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不能转复 要抗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博士 王吉云
心房颤动(房颤)是指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表现为纤维颤动状态。房颤带来的后果是:心脏失去了心房那部分的泵血功能,使心脏排血量下降30%左右;房颤患者的心脏跳动不规则,会有不适感,如果平均心跳次数过快而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的话,可能发展成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时心房没有有效地收缩,整个心房处于蠕动状态,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可能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或外周其他动脉的栓塞。那么,一旦发生了房颤,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治疗呢?
首先,从观念上要重视房颤,即有了房颤一定要积极治疗,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其次,要请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适当的治疗方式。如果房颤发作很少,1年偶尔发作1~2次,持续时间又很短,只需要短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果房颤发作频繁,则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心律平、倍他乐克)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必要时还要使用电复律;如果药物治疗和电复律都无效,患者仍然有房颤,那么此时应该考虑服用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如果心室率偏快,可适当加用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对于房颤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近年发展起来的导管消融技术可能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国内外目前的临床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技术对于这类房颤患者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消融术后成功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也避免了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危险和监测麻烦及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很有可能根治房颤。
总之,房颤的治疗有两个重点原则:一是发生房颤后应尽量通过治疗将房颤转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二是如果实在不能转复窦性心律时,应进行抗凝治疗,防止栓塞并发症。所以,有了房颤并不可怕,只要正确认识和治疗,同样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百拇医药
心房颤动(房颤)是指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表现为纤维颤动状态。房颤带来的后果是:心脏失去了心房那部分的泵血功能,使心脏排血量下降30%左右;房颤患者的心脏跳动不规则,会有不适感,如果平均心跳次数过快而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的话,可能发展成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时心房没有有效地收缩,整个心房处于蠕动状态,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可能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或外周其他动脉的栓塞。那么,一旦发生了房颤,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治疗呢?
首先,从观念上要重视房颤,即有了房颤一定要积极治疗,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其次,要请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适当的治疗方式。如果房颤发作很少,1年偶尔发作1~2次,持续时间又很短,只需要短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果房颤发作频繁,则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心律平、倍他乐克)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必要时还要使用电复律;如果药物治疗和电复律都无效,患者仍然有房颤,那么此时应该考虑服用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如果心室率偏快,可适当加用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对于房颤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近年发展起来的导管消融技术可能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国内外目前的临床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技术对于这类房颤患者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消融术后成功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也避免了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危险和监测麻烦及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很有可能根治房颤。
总之,房颤的治疗有两个重点原则:一是发生房颤后应尽量通过治疗将房颤转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二是如果实在不能转复窦性心律时,应进行抗凝治疗,防止栓塞并发症。所以,有了房颤并不可怕,只要正确认识和治疗,同样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