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唱大风 ——江苏省中医院30年发展变化掠影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的改革历程,30年的沧桑巨变,足以使江苏省中医院人感到骄傲与自豪。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中医院之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该院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始终保持在全国中医系统前列。医院先后获得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全国价格信得过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中医药效果显著,经济实惠,是中医救了我的命”
年过古稀的方联喜,是江苏省核工业地质大队一名离休老职工。谈起20多年前那场大病,他至今心有余悸,但一提起“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中医院的徐景藩主任,方老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由于多年从事放射性工作,1985年底,方联喜突发胃体大量出血,胃镜检查显示,胃体布满芝麻样大出血点,血色素从13克跌至7克。虽经南京一家大医院抢救暂时出血止住,但不久又复发,转至又一家知名医院治疗,依然不见好转。后来邀请中西医专家会诊,徐景藩开出7剂中药。方联喜服药一周后,出血便止住了,又用中药调理半年后,他完全康复,至今仍身体硬朗。
, http://www.100md.com
“徐老开的方子仅有十余味药,7服药也只四五十元,但效果显著,老百姓认得就是这个理,可以说是中医救了我的命。”方联喜说,徐老对患者如同亲人,对工作认真负责,每一次诊疗病历都写得非常详细。每开一味中药,都要反复斟酌,总是把最佳配伍的药方给每一个患者。同时,自己还核对药名、药量,可谓一丝不苟。患者对此都很感动,也非常信任他,常常半夜来挂他的号。
从医60余年的徐景藩出身中医世家,学贯中西,是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500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像这样德艺双馨的名老中医,该院比比皆是,如中医男科的徐福松、消化科的单兆伟、肾内科的邹燕勤、针灸康复科的盛灿若、中医儿科的汪受传,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一代中医,如中医消化科的刘沈林、中医心血管科的李七一等等。
“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弘扬中医药文化已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30年来,医院始终秉承“大医精诚”的理念,从环境设施、制度建设、医德医风、医疗质量等方面努力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 百拇医药
进入病房大楼,一股浓郁典雅的中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以及“医乃仁术”的院训等,目的是培育医务人员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医院精神。
门诊大厅的文化长廊,展现了医院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诊疗服务内容,彰显中医院的特色与魅力。在针灸科,建有虢太子针灸图的汉白玉雕塑,烘托出针灸术悠远古老的历史;廊柱上的中药标本,使患者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了解丰富的中药知识。
步入门诊大楼地下室,500多平方米的“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中心”集历史展示与学术传承研究于一体,初步收集整理了名老中医、御医传人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病案资料、图片和实物展品;医院设立名老中医工作研究室,挖掘吴门医派和孟河医派的源流、传承脉络和学术价值。
该院党委副书记薛明新认为,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层次,弘扬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他体会,领导班子廉洁正派、率先垂范,职工爱岗敬业、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都是由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来维系的。
, http://www.100md.com
“过去是中医院介绍病人到西医院,现在是西医院介绍病人到中医院”
被誉为“送子观音”的夏桂成是全国著名的妇科专家,在这家医院已经工作50多年了。谈起医院、学科30年的发展变化,他感慨万千。当初医院只有100多个床位,日门诊量仅500多病人,如今是1200个床位,日门诊量达到8000多人,有时突破1万人。过去的妇科一天有50~60个病人,现在一天近2000病人。不论是规模、条件、管理,还是中西医互补、中医中药特色发挥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医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拿妇科来说,过去一些病人来看病,中医院总是介绍病人到西医院去,现在反过来了,西医院不仅请中医专家会诊,还介绍大量病人到中医院来看病。”问其原因,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夏老告诉记者,“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配子输卵管移植等技术均有一定的适应症,并且医疗费用昂贵,治愈率不高,还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妇科特色与优势明显,价格低廉,能解决不少妇科疑难杂症。”
, 百拇医药
夏桂成名老中医工作室的研究人员胡荣魁介绍,防重于治,是中医妇科治病的最大特点。夏老运用奇偶数律、五行生克、五运六气以及现代医学成果,揭示了女性的周期节律、生殖节律,创立了完整的中医妇科调周理论体系,被称为当代中医妇科的“里程碑”。夏老学术思想的意义在于“治未病”,他倡导的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结合方法,使得临床效果显著,病人众多,是医院年门诊量最高的专家之一。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培养中青年人才密切相关”
“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刘沈林院长,不仅是中医学术理论丰厚的专家,也是一位儒雅的医院管理者。谈起30年的变化,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978年,医院的年门急诊量是471425人,出院病人是3053人,年收入不到160万元,而2007年,门急诊量已达213万人次,出院病人2.66万人次,年收入近7亿元,在全国中医系统中名列前茅。
“医院之所以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与培养中青年人才、狠抓人才质量密切相关。”刘沈林说,中青年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希望,是立院之基、兴院之本。近几年来,医院先后有38人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二、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院内“临证跟师”工作进展顺利,共有4批138人得以学习和传承院内名老中医专家的技能和临证经验。在大力实施“青苗培养”计划的培训中,已有176名年轻医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三基”培训,有17人参加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医院还成功举办了“西学中”高级班、“西学中”研究生班,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加强院内人才培养的同时,医院近年来先后引进30多名中青年专家,带动了专科发展和医院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此外,还有一批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重点人才、省卫生厅“科教兴卫”重点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以及江苏省中医临床医学中心人才等。刘沈林指出,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每年还完成1000多名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任务,港、澳、台以及境外留学生200多人,接受各类进修人员近300人。目前,医院已经建立起一支以中医名家为主体、多种人才和谐共荣、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从实现新的跨越以及医院的长远发展考虑,该院审时度势,适时进行了南扩工程建设。这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政府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之一。对此,刘沈林兴奋地说,南扩工程总投资9.077亿元,完成后,医院将新增建筑面积10.56万㎡,其中病房综合大楼8.5万㎡,医院的规模将是现在的1.5倍,预计2010年投入使用。那时,省中医院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一个蒸蒸日上、和谐发展的江苏省中医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走进新时代。, http://www.100md.com(周颖 冯瑶)
“中医药效果显著,经济实惠,是中医救了我的命”
年过古稀的方联喜,是江苏省核工业地质大队一名离休老职工。谈起20多年前那场大病,他至今心有余悸,但一提起“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中医院的徐景藩主任,方老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由于多年从事放射性工作,1985年底,方联喜突发胃体大量出血,胃镜检查显示,胃体布满芝麻样大出血点,血色素从13克跌至7克。虽经南京一家大医院抢救暂时出血止住,但不久又复发,转至又一家知名医院治疗,依然不见好转。后来邀请中西医专家会诊,徐景藩开出7剂中药。方联喜服药一周后,出血便止住了,又用中药调理半年后,他完全康复,至今仍身体硬朗。
, http://www.100md.com
“徐老开的方子仅有十余味药,7服药也只四五十元,但效果显著,老百姓认得就是这个理,可以说是中医救了我的命。”方联喜说,徐老对患者如同亲人,对工作认真负责,每一次诊疗病历都写得非常详细。每开一味中药,都要反复斟酌,总是把最佳配伍的药方给每一个患者。同时,自己还核对药名、药量,可谓一丝不苟。患者对此都很感动,也非常信任他,常常半夜来挂他的号。
从医60余年的徐景藩出身中医世家,学贯中西,是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500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像这样德艺双馨的名老中医,该院比比皆是,如中医男科的徐福松、消化科的单兆伟、肾内科的邹燕勤、针灸康复科的盛灿若、中医儿科的汪受传,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一代中医,如中医消化科的刘沈林、中医心血管科的李七一等等。
“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弘扬中医药文化已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30年来,医院始终秉承“大医精诚”的理念,从环境设施、制度建设、医德医风、医疗质量等方面努力构建中医药文化体系,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 百拇医药
进入病房大楼,一股浓郁典雅的中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以及“医乃仁术”的院训等,目的是培育医务人员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医院精神。
门诊大厅的文化长廊,展现了医院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诊疗服务内容,彰显中医院的特色与魅力。在针灸科,建有虢太子针灸图的汉白玉雕塑,烘托出针灸术悠远古老的历史;廊柱上的中药标本,使患者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了解丰富的中药知识。
步入门诊大楼地下室,500多平方米的“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中心”集历史展示与学术传承研究于一体,初步收集整理了名老中医、御医传人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病案资料、图片和实物展品;医院设立名老中医工作研究室,挖掘吴门医派和孟河医派的源流、传承脉络和学术价值。
该院党委副书记薛明新认为,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层次,弘扬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他体会,领导班子廉洁正派、率先垂范,职工爱岗敬业、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都是由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来维系的。
, http://www.100md.com
“过去是中医院介绍病人到西医院,现在是西医院介绍病人到中医院”
被誉为“送子观音”的夏桂成是全国著名的妇科专家,在这家医院已经工作50多年了。谈起医院、学科30年的发展变化,他感慨万千。当初医院只有100多个床位,日门诊量仅500多病人,如今是1200个床位,日门诊量达到8000多人,有时突破1万人。过去的妇科一天有50~60个病人,现在一天近2000病人。不论是规模、条件、管理,还是中西医互补、中医中药特色发挥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医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拿妇科来说,过去一些病人来看病,中医院总是介绍病人到西医院去,现在反过来了,西医院不仅请中医专家会诊,还介绍大量病人到中医院来看病。”问其原因,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夏老告诉记者,“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配子输卵管移植等技术均有一定的适应症,并且医疗费用昂贵,治愈率不高,还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妇科特色与优势明显,价格低廉,能解决不少妇科疑难杂症。”
, 百拇医药
夏桂成名老中医工作室的研究人员胡荣魁介绍,防重于治,是中医妇科治病的最大特点。夏老运用奇偶数律、五行生克、五运六气以及现代医学成果,揭示了女性的周期节律、生殖节律,创立了完整的中医妇科调周理论体系,被称为当代中医妇科的“里程碑”。夏老学术思想的意义在于“治未病”,他倡导的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结合方法,使得临床效果显著,病人众多,是医院年门诊量最高的专家之一。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培养中青年人才密切相关”
“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刘沈林院长,不仅是中医学术理论丰厚的专家,也是一位儒雅的医院管理者。谈起30年的变化,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978年,医院的年门急诊量是471425人,出院病人是3053人,年收入不到160万元,而2007年,门急诊量已达213万人次,出院病人2.66万人次,年收入近7亿元,在全国中医系统中名列前茅。
“医院之所以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与培养中青年人才、狠抓人才质量密切相关。”刘沈林说,中青年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希望,是立院之基、兴院之本。近几年来,医院先后有38人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二、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院内“临证跟师”工作进展顺利,共有4批138人得以学习和传承院内名老中医专家的技能和临证经验。在大力实施“青苗培养”计划的培训中,已有176名年轻医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三基”培训,有17人参加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医院还成功举办了“西学中”高级班、“西学中”研究生班,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加强院内人才培养的同时,医院近年来先后引进30多名中青年专家,带动了专科发展和医院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此外,还有一批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重点人才、省卫生厅“科教兴卫”重点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以及江苏省中医临床医学中心人才等。刘沈林指出,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每年还完成1000多名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任务,港、澳、台以及境外留学生200多人,接受各类进修人员近300人。目前,医院已经建立起一支以中医名家为主体、多种人才和谐共荣、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从实现新的跨越以及医院的长远发展考虑,该院审时度势,适时进行了南扩工程建设。这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政府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之一。对此,刘沈林兴奋地说,南扩工程总投资9.077亿元,完成后,医院将新增建筑面积10.56万㎡,其中病房综合大楼8.5万㎡,医院的规模将是现在的1.5倍,预计2010年投入使用。那时,省中医院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一个蒸蒸日上、和谐发展的江苏省中医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走进新时代。, http://www.100md.com(周颖 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