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族医药 重新阐释“中医学”
综观中国传统医学有文字可考的5000年发展史,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其医学史呈现多元一体的结构特征。在中华民族医药形成的过程中,汇集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医疗学术经验。《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体现了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医家,在总结各地、各民族医药经验时“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中医学的理解多限于汉族医学,并未像《中国小百科全书》等书籍认为的“中医学”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各种医学体系的总称。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两千多年前的《汉书》里的“中医”的概念,是否与现在对“中医”概念的认识有别,是值得考究的问题。人们又将中国传统医学称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称谓都是为了与西医区别而先后出现的。有学者认为“中医”这个名词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而将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 百拇医药
目前的许多中医学教材和论著均没有详细说明“中医学”是特指汉族医学,还是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但对这些教材的内容进行考察后,可以看出其认为“中医学”仅仅指汉族的医学,并不包括民族医药成分,未将民族医药列在与汉族医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辞海》认为中医的“中”是中国的简称。《中国小百科全书》认为由于汉族人口多,分布广,其医学在中国及世界上影响较大,习惯上也将汉族传统医学称作中医。梁实秋编写的《新编名扬百科大辞典》认为:中医,又称国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之俗称。在《辞海》等书籍中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是汉医药和地方少数民族医药相互交融和结合的历程。
笔者认为,“中医学”定义的外延应包括汉族医学、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成分。其内涵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是我国各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一门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科学内涵的传统医学科学,表现为显著的历史连续性、社会性、民族性、流变性和系统性。
, 百拇医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萌芽于夏、商、西周的大一统思想,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并随着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而逐渐完善和确立,又经过两汉四百余年的统一,更加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但由于华夏文化系统中的儒学思想、封建意识和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大汉族主义”的渲染,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忽视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贡献。但是,民族的形成不是单一群体自身进化所能完成的过程,而是群体相互认同或变异的产物。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各民族文化、信仰、民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同的民族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这些共同点必然造就对医药应用经验的相似性和内在规律的一致性。但同一民族由于历史的迁徙、分化或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同文化背景民族的医药理论规范、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不仅蕴含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还保留了各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征。
总之,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以汉医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不断吸收民族医药理论和经验的过程;同时,各少数民族也逐渐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医药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虽在演进上多有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多元共存的特征。形成了汉族医学和民族医药兼容并蓄、互相补充的融合状态;相得益彰、多元共生的医疗手段,支撑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生息繁衍。所以,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原则下对“中医学”定义重新进行阐释,有利于深化对民族医药认识的力度,搭建各种医学平等交流的平台,使不同形态的医学在一种动态交流中达成理解、共识和医学资源的共享,奠定各种医学平等发展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从而保证中国各民族医学在多元互动中合理发展。为解决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出现的医疗需求多样性和供给模式单一性的矛盾,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增加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提供借鉴和有益补充。, 百拇医药(郑进 罗艳秋 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两千多年前的《汉书》里的“中医”的概念,是否与现在对“中医”概念的认识有别,是值得考究的问题。人们又将中国传统医学称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称谓都是为了与西医区别而先后出现的。有学者认为“中医”这个名词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而将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 百拇医药
目前的许多中医学教材和论著均没有详细说明“中医学”是特指汉族医学,还是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但对这些教材的内容进行考察后,可以看出其认为“中医学”仅仅指汉族的医学,并不包括民族医药成分,未将民族医药列在与汉族医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辞海》认为中医的“中”是中国的简称。《中国小百科全书》认为由于汉族人口多,分布广,其医学在中国及世界上影响较大,习惯上也将汉族传统医学称作中医。梁实秋编写的《新编名扬百科大辞典》认为:中医,又称国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之俗称。在《辞海》等书籍中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是汉医药和地方少数民族医药相互交融和结合的历程。
笔者认为,“中医学”定义的外延应包括汉族医学、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成分。其内涵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是我国各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一门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科学内涵的传统医学科学,表现为显著的历史连续性、社会性、民族性、流变性和系统性。
, 百拇医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萌芽于夏、商、西周的大一统思想,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并随着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而逐渐完善和确立,又经过两汉四百余年的统一,更加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但由于华夏文化系统中的儒学思想、封建意识和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大汉族主义”的渲染,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忽视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贡献。但是,民族的形成不是单一群体自身进化所能完成的过程,而是群体相互认同或变异的产物。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各民族文化、信仰、民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同的民族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这些共同点必然造就对医药应用经验的相似性和内在规律的一致性。但同一民族由于历史的迁徙、分化或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同文化背景民族的医药理论规范、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不仅蕴含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还保留了各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征。
总之,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以汉医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不断吸收民族医药理论和经验的过程;同时,各少数民族也逐渐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医药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虽在演进上多有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多元共存的特征。形成了汉族医学和民族医药兼容并蓄、互相补充的融合状态;相得益彰、多元共生的医疗手段,支撑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生息繁衍。所以,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原则下对“中医学”定义重新进行阐释,有利于深化对民族医药认识的力度,搭建各种医学平等交流的平台,使不同形态的医学在一种动态交流中达成理解、共识和医学资源的共享,奠定各种医学平等发展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从而保证中国各民族医学在多元互动中合理发展。为解决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出现的医疗需求多样性和供给模式单一性的矛盾,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增加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提供借鉴和有益补充。, 百拇医药(郑进 罗艳秋 云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