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690404
让“治未病”观念融入百姓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24期
     上海市杨浦区45岁的张先生,今年初做了原发性肝癌的根治术,虽然手术成功,但他清楚地知道,肝癌术后最危险的就是近7成的复发率,演员傅彪就是因为肝癌术后复发去世。然而医院的建议只是:“回家吧!记得定期复查。”

    张先生不想坐等命运宣判,于是他来到家附近的上海长海医院KY3H治未病中心。在这里他做了中医体质测评、听音诊断、心理指数和生存质量评估等检查,专家对他生活各方面都给予指导,从体质调理、情志疏导,到养生功法、服用营养麦糊和特色中药等进行全程干预。现在张先生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他说“‘治未病’让我不再‘坐以待毙’,我命在我不在天。”

    “治未病”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命题,上千年的理念怎样实现落实,需要一系列理论、技术等提供支撑,需要大量的创新性工作。在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第一期讲坛上,记者了解到,目前对7种肝胆易发疾病已有了系统的辨识规范,防重于治、辨体施治、体质脏腑疾病相关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KY3H健康保障服务系统已为“治未病”理念的操作提供较为成熟的“模板”。
, http://www.100md.com
    “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仅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

    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然而“有病找医生、治病保健康”还是当今很多人的落后观念。“实际上人们关注疾病比健康更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陶祖莱认为,这是现代医学的“光环”造成的幻象,以为拥有现代医学就能拥有健康。

    第一次“卫生革命”中,人类凭借抗生素,取得征服传染病的胜利,于是人们雄心勃勃地开始针对心脑血管、癌症等非传染性慢病的“第二次卫生革命”,走的仍是先找病原体、再找药物和技术的老路,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却是“征而不服”。

    没人说得清糖尿病的病原体是什么。这引发人们对生物医学的反思。最近研究发现:对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等非传染性慢病,生活方式的影响分别占54%、37%、50%,远远大于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生活方式和行为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更是占到60%。

, 百拇医药     “这说明人的健康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做这个主,KY3H模式就是要求‘知己求医’。”陶祖莱说,人的健康在于稳态的维持,向不正常偏移的时候就是“欲病”,“治未病”最有效的阶段就是这个渐变阶段。

    法国总统在上世纪末曾邀请75位诺贝尔奖得主发布《巴黎宣言》,宣言指出:“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仅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这不正是两千年中国先哲‘上工治未病’的现代全球版吗?”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说,“治未病”正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它是21世纪医学的真正前沿。

    “个体人健康状态的分类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理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去年开始组织实施“治未病”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治未病”试点单位共45家,涉及17个省区市。在“治未病”试点工作中,一些医院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尝到“甜头”。
, 百拇医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院长沈远东介绍说,中医机构的服务范围本身受到一些局限,而“治未病”则拓展了中医院的服务对象,该院和浦东新区妇幼保健医院、上海最大的亲和源养老院等院外大型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了一家三级医院指导五家社区中心的模式。

    “昆山的医疗市场竞争激烈,中医院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途径,‘KY3H’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江苏省昆山中医院院长时凤英介绍说,昆山中医院先是通过知识讲座、市民讲坛、有奖竞赛等方式,把“治未病”理念推广开来。医院把原来的健康体检中心,整合到“治未病”中心,把以前的分段式服务,整合起来提供全程保健,体检群众对“中医体质辨识”的反响非常好。实施“治未病”工程以来,针灸推拿科业务增长了300%,门诊中医使用率增长了25%,600元以上的体检项目翻了一番,当地百姓对中医的认同度达到72%。

    “治未病”的服务对象是面向所有人,包括健康维护,防止疾病的发生、加剧,也包括防止已病病人的并发症和继发疾病,防止医源药源性疾病等。它的理论指导、方法工具都来自传统中医学。如“体质学说”认为“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体质与易发疾病相关,辨体质可以施膳、施治等等,这提供了一种新的中医视角来认识人体不同状态,满足健康市场的需求。
, 百拇医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等,2003年对北京地区亚健康高危人群进行3000多人的调查,形成了亚健康的测量目标,建立了亚健康状态的数学模型。研究把个体人分为三类:有明确疾病诊断的病人是“已病之人”,健康人和亚健康早期阶段是“未病之人”,过渡态为“欲病之人”。“个体人健康状态的分类,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进一步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

    “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陶祖莱认为,原来的健康保险只是“事后补偿”,并不能真正保健康。而“治未病”概念融入到健康保险以后,就加大了健康风险控制的力量,有可能得到“省钱的健康”,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

    “但凡一种正确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在其滥觞之际往往遭到人们的怀疑、冷遇、躲避,然而其价值终会昭示天下。”

    “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前面。”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这样忠告人们。的确,和追求生命健康的目标相比,人类目前取得的成果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亮点”自豪地背在背上,就只能踩着自己的影子走,谈不上任何创新。而“治未病”的提倡者们,心怀使命,把现实的迫切需求放在面前,照亮自己,因而迈出了创新的一步。
, 百拇医药
    正因为这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治未病”从提出理念,到寻求更多理论和技术支持、创建模式,每一步都充满开拓的艰辛。可喜的是,如今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方法显示了成效,“治未病”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要完成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终极目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今年1月启动,为期3年,具体目标有建立完善“治未病”工作的运行机制、服务评价体系,构建服务提供体系、技术产品体系、服务支持体系,总结完善“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等。相信随着“工程”推进,会有更多国人树立“治未病”的理念,享受到健康保障服务带来的效益,不生病、少生病,带病延年,健康长寿。

    “但凡一种正确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在其滥觞之际往往遭到人们的怀疑、冷遇、躲避,然而其价值终会昭示天下。”各界专家坚定看好“治未病”的方向和前景,如陈凯先院士所言:“数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正焕发出‘后工业化时代’的光彩,中国传统医学也将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健康的巨大需求中,再次焕发青春。”, 百拇医药(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