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89kb)。
原因不明发热的
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
丽水市中心医院 陈海泉
1961年,Petersdorf 和 Beeson 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或称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一临床概念。由于FUO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临床工作中,常有医师将长期发热诊断为FUO,这是不正确的。
经典的FUO是指:
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国外对特殊人群的FUO有着特别的定义: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
体温>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患者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即可诊断。
( 颗粒细胞缺乏者:
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500×106/L,体温>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 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的FUO。
( 住院患者:因非感染性疾病而入院的患者,发热超过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也有作者认为,可将体温>37.5℃,热程超过2周归入FUO的范畴。但根据国内的情况及我们的经验,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由于发热待查的患者已经经过多种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因,且一般病程又较长,因此盲目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鲜见,这不但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且延误、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治。
因此,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应积极的进行病因诊断。事实上若能熟悉FUO的常见病因构成及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详尽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绝大多数的发热病因是可以查明的。
已报道,可引起FUO的病因超过200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疾病谱有所不同,特殊人群的FUO病因构成也有其特殊性。
大致来讲可分为以下4大类:
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FUO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引起的占多数,病毒次之。近年来此类疾病有所减少,尤其在北美及西北欧的经济发达地区,其所占比例已降至30%左右。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该病仍是引起FUO最常见的病因,约40%~50%的FUO是由该病引起的。
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该组疾病在FUO病因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约占20%~30%左右,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till病、血管炎、多发性肌炎、药物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风湿热及SLE,尤其是风湿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社会老年化的趋势使风湿性多发性肌痛、原发性小血管炎、颞动脉炎等既往罕见疾病的发病率日见上升。
肿瘤性疾病:随着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约占20%左右,其中以淋巴瘤所占比例最高。
其 他:约占10%,包括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上述4类约囊括了80%~90%的FUO病因,但是尽管在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中,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诊治,并且使用了现代医学仪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诊断技术,仍有约10%的发热待查患者始终不能查明原因,且这一比例仍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几种疾病的诊断进展
结核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占重要地位,约占感染性疾病的40%-50%,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不典型,其中以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其发病多与长期滥用激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引起结核杆菌全身血行播散有关。尸检证实主要累及肺、肝和脾等脏器。因此激素应用须有明确指征,切忌滥用。
播散性肺结核早期X线胸片未显示病灶时,宜在近期内复查或作胸部高分辨CT检查,可见双肺粟性结节密度相同,弥漫均匀分布。痰抗酸杆菌涂片及纤维支气管镜检也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腹部CT和腹腔镜直视下活检对腹腔结核、肝结核诊断有重要意义,并可与肝癌、肝脓肿及慢性肝炎鉴别。结核抗体、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及PPD皮试对结核病诊断也有一定意义。应用PCR方法检测标本中TB-DNA可快速、准确诊断结核病,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IE(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FUO的常见病因,近些年来临床表现有所变迁,多不典型,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较过去明显减少,先天性心脏病明显增多,特发性二尖瓣脱垂及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也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则无器质性心脏病;
经皮肤、口腔感染者减少,而心脏导管或手术作为诱因者较以往增多;皮肤病变如Olser结节和Janeway结明显减少,杵状指、脾肿大也较少见;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较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它可见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以及真菌等;
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明显增多,起病急骤,以金葡萄多见,大多累及正常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亦可见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赘生物脱落引起脓毒性肺栓塞,X线见肺部多数小片状浸润阴影。血培养阳性率仅25%-50%左右,宜多次作血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必要时作L型细菌和真菌培养。
经胸壁超声,尤其是多平面经食道超声检测心瓣膜赘生物敏感性可高达95%以上,探测出<5mm大小的赘生物,并可发现基础心脏病和相关并发症,有重要诊断价值。如果仍沿用经典诊断标准可导致部分漏诊。
部分淋巴瘤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而以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诊断极为困难。应行X线胸片、腹部B超或胸腹部CT扫描检查有无纵隔或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融合成团块。淋巴瘤在B超下多表现为低回声型团块。
CT扫描显示大多数淋巴结为均匀强化密度,部分为均匀与不均匀密度并存,与淋巴结结核呈花瓣状或多环状强化不同,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有赖于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
恶组大多数起病较急,表现为不规则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和出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少数以皮肤浸润斑块、结节及肿块,截瘫,巨脾及自发性破裂,肠穿孔,多浆膜腔炎为特殊表现造成诊断困难或误诊。
淋巴结活检及骨髓穿刺发现异形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有诊断意义,而吞噬型组织细胞无特异性诊断价值。
近些年通过组织化学及免疫分析研究发现"恶组"大多数为T淋巴细胞Ki-1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恶组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应具备增生的组织细胞属恶性,且病变范围为弥散性或系统性增生。
Still病在血管结缔组织疾病中占相当比例。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慢性炎症、过敏或自身免疫有关,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改变。
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痛、皮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及胸腔、心包积液,血清免疫学指标如ASO、RF、ANA等阴性,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有效。
有报道血清铁蛋白异常增高有助于诊断。Still病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宜坚持治疗并随访,最后诊断需排除淋巴瘤、慢性肝炎及SLE等结缔组织疾病 ......
原因不明发热的
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
丽水市中心医院 陈海泉
1961年,Petersdorf 和 Beeson 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或称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一临床概念。由于FUO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临床工作中,常有医师将长期发热诊断为FUO,这是不正确的。
经典的FUO是指:
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国外对特殊人群的FUO有着特别的定义: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
体温>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患者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即可诊断。
( 颗粒细胞缺乏者:
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500×106/L,体温>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 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的FUO。
( 住院患者:因非感染性疾病而入院的患者,发热超过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也有作者认为,可将体温>37.5℃,热程超过2周归入FUO的范畴。但根据国内的情况及我们的经验,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由于发热待查的患者已经经过多种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因,且一般病程又较长,因此盲目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鲜见,这不但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且延误、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治。
因此,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应积极的进行病因诊断。事实上若能熟悉FUO的常见病因构成及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详尽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绝大多数的发热病因是可以查明的。
已报道,可引起FUO的病因超过200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疾病谱有所不同,特殊人群的FUO病因构成也有其特殊性。
大致来讲可分为以下4大类:
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FUO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引起的占多数,病毒次之。近年来此类疾病有所减少,尤其在北美及西北欧的经济发达地区,其所占比例已降至30%左右。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该病仍是引起FUO最常见的病因,约40%~50%的FUO是由该病引起的。
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该组疾病在FUO病因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约占20%~30%左右,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till病、血管炎、多发性肌炎、药物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风湿热及SLE,尤其是风湿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社会老年化的趋势使风湿性多发性肌痛、原发性小血管炎、颞动脉炎等既往罕见疾病的发病率日见上升。
肿瘤性疾病:随着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约占20%左右,其中以淋巴瘤所占比例最高。
其 他:约占10%,包括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上述4类约囊括了80%~90%的FUO病因,但是尽管在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中,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诊治,并且使用了现代医学仪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诊断技术,仍有约10%的发热待查患者始终不能查明原因,且这一比例仍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几种疾病的诊断进展
结核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占重要地位,约占感染性疾病的40%-50%,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不典型,其中以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其发病多与长期滥用激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引起结核杆菌全身血行播散有关。尸检证实主要累及肺、肝和脾等脏器。因此激素应用须有明确指征,切忌滥用。
播散性肺结核早期X线胸片未显示病灶时,宜在近期内复查或作胸部高分辨CT检查,可见双肺粟性结节密度相同,弥漫均匀分布。痰抗酸杆菌涂片及纤维支气管镜检也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腹部CT和腹腔镜直视下活检对腹腔结核、肝结核诊断有重要意义,并可与肝癌、肝脓肿及慢性肝炎鉴别。结核抗体、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及PPD皮试对结核病诊断也有一定意义。应用PCR方法检测标本中TB-DNA可快速、准确诊断结核病,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IE(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FUO的常见病因,近些年来临床表现有所变迁,多不典型,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较过去明显减少,先天性心脏病明显增多,特发性二尖瓣脱垂及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也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则无器质性心脏病;
经皮肤、口腔感染者减少,而心脏导管或手术作为诱因者较以往增多;皮肤病变如Olser结节和Janeway结明显减少,杵状指、脾肿大也较少见;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较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它可见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以及真菌等;
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明显增多,起病急骤,以金葡萄多见,大多累及正常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亦可见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赘生物脱落引起脓毒性肺栓塞,X线见肺部多数小片状浸润阴影。血培养阳性率仅25%-50%左右,宜多次作血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必要时作L型细菌和真菌培养。
经胸壁超声,尤其是多平面经食道超声检测心瓣膜赘生物敏感性可高达95%以上,探测出<5mm大小的赘生物,并可发现基础心脏病和相关并发症,有重要诊断价值。如果仍沿用经典诊断标准可导致部分漏诊。
部分淋巴瘤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而以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诊断极为困难。应行X线胸片、腹部B超或胸腹部CT扫描检查有无纵隔或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融合成团块。淋巴瘤在B超下多表现为低回声型团块。
CT扫描显示大多数淋巴结为均匀强化密度,部分为均匀与不均匀密度并存,与淋巴结结核呈花瓣状或多环状强化不同,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有赖于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
恶组大多数起病较急,表现为不规则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和出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少数以皮肤浸润斑块、结节及肿块,截瘫,巨脾及自发性破裂,肠穿孔,多浆膜腔炎为特殊表现造成诊断困难或误诊。
淋巴结活检及骨髓穿刺发现异形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有诊断意义,而吞噬型组织细胞无特异性诊断价值。
近些年通过组织化学及免疫分析研究发现"恶组"大多数为T淋巴细胞Ki-1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恶组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应具备增生的组织细胞属恶性,且病变范围为弥散性或系统性增生。
Still病在血管结缔组织疾病中占相当比例。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慢性炎症、过敏或自身免疫有关,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改变。
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痛、皮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及胸腔、心包积液,血清免疫学指标如ASO、RF、ANA等阴性,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有效。
有报道血清铁蛋白异常增高有助于诊断。Still病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宜坚持治疗并随访,最后诊断需排除淋巴瘤、慢性肝炎及SLE等结缔组织疾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58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