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自然凉
俗语本义 只要心绪安定、不烦不躁,即是大热天也不会感到太热的。也有作“心静自然凉”、“散热由心静”的。
流行示例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济世仁术编》曰:‘手心通心窍,大热时,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余谓不若谚语云:‘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可玩味。”阳翰笙《前夜》:“白青红:我倒不觉得热……这叫做心静自然凉啦!”唐·白居易《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医学意义 俗语告诉我们的是,人对热的耐受力是与情绪有直接关系的。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中暑的人中确实有16%的人与不良情绪有关,这在医学上被称作“情绪中暑”或“夏季情感障碍症”。这些人往往有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耐受能力差、思想感情脆弱、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对热的耐受能力特别差,在暑热频繁出没的高温气候下更容易出现中暑。
当然,人体对酷暑的耐受力是有限度的,对于暑热仅靠情绪调节不是唯一的方法,应当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到通风的阴凉处去避暑,是最好的办法。如没有这样的条件,应尽量保持在室内活动,以减少太阳的直接照射时间。开窗通风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流动的空气会把机体周围的热气带走,使湿气散发,机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凉爽感。这并不是说,室内的温度越低越好、湿度越小越好。研究证明,对生存最适宜的温度是18℃,最适宜的湿度是40%~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思维能力、工作效率都是最佳的。但人们要工作、要学习,要通过各种活动求生存,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在这个理想的绝对值中生活,只能努力向它的要求靠近。温度太高,会导致血管过度扩张、脉搏加快,新陈代谢活动加速,使人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之感;温度太低,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速、呼吸及脉搏减慢,新陈代谢功能下降,照样会出现不适感。湿度太大,机体蒸发散热受限,会感到闷热难受;湿度太小,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会感到口干舌燥,极易罹患感冒。, http://www.100md.com(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流行示例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济世仁术编》曰:‘手心通心窍,大热时,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余谓不若谚语云:‘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可玩味。”阳翰笙《前夜》:“白青红:我倒不觉得热……这叫做心静自然凉啦!”唐·白居易《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医学意义 俗语告诉我们的是,人对热的耐受力是与情绪有直接关系的。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中暑的人中确实有16%的人与不良情绪有关,这在医学上被称作“情绪中暑”或“夏季情感障碍症”。这些人往往有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耐受能力差、思想感情脆弱、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对热的耐受能力特别差,在暑热频繁出没的高温气候下更容易出现中暑。
当然,人体对酷暑的耐受力是有限度的,对于暑热仅靠情绪调节不是唯一的方法,应当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到通风的阴凉处去避暑,是最好的办法。如没有这样的条件,应尽量保持在室内活动,以减少太阳的直接照射时间。开窗通风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流动的空气会把机体周围的热气带走,使湿气散发,机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凉爽感。这并不是说,室内的温度越低越好、湿度越小越好。研究证明,对生存最适宜的温度是18℃,最适宜的湿度是40%~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思维能力、工作效率都是最佳的。但人们要工作、要学习,要通过各种活动求生存,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在这个理想的绝对值中生活,只能努力向它的要求靠近。温度太高,会导致血管过度扩张、脉搏加快,新陈代谢活动加速,使人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之感;温度太低,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速、呼吸及脉搏减慢,新陈代谢功能下降,照样会出现不适感。湿度太大,机体蒸发散热受限,会感到闷热难受;湿度太小,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会感到口干舌燥,极易罹患感冒。, http://www.100md.com(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