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的诊治.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708kb)。
出血性疾病的诊治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王书杰
2008-03-20
血小板的二期止血功能
? 血小板除上述初期止血功能,在血液凝固(二期止血)中也有重要作用:
- 1. 血小板内源性凝血因子:包括Fibrinogen、因子V、VIII/vWF、XI和XIII等,释放后参与凝血过程。
- 2. 血小板膜表面磷脂(PL)。
- 3. 胶原诱导的促凝活性。
- 4. 其它促凝活性与止血功能:?-颗粒释放PF-IV可中和肝素、保护凝血酶不受肝素的破坏;血小板血栓的收缩反应及在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插入,有利于伤口愈合。
出血性疾病定义
? 正常止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引起的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理过程或症状。
? 病因上可以是原发性、先天性或遗传性,或继发于各种疾病(白血病、AA、肝病、尿毒症、营养缺乏等)或疾病并发症(如DIC)的表现。
? 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1.血管因素:先天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获得性(各种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因素:血小板数量异常或功能障碍,先天性、获得性。
3.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或获得性减少、缺乏或结构异常。
4.病理性循环抗凝物:FVIII抑制物等。
5.纤溶亢进: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发或继发)。
6.复合因素:如DIC、肝病等。
发生率
1.血管因素32.64%
2.血小板因素40.58%
3.凝血及纤溶异常12.12%
4.复合因素 10.80% (DIC 、vWD 等)
5.未明确诊断4.58%
# 先天/ 遗传性 12.5% ;
获得性 87.5% 。
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1)
1.皮肤瘀点:血小板因素,少数见于血管因素。
2.皮肤瘀斑:血管性紫癜,也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纤溶亢进。
3.粘膜瘀点、瘀斑:严重血小板减少,也见于血管因素。
4.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小板减少和vWD常见。
5.口腔粘膜血疱: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
6. 肌肉血肿/关节出血:严重凝血因子缺乏。关节出血发生率血友病60~70%、vWD 3~8%。
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2)
7.视网膜出血:血小板因素和异常Ig血症。
8.颅内出血:严重血小板减少,也见于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循环抗凝物或纤溶亢进。
9.消化道、呼吸道、阴道、泌尿道等部位出血及手术后出血:可见于各种原因。
10.伤口愈合迟缓:凝血因子异常,尤其因子XIII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多见。
11.与出血相关的表现:贫血、晕厥、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压迫症状等。
凝血因子、血管和血小板异常的特点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
? 以下情况应考虑出血性疾病的存在:
- 局部因素不能解释的出血。
- 存在可致出血的基础疾病。
- 多部位出血(系统性疾病)。
- 既往出血史。
- 家族出血史。
病史(1)
? 病史和物理检查的重要性。
? 出血程度、诱因(自然出血或外伤后出血等)
-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外伤后长时间出血难止、出血量大。
- 毛细血管/血小板病变:常自发出血,皮肤或粘膜多发出血点或瘀斑为主。
? 反复出现皮下散在性紫癜的应注意ITP;
? 出血点在下肢、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伴有腹痛、黑便或关节痛,可能是过敏性紫癜;
? 女性出现下肢为主的散在青斑、无明显症状者,可能为单纯性紫癜。
病史(2)
? 发病年龄和性别:
- 幼年有出血史:多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 成年后发病:多为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 家族中数代男性出血:血友病可能性大。
- 患者父母近亲结婚:可能为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 基础疾病:
- 肝病、肾病、异常Ig血症、结缔组织病等。
体征
? 注意出血部位、性质和程度: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手、面部皮肤和口腔粘膜等处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点、小结节状或斑片状出血,压之可褪色。
- 血友病:创伤或轻微碰撞后局部出现皮下或肌肉血肿、关节肿痛或畸形。
- 孕妇手术或分娩后伤口出血或阴道大出血,伴全身皮下和粘膜出血点、注射部位渗血及瘀斑,考虑DIC 及纤溶亢进存在 ......
出血性疾病的诊治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王书杰
2008-03-20
血小板的二期止血功能
? 血小板除上述初期止血功能,在血液凝固(二期止血)中也有重要作用:
- 1. 血小板内源性凝血因子:包括Fibrinogen、因子V、VIII/vWF、XI和XIII等,释放后参与凝血过程。
- 2. 血小板膜表面磷脂(PL)。
- 3. 胶原诱导的促凝活性。
- 4. 其它促凝活性与止血功能:?-颗粒释放PF-IV可中和肝素、保护凝血酶不受肝素的破坏;血小板血栓的收缩反应及在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插入,有利于伤口愈合。
出血性疾病定义
? 正常止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引起的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理过程或症状。
? 病因上可以是原发性、先天性或遗传性,或继发于各种疾病(白血病、AA、肝病、尿毒症、营养缺乏等)或疾病并发症(如DIC)的表现。
? 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1.血管因素:先天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获得性(各种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因素:血小板数量异常或功能障碍,先天性、获得性。
3.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或获得性减少、缺乏或结构异常。
4.病理性循环抗凝物:FVIII抑制物等。
5.纤溶亢进: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发或继发)。
6.复合因素:如DIC、肝病等。
发生率
1.血管因素32.64%
2.血小板因素40.58%
3.凝血及纤溶异常12.12%
4.复合因素 10.80% (DIC 、vWD 等)
5.未明确诊断4.58%
# 先天/ 遗传性 12.5% ;
获得性 87.5% 。
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1)
1.皮肤瘀点:血小板因素,少数见于血管因素。
2.皮肤瘀斑:血管性紫癜,也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纤溶亢进。
3.粘膜瘀点、瘀斑:严重血小板减少,也见于血管因素。
4.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小板减少和vWD常见。
5.口腔粘膜血疱: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
6. 肌肉血肿/关节出血:严重凝血因子缺乏。关节出血发生率血友病60~70%、vWD 3~8%。
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2)
7.视网膜出血:血小板因素和异常Ig血症。
8.颅内出血:严重血小板减少,也见于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循环抗凝物或纤溶亢进。
9.消化道、呼吸道、阴道、泌尿道等部位出血及手术后出血:可见于各种原因。
10.伤口愈合迟缓:凝血因子异常,尤其因子XIII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多见。
11.与出血相关的表现:贫血、晕厥、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压迫症状等。
凝血因子、血管和血小板异常的特点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
? 以下情况应考虑出血性疾病的存在:
- 局部因素不能解释的出血。
- 存在可致出血的基础疾病。
- 多部位出血(系统性疾病)。
- 既往出血史。
- 家族出血史。
病史(1)
? 病史和物理检查的重要性。
? 出血程度、诱因(自然出血或外伤后出血等)
-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外伤后长时间出血难止、出血量大。
- 毛细血管/血小板病变:常自发出血,皮肤或粘膜多发出血点或瘀斑为主。
? 反复出现皮下散在性紫癜的应注意ITP;
? 出血点在下肢、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伴有腹痛、黑便或关节痛,可能是过敏性紫癜;
? 女性出现下肢为主的散在青斑、无明显症状者,可能为单纯性紫癜。
病史(2)
? 发病年龄和性别:
- 幼年有出血史:多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 成年后发病:多为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 家族中数代男性出血:血友病可能性大。
- 患者父母近亲结婚:可能为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 基础疾病:
- 肝病、肾病、异常Ig血症、结缔组织病等。
体征
? 注意出血部位、性质和程度: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手、面部皮肤和口腔粘膜等处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点、小结节状或斑片状出血,压之可褪色。
- 血友病:创伤或轻微碰撞后局部出现皮下或肌肉血肿、关节肿痛或畸形。
- 孕妇手术或分娩后伤口出血或阴道大出血,伴全身皮下和粘膜出血点、注射部位渗血及瘀斑,考虑DIC 及纤溶亢进存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70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