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要把好辨证关
近一段时期以来,继鱼腥草、参麦、刺五加注射液之后,又发生了茵栀黄注射液致人死亡的严重事件。回顾这一系列的事故,笔者有这样的判断:中药注射液,其原料药来源于不同区域、不同产地,其中的种质、土质、水质、地理环境、培植方法等等有一定的差异。用这些原料制作的注射液,成分非常复杂。何况更有加工炮制方法、配伍、制作工艺不同;目前的检测技术难于做到万无一失,确保绝对安全。但本文所要强调的是手握处方大权的医生的责任。
一、不懂中医药理论的人滥用中药注射液易致严重后果
现今不少西医,甚至包括部分中医,并不懂得中医药理论。他们见到发热、“炎”症,就套用西医那一套杀菌、消炎、抗病毒,什么板蓝根、双黄连、茵栀黄等等急忙杂投。中医药理论认为:不论板蓝根、双黄连或茵栀黄,虽为解毒、消炎、清热之品,但在使用之前必须视有无表证,若表证未解,重用之则寒凝闭阻,邪无出路而变生他症。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待表证已解,而里确属实热者方可用之,或经辨证后用解表清里的双解法同治表里。余常接诊一些患者,因发高热,医生便急打吊针,数分钟即寒战不已,赶紧拔掉滴管收场。我则先解其表,之后也点滴同种药物而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二、使用中药注射液应辨证
中药注射液是常用汤剂之外的新剂型,给药途径不同,用之得当疗效迅速。但使用时必须辨证用药。除辨表证、里证已如上述之外,辨虚实、寒热至为重要。热有虚热与实热之分,对于虚热者治当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为代表。若使用诸如茵栀黄等苦寒之品则祸必旋踵。临床常遇寒湿患者咽喉发炎,唇舌溃烂,若盲投茵栀黄等所谓抗菌消炎药,病不但不能愈,不良反应反会随之而生。余遇此等证候不用苦寒反用如附子等大热之品,药到病除。
中药注射液不是虎狼,只要辨证准确是个能迅速奏效的良好剂型。多年来本人都用鱼腥性注射液(江西保利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肌注或静点,从未见到过不良反应,其他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亦属常用(包括用于本人)亦未见意外。但有一点医者必须牢记,能口服勿注射,能肌注勿静点。现今有些医者,不但滥用静点,还多种药物混合静点,他们想当然地以为这种方法可于百发之中命中一枪。岂知中药注射液本身成分已经非常复杂,现在再加入他药混合,谁能弄清诸药混合之后所引起的物理、化学反应?至少在目前还无人能回答这一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三、医者不可胆大妄为
现今有的医生,或初出茅庐,或虽业医数年,但不思进取,懒得学习,业务水平庸庸,加上医德欠佳,追逐名利,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凭胆大用药,而致人亡命。也举茵栀黄事件为例,按中医儿科学的说法,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从生理上表现为脏腑娇嫩,从病理上讲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常不足,肾常虚。儿科俗称哑科,病情变化多端。茵栀黄注射液属大苦大寒之品,给药途径是静脉点滴,在用之时是否应当慎之又慎?余曾治一不足一月龄的女婴,因外感往某市医院就医,因大大超量使用抗生素,致唇青、面部时白时紫,伴腹胀、呼吸急促,急忙找原医复诊,该医者说:“患儿肺炎严重,药量不足,还需加强药量注射。”患儿之母惧,拒绝再注射,寻至我家叫门求治。余诊察后急用姜葱酒炒擦腹按摩,然后把药敷于神厥穴,同时肌注维生素B1、B6,半小时后诸症悉除。之后并未用抗生素或其他针药之类便获痊愈。
孙思邈有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本人体会:初医胆大,久医胆小,医至多年几乎胆战心惊。
最后我想说:医界那种以西医的思维,不经中医的辨证,滥用中药注射液的“病”不治愈,就算生产出质量再好的注射液,亦难免致人亡命。, http://www.100md.com(关一行)
一、不懂中医药理论的人滥用中药注射液易致严重后果
现今不少西医,甚至包括部分中医,并不懂得中医药理论。他们见到发热、“炎”症,就套用西医那一套杀菌、消炎、抗病毒,什么板蓝根、双黄连、茵栀黄等等急忙杂投。中医药理论认为:不论板蓝根、双黄连或茵栀黄,虽为解毒、消炎、清热之品,但在使用之前必须视有无表证,若表证未解,重用之则寒凝闭阻,邪无出路而变生他症。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待表证已解,而里确属实热者方可用之,或经辨证后用解表清里的双解法同治表里。余常接诊一些患者,因发高热,医生便急打吊针,数分钟即寒战不已,赶紧拔掉滴管收场。我则先解其表,之后也点滴同种药物而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二、使用中药注射液应辨证
中药注射液是常用汤剂之外的新剂型,给药途径不同,用之得当疗效迅速。但使用时必须辨证用药。除辨表证、里证已如上述之外,辨虚实、寒热至为重要。热有虚热与实热之分,对于虚热者治当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为代表。若使用诸如茵栀黄等苦寒之品则祸必旋踵。临床常遇寒湿患者咽喉发炎,唇舌溃烂,若盲投茵栀黄等所谓抗菌消炎药,病不但不能愈,不良反应反会随之而生。余遇此等证候不用苦寒反用如附子等大热之品,药到病除。
中药注射液不是虎狼,只要辨证准确是个能迅速奏效的良好剂型。多年来本人都用鱼腥性注射液(江西保利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肌注或静点,从未见到过不良反应,其他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亦属常用(包括用于本人)亦未见意外。但有一点医者必须牢记,能口服勿注射,能肌注勿静点。现今有些医者,不但滥用静点,还多种药物混合静点,他们想当然地以为这种方法可于百发之中命中一枪。岂知中药注射液本身成分已经非常复杂,现在再加入他药混合,谁能弄清诸药混合之后所引起的物理、化学反应?至少在目前还无人能回答这一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三、医者不可胆大妄为
现今有的医生,或初出茅庐,或虽业医数年,但不思进取,懒得学习,业务水平庸庸,加上医德欠佳,追逐名利,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凭胆大用药,而致人亡命。也举茵栀黄事件为例,按中医儿科学的说法,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从生理上表现为脏腑娇嫩,从病理上讲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常不足,肾常虚。儿科俗称哑科,病情变化多端。茵栀黄注射液属大苦大寒之品,给药途径是静脉点滴,在用之时是否应当慎之又慎?余曾治一不足一月龄的女婴,因外感往某市医院就医,因大大超量使用抗生素,致唇青、面部时白时紫,伴腹胀、呼吸急促,急忙找原医复诊,该医者说:“患儿肺炎严重,药量不足,还需加强药量注射。”患儿之母惧,拒绝再注射,寻至我家叫门求治。余诊察后急用姜葱酒炒擦腹按摩,然后把药敷于神厥穴,同时肌注维生素B1、B6,半小时后诸症悉除。之后并未用抗生素或其他针药之类便获痊愈。
孙思邈有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本人体会:初医胆大,久医胆小,医至多年几乎胆战心惊。
最后我想说:医界那种以西医的思维,不经中医的辨证,滥用中药注射液的“病”不治愈,就算生产出质量再好的注射液,亦难免致人亡命。, http://www.100md.com(关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