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2日
气分就是气的范围。那么,作为人体内的“气”,都有哪些种类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真气。统括人体内一切气。《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大意是说,所谓真气,是人从虚空中获得的物质与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二者一起营养滋润全身。《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真气又称为人体内的“正气”。《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神气。真气的一种,简称“神”。中医认为神气是人的精神运动的一种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大意是说,神是水谷之精气,是正气(真气),穴位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门户。
, 百拇医药
3、精气。人体内的精微之气,可以化生成有形的阴精等物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大意是说,饮食进入胃,精气游溢上输于脾脏;脾气散精微之气,上归于肺脏;在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下,将津液下输于膀胱。水液和精微之气四处布散,与五脏之经气共同运行。
4、形气。可构成形体的那部分气,或者指形体与气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5、血气。可化成血液的那部分气,或者指血液与气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大意是说,中焦部位(见下文)出气如露状,上注于分肉与分肉之间的凹陷,渗透到孙脉,与津液和调,变化成为红色,形成血液。
6、三焦之气。三焦之气是三焦运化的气机。三焦为六腑之一,大体相当于躯干的三部分:上焦相当于胸腔;中焦相当于腹腔;下焦相当于盆腔。《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大意是说,饮食进入口中之后,五味走入相应的脏腑,津液各走其道,随着气从三焦而出,以温养肌肉,充养皮肤的为津;流而不随三焦之气而行的是液。
, 百拇医药
7、上、中、下气。上气即上焦心肺之气;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下气即下焦肝肾或身体下部之气。《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病在中气不足……”
8、宗气。左胸跳动之大气。《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大意是说,胃之大络,名叫虚里,贯穿横膈,络于肺脏,出于左乳下。其跳动似乎表现于衣服的颤动上,是脉的宗气。”《黄帝内经素问·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9、元气。又称原气,肾间动气,人类生命的根本。《难经·八难》:“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10、脏真之气。即五脏之气,又称脏气。《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11、营(荣)卫之气。脉中营养血脉的气是营(荣)气;脉外具有防御功能的气为卫气(详见《中医文化随笔07·疾病观》。, 百拇医药
1、真气。统括人体内一切气。《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大意是说,所谓真气,是人从虚空中获得的物质与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二者一起营养滋润全身。《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真气又称为人体内的“正气”。《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神气。真气的一种,简称“神”。中医认为神气是人的精神运动的一种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大意是说,神是水谷之精气,是正气(真气),穴位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门户。
, 百拇医药
3、精气。人体内的精微之气,可以化生成有形的阴精等物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大意是说,饮食进入胃,精气游溢上输于脾脏;脾气散精微之气,上归于肺脏;在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下,将津液下输于膀胱。水液和精微之气四处布散,与五脏之经气共同运行。
4、形气。可构成形体的那部分气,或者指形体与气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5、血气。可化成血液的那部分气,或者指血液与气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大意是说,中焦部位(见下文)出气如露状,上注于分肉与分肉之间的凹陷,渗透到孙脉,与津液和调,变化成为红色,形成血液。
6、三焦之气。三焦之气是三焦运化的气机。三焦为六腑之一,大体相当于躯干的三部分:上焦相当于胸腔;中焦相当于腹腔;下焦相当于盆腔。《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大意是说,饮食进入口中之后,五味走入相应的脏腑,津液各走其道,随着气从三焦而出,以温养肌肉,充养皮肤的为津;流而不随三焦之气而行的是液。
, 百拇医药
7、上、中、下气。上气即上焦心肺之气;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下气即下焦肝肾或身体下部之气。《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病在中气不足……”
8、宗气。左胸跳动之大气。《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大意是说,胃之大络,名叫虚里,贯穿横膈,络于肺脏,出于左乳下。其跳动似乎表现于衣服的颤动上,是脉的宗气。”《黄帝内经素问·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9、元气。又称原气,肾间动气,人类生命的根本。《难经·八难》:“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10、脏真之气。即五脏之气,又称脏气。《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11、营(荣)卫之气。脉中营养血脉的气是营(荣)气;脉外具有防御功能的气为卫气(详见《中医文化随笔07·疾病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