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00581
中医骨科教学反思 ——读《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有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35期
     去年3月间,《健康报》发出一篇“告急,中医骨伤学科”的综合新闻,报导国内中医骨科严重西化的现实,究其主要原因是接骨收费太低,“谷贱伤农”。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近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台州市应有荣医师之作《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以下简称《真传》),令人想到了“告急的中医骨伤科”问题的另一面——技术失传问题。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医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丰厚的一个行业。“医乃仁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凡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在《医古文》课程中熟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其中“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想必成为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座右铭。因此说,中医骨伤科医生都为了“钱”而去“开刀”,未免有点偏见。笔者曾应邀到一个三甲中医院会诊,是一例伸直型桡骨小头脱位并尺骨上1/3骨折(孟氏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尺骨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一个月,钢板弯曲,桡骨头重新脱位。我当时就问主治医师,这种骨折行手法屈肘复位效果就很好,何必开刀呢?这位医师说,他们在X线下复位近一小时,拉不开桡骨小头,无奈才开刀的。为什么拉不开,是施术医生缺乏臂力嘛。2004年3月间,某市医学会请笔者鉴定一例桡骨下1/3骨折并下尺桡关节分离(盖氏骨折),手术切开桡骨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半年骨不连,下尺桡关节脱位,手腕屈伸,前臂旋转功能均丧失,导致无法挽救的残废。当时询问这位手术医生,也是经手法复位不成功才开的刀。类似这种情况太多了,诸如桡骨远端嵌插型骨折(科雷氏骨折),也因拉不开,不得不开刀上钢板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中医骨科“大上手术台”的客观原因。大抵学中医骨伤科的医生,都首先想到发挥手法复位的中医技术优势,由于手法复位不成功才开的刀。因此说,并不都是为了钱,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http://www.100md.com
    《真传》一书,详尽介绍了应有荣医师运用手法复位各种骨折——包括类似上述两个案例的骨折,成功的X线照片。尤其令笔者佩服的是,应医师用手法复位尺骨鹰嘴骨折。这种骨折如果没有较大的握力,就很难使骨断端复合到其齿状断缝中,如复不到齿状断缝,就很难稳定。

    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是功夫加技巧。技巧首先是熟识局部解剖、运动力学,中医院校毕业生一般都可掌握,但更重要是临床经验“法从手出”。而这“法从手出”,靠的是“功夫”,功夫都是正骨医生的基本功。《真传》一书,所展示的恰恰是当今中医骨伤科医生最缺乏的“功夫”训练。这是“心有余力不足”的真正原因。

    中医正骨手法是道家功夫的发展和传承

    道家功夫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刻意》中记载的“熊经鸟伸”的动养功始,逐渐形成道家仿生的人体生命科学。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导引图”,可窥古人练功的各种运动。后世发展形成养生为主的“静功”(又称气功)和强身锻练的“动功”(又称武功)。中医正骨术发源于道家的“动功“(或称功夫)。在公元7世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老子按摩法“,奠定了今天中医正骨各种手法的基础。明清时期兴起的少林武术,是集释、道、儒为一的。也就是说包涵了道家的功夫。中医骨科发展到20世纪,几乎都是道家、少林寺武师从事正骨。笔者在研究中医骨科近代史时发现,上世纪40~50年代,全国各地稍有名气的中医正骨均是道家或少林武师所传授。无论是平乐正骨,北京刘寿山,上海石、施、王三大家或广东何竹林、李广海,福建林如高等等,无不是少林寺武僧所传。由此可见,中医正骨历代名家均为道家或少林寺武僧这些先贤创立、传承了中医正骨手法。笔者在收集、整理、研究《少林寺武术伤科秘传方书集释》过程中,却发现少林寺伤科中秘方甚众,而论述正骨手法甚少,几乎未见经传。显而易见,中医正骨手法均以师授家传为主。
, 百拇医药
    《真传》一书,首次向人们披露了道家功夫正骨的奥秘。应有荣医师从小拜天台山道长谢崇希为师,学到“天台道功密拳”。该拳法是北宋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瑞(紫阳真人)(公元984—1082年)所创“金丹大道”。密拳是其中最基本的“炼正筑基”修炼的武火(动功)的实训方法。而这些实训方法密切结合正骨手法。《真传》中介绍的“开筋法”、“尺肚撑”;“兜勒绞”(摇摆、旋转、扭合)和“六大劲发功法”,均是密切结合正骨手法的基本功训练。应医师有如此扎实的正骨手法基本功,因而,临床运用得心应手。《真传》所载各种复杂骨折,从X线照片可见几乎是达到解剖复位。

    教材就是人才

    中医骨科走到本世纪,老百姓都知道:“骨折要不开刀,找民营医院或诊所去”。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因为民营的医院、诊所多数正骨医生是师授家传的。这也反映另一个问题,为何科班出身的中医院校毕业的骨伤科医生接不了骨呢?

, http://www.100md.com     问题出自常说的一句话:教材就是人才。笔者在1985年创办中医骨伤科函授学院时,负责总编十卷本的《中国骨伤科学》教材时就已经意识到,中医正骨手法是源自道家功夫的。在设计十卷之一的《正骨手法学》时,找到武当道家高手和少林武师出身的专家担任主编,希望他们能将功夫正骨妙技变成文字进入教材。但事与愿违,教材中收录有“易筋经”之类功夫,都未能结合到正骨手法运用。因此,各分院在面授教学中一方面是缺乏学功夫的师资,另一方面认为是锻炼身体的,所以未引起重视,乃至后来在此基础上组编的高等院校骨伤科教材,基本上将仅存的“易筋经”练功法也删去了。

    中医正骨手法,在清朝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收录有8法,现代又发展到10法。但这仅仅是接骨时应用的手法。而这接骨手法最基本的功夫训练,均无文字记载。而骨伤专业教学中也无功夫训练的内容,结果虽然熟读正骨10法,由于缺乏指功、掌功、臂功,一旦临床出现“拔伸牵引”——骨折重迭移位拉不开;“旋转屈伸”——旋而不转、屈而不伸;“夹挤分骨”——只夹不能挤,骨合分不开;“端挤提按”——端不起,按不下……骨折岂能复位?

    笔者在为《真传》一书作序时坦言,多年来找不到功夫正骨的奥秘,今天《真传》公诸于世,无疑为式微中的中医骨科注入活力。希望能引起从事中医骨科教学部门及专家的高度重视,将道家功夫正骨编进教材,同时训练师资,使中华民族积累了两千多年的正骨技能,一代代传承下去,造福人民健康。, 百拇医药(韦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