《伤寒论》成书及传播情况的考证、对历代造像活动和纪念活动的考证等;有对仲景著作的考证和研究,大约有4000篇文章,主要内容涉及对《伤寒论》版本源流、传变、外传史的研究,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校勘、注释,对《伤寒论》后世研究流派特色、影响的研究,对《伤寒论》主要学术思想、方法、风格的研究等;有对仲景学说的理论性研究,大约有8000篇上下的文章,是研究仲景学说中分量较大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涉及仲景学说的机理、仲景方的药理、仲景学说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仲景方与其它方的辨证关系、对仲景方的理解和发挥等;有对仲景学说的应用性研究,是仲景学说研究中分量最大的部分,各类文章的总数在1.5万篇左右。主要内容是对仲景方药的具体应用,包括按仲景方义应用、经方新用、个人体会、群案观察等,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多种实验研究的文章,包括临床实验、动物试验等。
, 百拇医药
    根据近百年来《伤寒论》研究的脉络,笔者把它归纳为萌芽—发动期、形成—发展期、波折—鼎盛期和成熟—创新期等四个阶段进行表述,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萌芽—发动期,大体是指1949年之前的这段空间,这一时期的文章数量有限,主要是分布于上海、江浙、山东、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学者之手,内容多局限于对仲景学说的初步介绍;形成—发展期,大体是指1950~1966的这十几年间,随着新中国科技发展步伐的提速,研究仲景学说的人数、文章在数量、质量上都有明显变化,但内容仍以推介性文章居多,也有零星的个案报道;波折—鼎盛期,大体是指1967~1990这20来年,期间对《伤寒论》的研究虽然有过短暂的历史遗憾,但仍是对仲景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阶段,仲景著作以各种形式走进了课堂,各种讲义和注释本大量涌现,学术争鸣也相当活跃;成熟—创新期,大体是指1991年至今的这段时期,和煦、温舔的科学春风吹热了学术领域,仲景学说研究方向之多样化、形式之灵活性以及研究群体之普及程度都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规模,成果也是最丰的。这种人为的分类方法,不是绝对的概念,只是给作品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眉目罢了,相信不会因此给读者造成误解。从主观上讲,这本书在资料搜集方面是下了功夫的,肯定不会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遗漏之数肯定也是不在少数的。好在它是立足于对仲景学说研究情况的举例和分析,而不是全部论文的汇集。书中所引用的论文,部分文章是作者亲眼看到过的,大部分则是根据只看到的文章题目进行归类的,因此书中的表述可能会与一些文章的实际内容存在出入。鉴于论文的数量巨多且存处复杂,故这是非常遗憾而又无法在近期内能够圆满解决的问题,只有把它留给未来了。
, 百拇医药
    这本书的“百年”,既是个定数,也是个约数。说它是定数,是从作者掌握到的资料推断的,因为本书中收入的最早的文章是发表于1914年《中西医学报》第9期上熊鸣旭的《〈伤寒论〉之新注释》,至今已有93年;其他像1923年发表于《中国医学院院刊》第1期上章太炎的《〈伤寒论〉讲词》、1926年发表于《山西医学杂志》第29期上郭象升的《张仲景姓名事迹考》等,也都有80年以上的历史。不过,最早公开露面的作者不一定是最早从事研究的学者,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一定就是最早的研究性文章,何况作者有限的视野和所掌握资料的局限性更不能断然确定“第一”的归属。所以,说它是约数或许更明智些。

    本书试图通过对百年来中医界学者研究《伤寒论》情况的简要评述,达到再现近现代对仲景学说传承、发展全貌一斑的目的。能否如愿,只能说是作者自己的想法,精力、能力、笔力难达之处,需要求助于中医药界广大良师益友们的关照和帮助。正是有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撑,作者才敢于把这本不成熟的集子捧到读者面前,但愿她能对仲景学术的传承、弘扬发挥滴水之效。, 百拇医药(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