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00747
教医研三位一体诠释经典 ——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教学创新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31期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精髓与临床基石,是中医人才培养必修课程和高校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之初,即开设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三门中医经典课。熊曼琪、彭胜权、陈纪藩教授等老一辈,倡导中医经典回归临床,1984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临床基地——仲景学说病区、热病病区,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证,取得卓越疗效。创立的“中医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教学创新与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医、研”三位一体诠释经典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教学促进临床和科研发展

    我们在讲授经典的同时,以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及糖尿病、类风湿、红斑狼疮、脑病等疑难杂病的防治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建成3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单位。如以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六经辨证体系及经方运用价值,组建糖尿病专科,突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出瘀热互结理论与泻热逐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创制糖尿病中医系列制剂,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牵头;“伤寒论临床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经方临床运用与基础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践”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 百拇医药
    我们在临床疾病诊治及历次急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抗击SARS战役中,以中医临床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协助治疗70例SARS患者,取得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优异成绩,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同。彭胜权教授获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荣立广东省政府授予的一等功,多位教授获三等功。温病教研室获广东省政府集体嘉奖。

    2007年科研又取得好成绩。“寒温并用法防治流感中医药方案建立与研究”获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项目中标课题,资助经费400万;“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麝香配伍冰片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补肾清毒法对乙肝宿主树突状细胞及其介导T细胞功能的作用”、“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休克的介质组调节机制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当代伤寒学术流派研究”获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中标课题。

    科研丰富教材与教学建设
, 百拇医药
    教学促进了临床和科研发展,而高层次科学研究对于提升教学团队实力,丰富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内容,促进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如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研究成为《伤寒论》太阳蓄血证讲解的亮点;防治SARS的经验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理的研究、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真武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等获资助的省部级科研课题,其相关内容均被相关教材章节引用,并成为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及各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课程专题讲座的精彩内容。率先开展中医本科实验教学,设立了教学实验室,为中医本科生进科研实验室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推进和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通过主编教材与专著推广“经典回归临床”和教、医、研三位一体诠释经典的教学理念,以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范教材《温病学》、《伤寒学》为工作基础,于2006年主编案例版教材《温病学》、《伤寒论》,以此为教学蓝本开展案例式教学模式实践。在本学科研究方向及其内涵外延的基础上,我们将本科教材《伤寒论》首次改为《伤寒学》(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002年出版),并从“学”谋篇布局,开高校《伤寒论》教材先河,融入重点学科建设成果,突出临床指导作用,并以此为依托,对学科的研究展开了更多思考。中医临床基础中的《伤寒论》、《温病学》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金匮要略》今年成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0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省部级教学课题11项,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巩固了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
, http://www.100md.com
    1997年,“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金匮要略科研医疗促教学的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0年"伤寒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温病学经典教学以课堂、临床、科研三要素结合”、“不同层次《伤寒论》教学模式的建构”分别获2004年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现在,作为大学骨干课程的中医临床基础教学覆盖了从专科、本科、七年制、非医攻博、硕士、博士、成人继续教育7个层次,10余个班种。年均课堂教学近3000学时。

    展望未来,理论与临床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服务结合、课程与体系结合,中医临床基础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必将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新贡献。, 百拇医药(钟嘉熙 林兴栋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