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中医专家 > 干祖望
编号:11715427
真正的中医是这样的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9日
    近来,听到许多同道对中医观点的不同看法和对其中医的理解,本人觉得己大大偏离了中医轨道,扭曲了中医本色,愚认为要真正的弘扬民族医药文化,有必要让世人知道什么是中医,一个真正的中医师到底是怎样的。

    干祖望先生发表于2001年1期《亚洲医药》的一篇文章,《还我真面目》以触目惊心的事实,可以惊醒自我陶醉的中医们,现摘录其中一节,<真正的中医是这样的>,希望能于中医界有新裨益!

    一、从无到有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的疾病,同时人也就有自卫能力,可是你生了病却没有人来替你治疗。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医生才从巫师的手里夺过了治病权,才有了医生这个职业。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才有了专业的医生,如医缓、医和、长桑君、秦越人等。有人说还有扁鹊,其实扁鹊不是人名,任何医者都可以称为扁鹊,一如现代的大夫、郎中、医师一样。就是《史记》有传的扁鹊,也不过是医生"两字的同义词,所指的是秦越人。另外相传黄帝时的雷公、岐伯、俞跗、桐君.....我很怀疑是不是确有其人。因为公元前1000年及其之前,生了病,只有祈祷的巫而没有治病的医,那么公元前4000多年以前,医生还没有,哪会有什么名医?就是《黄帝内经》也是秦汉时的产物。文字的开始在殷墟的甲骨文,上溯3000年字都没有,怎能写书?
, http://www.100md.com
    不过当时的治疗手段,可能己有针炙砭石熨,就是现代的针炙医生。因此可以说中医的第一个儿子是针炙,也就是说,当时只有针炙医师可以作为中医的法定代表。

    二、二儿子的产生

    那时针炙是正统的医生,但使用内服药治病的医生也逐渐出现,只是当时的医生用药简陋,组合粗糙,"内鸡矢"<鸡粪酒浸剂>见《毒问.腹中论》就是当时几首方剂中的一首。

    汉.张仲景<145-208>把当时散在各地民间的,己由野蛮而进入文明,由粗糙而进入精细,由乱凑而进入正规的方刘,如麻黄汤,桂枝汤之类,收集,分类,补充,配以适应证,编写了一部《伤寒杂病论》。从此又形成了以另一种治病手段--以内服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医生。和针炙平分秋色。派"本来是指两个支流中的流水而言,没有支流就是无派可言。现在医家分为两个支流,派也应运而生。于是大儿子称针炙派,二儿子称为方脉派。针炙派就是用针用炙来治病,切脉处方的就是方脉派.那时只有针灸派和方脉派有资格来代表中医。
, 百拇医药
    三、又来了三儿子

    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年复一年的历史长河中,新病种的发现时渐增多,病情<症>也复杂了,病人的要求也高了,不能不把病清理划分,作一个粗糙的分类分科,但这种分科是在初期,还不能和现在的接轨。这种医学上的嬗变在《诸病源候论》里被忠实地反映出来。

    事实上需要分科而尚没有实行医生分科的400年过去了。直到唐初,孙思邈<541-682年>才斗胆大手脚地认真做起了分科工作。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中,他就毫不含糊地分为妇人<妇科>、少小婴孺<小儿科>、伤寒<急性传染科>、七窃病〈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痈疽瘰疬<外科>以及不少有病名的病--当然是内科无疑,并在第29-30卷用2卷15节的篇幅专论针炙。

    显然中医的第三个儿子--专科又产生了。不过还是称为方脉,原因也是处方切脉,更因妇科,小儿科,五管科,等与方脉派完全相同。不过为了与方脉有所区别,于是称方脉为大方脉,称专科为小方脉。其组织结构,大体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针炙 针炙科

    大方脉 内科<现称大内科>,外科〈内含皮肤,耳鼻喉科〉,妇产科,小儿科。

    小方脉 眼科,喉科〈内含口腔科〉,痔瘘科,骨伤科<内含推拿>.

    目前基本上还是这个格局。至于耳,鼻从外科离析出来而和喉科合并而成的耳鼻喉科,从大内科中分出男科,从外科中分出的皮肤科,妇产科分为妇科和产科,乃是近来的事。

    因此能代表整个中医者,也就是针炙,大方脉的内科与小方脉的专科。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大方脉与内科成了同义词,而且内科单一地作为整个中医的法定代表者,好像针炙和各专科仅仅成为附庸者,所以产生了大方脉就是中医,中医就是大方脉"的概念。从何时开始难考,但今天就是这样。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从业者多,约占总数的40%强,远比30%弱的针炙科与30%左右的小方脉多得多。其二,技术方面,对传统理论的掌握最多,他们不登场,谁都无法作为中医的代表。现在就是如此。
, 百拇医药
    四、对中医的要求

    第一 当然以医德为先。好在任何人在嘴巴上都能做到医德高尚,甚至〈可以贡献生命来为病人〉都能承诺,因之最重要的一关,必然能闯过。

    第二 比医德更重要的就是医术。医术也者,就是你必须拥有了它,才能成为医师。你医术不多甚至没有,那你就在中医队伍里无立锥之地了。

    医术是什么?是中医独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病手段。如何去获得?其一,读烂中医的经典著作。光熟读还不够,必须要烂。且看现在70岁以上的老中医汤头歌诀可背上几十首,甚至到三位数字,但很多年轻中医,连四君子汤,四物汤,人参败毒散的组成都记不全,原因就是蜻蜓点水般的看一看,读一读而己。其二,博览群书。也就是多阅读中医学诸子百家之书,有条件的扩大到历代名人儒士的札记,散文。现代的医药杂志刊物,当然不能不看。例如,“有一分寒,就有一分邪”,“男子肾多不足,女子肝常有余”,“溃疡首重脾胃”,“耳聋治肺,鼻塞治心”,“六腑以通为补”,“培土生金,伐离求坎”等两千年中历代先贤们的心血结晶,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虽仅仅片言只语,可是这种吉光片羽的珍品,万金难买。还有不少出自非医之手的文人学子的札记散文,对中医学术也有很大的帮助。如陶宗仪的《辍耕录.黄门》谈女子不孕症,男子也有责任,方以智<1611-1671年>的《物理小识》载有“心以呼吸,进新气,退旧气”,“血以行脉,脉有总,曰络。从心出者,亦有二大络,一下一上,分细周身。各血入心,先入右窃,次移左窃”,周亮工<1612-1672年>的《书影》说男子也有更年期。在同一时期的医生根本不知道。毋怪乎汪 庵<1615-1698年>,虚怀若谷地向外行人请教,“金正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脑渐空也”<见《本草备要.辛夷》>。
, 百拇医药
    现代中医学习条件何等良好?医刊,杂志,报纸,在图书馆里连屋充庭,可使你的本领真的一如《礼记.大学》所谓“与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中医若三个月不踏图书馆门槛,脑子必然尘封而生锈。开店营业,不进货,能行吗?!

    只有把纵的“读烂经典著作”作经,把横的“博览群书”作纬,再把这纵横相加,经纬交织组成的“中医的传统理论与治病手段”之纲真正的拥有,才是中医。

    五、 各为其用,各取所需

    所以中医事业的存在,从业人员获得中医的资格,就是依靠“中医的传统理论与治病手段”,简称“中医学术”。但中医们各人所拥有的,高低多寡,事难统一,但大体上有“精通”,“熟练”,“掌握”,“熟悉”与“了解”5个朦胧层次。当然“精通”之上还有“神化”<即出神入化,神通广大的神>。“了解”之下还有“不懂”,那么对这类不懂的应毫不留情地否认他是中医,尽管头上戴四方帽子、手里拿毕业证书、身上穿白布大褂。
, 百拇医药
    一般要求需达到“精通”者,为内科,妇乎,儿科和五官科。不精通怎能完成“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之中医最高级的作业呢?

    针炙科应该“熟练”,不熟练怎能从事“辨证施针”,找络寻经,选俞取穴,而且还要凭它来指导你名目繁多的手法操作?还有外科,中医的特点是一切外表疾病是“形之于外,由之于内”,所以也同内科一样,必须处方服药。且看汪石山<1463-1593年>的《外科理例》,高锦庭<1755-1827年>的《疡科心得集》,张山雷<1873-1934年>的《疡科纲要》等外科著作,都是以内科姿态出现的。

    小方脉专科,除了妇科,儿科,五官科,外科以外,大都以手术为主,故对中医的传统理论与治疗手段的中医学术,只需了解己足够,正因为以手术为主,所以和西医的形式距离很近,又经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消毒要求的日益严格,使这种距离更加缩小。不过这种现象和中医的形象毫无关系,因为根本上没有丢掉或损伤中医的传统理论和治病手段,而且中医眼科的针拔白内障,伤科的小夹板,痔瘘科的挂线还保持着浓厚的中医特色。儿鼻喉科手术中摘除鼻息肉的方法,用具操作顺序,自陈实功<1555-1636年>在《外科正宗》发表之后,这400多年来被全世界的医生一直仿效到现在。除了因时代的前进而器械更新,用药更新之外,手术顺序一直到21世纪来临之际还是原封不动的沿用陈氏在16世纪的一整套“取痔<息肉中医称鼻痔>秘法:麻醉,套上纹断器圈套,拉紧,用力拔,息肉脱落后用止备用止血药.更令人钦佩与惊奇的是在手术台前,负责的老师都是谆谆嘱咐学生们“千万不能圈套拉紧而致息肉切断,必须用力拉出使发生于窦腔内的息肉根底同时去净”。把陈氏“处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见《外科正宗.耳痔秘法》>的经验,向后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息肉切断而不是连根拔出的手术,不能称之为成功。

    殿后语

    中医的面目,己经“全非”了,中医的形象,己经“扭曲”了。身为中医,不能不像屈原一样,要“拂试三闾文字,还与曰争光”,张氏要屈原还我本来面目的方法,是整理出《九歌》使它再放光彩。我们要中医还其本来形象与真面目,只有把中医是怎样的内涵外貌,忠实地介绍给群众。使群众“既识其真”,“必知其假”。这个降魔杖高高一举,尽管群魔乱舞热闹非凡,玉宇也必然澄清。, 百拇医药(吴弘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