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90337
经络现象与检测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26期
     编者按:建国以来,我们在探索经络实质的道路上,已艰难地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冷静地解读过滤经络研究的资料,反省历史并对其成败作一客观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对于聚焦经络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凝练组织经络研究的攻关科学队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版10月29日《经络形态学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一文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从本期开始,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的郭义和王广军将为我们解说——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经络的形态学研究陷入困境后,人们不得不进行理性的思考:1.过去的经络研究仅限于对主观感觉的描述,经络从来未被严格的科学实验显示出来。2.如果经络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经络是物质的,那么它就一定会有所属性,有所表现。物理学中有这样一种方法,把属性与其物质承担者分离开来,以再现属性的方法证明物质承担者的客观存在,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人们又开始寻找各种证明经络存在的各种证据。

    上世纪70年代初,在针刺麻醉工作的推动下,经络研究再度崛起。这一时间段以1972年解放军309医院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调查起,到经络的研究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为止。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方面,即: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及其机理的研究,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及其机理的研究

    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等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调查,经络现象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1975年,循经感传现象被列入全国针麻研究规划,并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和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牵头,建立了全国循经感传研究协作组。该协作组于同年夏天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循经感传现象研究专题座谈会,交流经验.规划工作。全国各地随即开展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工作。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对63228人调查的结果证明循经感传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在人群之中并不罕见。对循经皮肤病等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也应运而起,报导了不少的典型病例。这些研究结果再次肯定了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所创立的经络学说确有充分的根据。对循经感传主要特征的系统观察,隐性感传的发现和激发感传的成功又使经络现象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1977年在台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循经感传研究经验交流会,充分肯定了“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
, 百拇医药
    1984年底,在北京对我国近15年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对经络现象进行这样有组织的广泛地调查和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尚无先例。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经络学说的科学价值,使我国的经络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地位。”该项研究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等21个单位共同完成.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应该说解放军309医院等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经络研究。对循经感传研究的深入,不仅对经络学说的科学价值作出了正确的评价,而且对进一步阐明经络的实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感传发生时,虽然其感觉是主观的,但感传发生的原因必定是客观的。其可见的经络现象更是证明了这一推断的正确性,循经性皮肤病等可见的经络现象不仅见于十二正经,而且散见于奇经八脉,其中以肾经、大肠经、肺经及心包经较多见。有少数人的某些穴位受到刺激时,可出现各种循经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从病理变化而言,真皮上部血管变化,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及表皮变化可能是循经性皮肤病的共同特点。其后对循经感传线上出现的客观反应的研究及其对感传发生时,效应器官功能变化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循经感传的客观性。
, http://www.100md.com
    “从现象到本质是认识发展的必然历程。”因此,我们要把循经感传及其机理的研究作为揭示经络实质的一个突破口。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经络研究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必定以临床观察为基础。任何形式的基础医学研究只有紧密地结合临床观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更何况结合针灸学自身的发展历史,我们就更要对临床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医典籍中十二条经脉均有其所主的病候,把十二条经脉所主的病候同循经感传的研究结合起来,应是今后经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循经感传形成的机制,则是一个尚处在研究中的课题。目前,对于循经感传的解释有外周动因激发说和中枢兴奋扩散说等不同的观点。外周动因激发说认为:循经感传是由于体表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的某种动因依次兴奋,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主观感受上的循经感传。其观点可归纳为“传在体表,感在中枢”。中枢兴奋扩散说则认为:循经感传形成的根本环节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在大脑皮质的定向扩散。其观点可归纳为:“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
, 百拇医药
    在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来自外周的传入刺激的反应具有某种循经的特点。沿胃经、胆经和膀胱经等穴位分别注射CB—HRP,则每条“经脉”在脊髓前角都可显示出一条纵向排列的柱状运动神经元链,从而认为经络活动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协同的肌肉群,具有特异空间联系的运动神经所固有的反射活动的功能表现。肌肉分区现象与穴位有密切关系,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相互兴奋的神经联系,这种树-树突触间的联系具有电突触的性质,同时实验提示针刺时引起的反射性肌电的空间性质与针刺时循经感传现象有关。有人运用CB—HRP逆行跨神经节追踪的方法,观察到在家兔的脊髓和脑干胶状质内可能也存在与胃经和膀胱经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并有相对特异的空间分布。

    有人在实验中观察到针刺膀胱经和胃经的穴位,在沿经的其他穴位点上可记录到反应逐渐减小、潜伏期逐渐延长的不同步的肌电反应,其速度接近循经感传速度。而臂丛组织及局部性肌肉非动化能使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反应一并消失,说明肌电变化与循经感传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反应。

    在解释循经感传时所提出的诸多假说之中,不乏闪光之处、精彩之笔。有些假说突破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构思。从思路和方法上均为经络的研究拓展了道路,可惜的是以往的研究只注重感传发生时的神经机制,而对细胞外基质在感传中的作用重视不足。今后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完全稳定地检测出来并初步弄清这些特殊循行路线的物质基础是经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无论怎样,对循经感传的研究要作到两个统一,即要把感传发生时的主观感受同经脉的三维空间定位统一起来;要把循经感传现象与其相应的效应器官的功能活动统一起来。

    (未完待续), http://www.100md.com(郭义 王广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