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6kb)。
小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放射科 周 诚 杨正汉
一、 肾脏肿瘤的概况
肾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以45~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高,男性约为女性的1.5~2倍。美国的医药统计资料显示, 每年新发现的肾癌患者约在30,000左右, 而每年死于肾癌的病人约在12,000。我国上海的一组人群调查数据表明,男性发病率约为1.6/10万,女性约为1.1/10万。到目前为止,手术切除仍然是肾癌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
近20年来随着US、CT、MRI的出现和体层影像的发展,肾癌的影像学诊断进步很快,约50%的肾癌病人被偶然发现,其中超过20%的病人为早期,这使得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手术方式也有了改进,包括保留肾上腺的肾脏全切除术、肾脏部分切除术以及通过腹腔镜的肾脏切除术被广泛开展。由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对病人的预后有很大关系,在影像学检查上面临着两大挑战:即鉴别良恶性和准确分期。
二、 小肾脏肿瘤的概念
通常把≤3.0cm 的肿瘤归为小肿瘤,尽管小肿瘤和早期肿瘤并不完全是一个等同概念,但其大多数属于Robson分期中的Ⅰ、Ⅱ期。根据手术切除的大组肾癌病例,淋巴结和脏器的转移在≤3.0cm 的肿瘤病人中仅占2.6%,而在3~5cm和>5cm的两组病人中,同样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5.4%和78.6%,足见对小肿瘤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三、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为首选方法,螺旋CT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所造成的的伪影和假象,减少呼吸运动引起的层面丢失,得到最佳的对比剂增强扫描时相以及更好的分辨率和扫描速度。平扫常作为基础对照;动脉期(皮髓期)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25 -40秒,用于观察血管,发现高供血的病灶;实质期(肾影期)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80 - 180秒,此期应是肾癌显示最佳期;延迟期(排泄期)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 >180秒,有助于显示肾盂内及中心部的肿瘤。由于较多的小肿瘤位于肾脏皮质部,而动脉期扫描肾皮质强化易掩盖小肿瘤,因此至少两期扫描是必须的。
磁共振对于评价肾癌的分期是最好的,特别是对于Ⅲ、Ⅳ期的病变。检查要确定较薄的层厚和适当的间距,特别对于小肿瘤,选择适当的层厚和间距非常重要。增强扫描是应当的,须做增强后的动态观察,至少应有动脉期(皮髓期)和实质期(肾影期)扫描。冠状位成像有助于观察与病变血管的关系,同/反相位扫描有助于发现少量的脂质。
四、小肾癌的影像学表现
CT检查为首选,诊断小肾癌的敏感率为94%,CT分期准确率为90%。
小肾癌在CT平扫时通常为等或略低于肾实质密度的类圆形肿块,多数位于肾皮质部,可略突出于肾轮廓,边界模糊,约10%可有不定型钙化,内部密度不均匀系出血、坏死所致。一般说仅平扫极易漏诊.
磁共振T1WI上通常小肾癌表现为等或略低于肾实质信号的病灶,如有出血则可为高信号;T2WI上则表现为较高信号病灶,其周围常可见到"假包膜征",位于较高信号的肿瘤组织与肾实质之间的低信号影。
增强后扫描,大多数肿瘤不论是CT还是MRI 快速动态扫描,在动脉期均表现为有不规则明显强化,但由于大量动静脉分流,肿瘤密度迅速降低而往往在实质期扫描呈略低于肾实质的肿块。肿瘤虽可能有假包膜,但肿物与正常肾实质的移行界线常不锐利,边界清楚或不清楚。
五、肾腺瘤
肾腺瘤常见于30岁以上患者,随年龄增高其发病率亦增高,女性约为男性的3倍,资料显示约占尸检的7~22%,为一个或多个包膜下肿瘤,直径多≤lcm,主要有嗜酸细胞合并乳头或曲管生长。长期肾透析病人发生肾腺瘤的比例较高。
过去认为≤3cm肾腺瘤为"良性",而>3cm直径为"恶性",现在则认为如鉴别癌或腺瘤需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或电子显微镜,多数情况下应把腺瘤作为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来对待。
CT可见肾腺瘤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肿瘤,中央可为低密度、带有网格的囊状变化,甚至有细钙点,曲管腺瘤在对比增强后明显增强。MRI在T1WI显示肿物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毛细血管期呈弥散增强。
单从影像学上不能鉴别肾腺瘤和肾癌。
六、小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一不具备包膜的肿瘤样肿块,为成熟特异细胞组织的错构,其肾肿块内可见平滑肌、脂肪、血管组织,发病率约为3%左右。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出生时就已发生,因此也常称为错构瘤,在儿童及青少年时继续生长。小肿瘤一般无临床症状,大者引起肿块压迫邻近器宫而有症状。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两种临床类型 ......
小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放射科 周 诚 杨正汉
一、 肾脏肿瘤的概况
肾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以45~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高,男性约为女性的1.5~2倍。美国的医药统计资料显示, 每年新发现的肾癌患者约在30,000左右, 而每年死于肾癌的病人约在12,000。我国上海的一组人群调查数据表明,男性发病率约为1.6/10万,女性约为1.1/10万。到目前为止,手术切除仍然是肾癌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
近20年来随着US、CT、MRI的出现和体层影像的发展,肾癌的影像学诊断进步很快,约50%的肾癌病人被偶然发现,其中超过20%的病人为早期,这使得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手术方式也有了改进,包括保留肾上腺的肾脏全切除术、肾脏部分切除术以及通过腹腔镜的肾脏切除术被广泛开展。由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对病人的预后有很大关系,在影像学检查上面临着两大挑战:即鉴别良恶性和准确分期。
二、 小肾脏肿瘤的概念
通常把≤3.0cm 的肿瘤归为小肿瘤,尽管小肿瘤和早期肿瘤并不完全是一个等同概念,但其大多数属于Robson分期中的Ⅰ、Ⅱ期。根据手术切除的大组肾癌病例,淋巴结和脏器的转移在≤3.0cm 的肿瘤病人中仅占2.6%,而在3~5cm和>5cm的两组病人中,同样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5.4%和78.6%,足见对小肿瘤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三、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为首选方法,螺旋CT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所造成的的伪影和假象,减少呼吸运动引起的层面丢失,得到最佳的对比剂增强扫描时相以及更好的分辨率和扫描速度。平扫常作为基础对照;动脉期(皮髓期)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25 -40秒,用于观察血管,发现高供血的病灶;实质期(肾影期)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80 - 180秒,此期应是肾癌显示最佳期;延迟期(排泄期)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 >180秒,有助于显示肾盂内及中心部的肿瘤。由于较多的小肿瘤位于肾脏皮质部,而动脉期扫描肾皮质强化易掩盖小肿瘤,因此至少两期扫描是必须的。
磁共振对于评价肾癌的分期是最好的,特别是对于Ⅲ、Ⅳ期的病变。检查要确定较薄的层厚和适当的间距,特别对于小肿瘤,选择适当的层厚和间距非常重要。增强扫描是应当的,须做增强后的动态观察,至少应有动脉期(皮髓期)和实质期(肾影期)扫描。冠状位成像有助于观察与病变血管的关系,同/反相位扫描有助于发现少量的脂质。
四、小肾癌的影像学表现
CT检查为首选,诊断小肾癌的敏感率为94%,CT分期准确率为90%。
小肾癌在CT平扫时通常为等或略低于肾实质密度的类圆形肿块,多数位于肾皮质部,可略突出于肾轮廓,边界模糊,约10%可有不定型钙化,内部密度不均匀系出血、坏死所致。一般说仅平扫极易漏诊.
磁共振T1WI上通常小肾癌表现为等或略低于肾实质信号的病灶,如有出血则可为高信号;T2WI上则表现为较高信号病灶,其周围常可见到"假包膜征",位于较高信号的肿瘤组织与肾实质之间的低信号影。
增强后扫描,大多数肿瘤不论是CT还是MRI 快速动态扫描,在动脉期均表现为有不规则明显强化,但由于大量动静脉分流,肿瘤密度迅速降低而往往在实质期扫描呈略低于肾实质的肿块。肿瘤虽可能有假包膜,但肿物与正常肾实质的移行界线常不锐利,边界清楚或不清楚。
五、肾腺瘤
肾腺瘤常见于30岁以上患者,随年龄增高其发病率亦增高,女性约为男性的3倍,资料显示约占尸检的7~22%,为一个或多个包膜下肿瘤,直径多≤lcm,主要有嗜酸细胞合并乳头或曲管生长。长期肾透析病人发生肾腺瘤的比例较高。
过去认为≤3cm肾腺瘤为"良性",而>3cm直径为"恶性",现在则认为如鉴别癌或腺瘤需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或电子显微镜,多数情况下应把腺瘤作为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来对待。
CT可见肾腺瘤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肿瘤,中央可为低密度、带有网格的囊状变化,甚至有细钙点,曲管腺瘤在对比增强后明显增强。MRI在T1WI显示肿物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毛细血管期呈弥散增强。
单从影像学上不能鉴别肾腺瘤和肾癌。
六、小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一不具备包膜的肿瘤样肿块,为成熟特异细胞组织的错构,其肾肿块内可见平滑肌、脂肪、血管组织,发病率约为3%左右。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出生时就已发生,因此也常称为错构瘤,在儿童及青少年时继续生长。小肿瘤一般无临床症状,大者引起肿块压迫邻近器宫而有症状。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两种临床类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