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 预防
编号:11723533
过度用药引中风,输液预防不可信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29日 《中国妇女报》 2008.12.29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管被堵塞使脑实质缺血所致,因此西医把它称为“急性脑血管病”。由于此病发病急骤,好像灾祸骤然降临,故又称其为“脑血管意外”。因此,一般所说的“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就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之所以不单纯称“中风”而是称其为“脑中风”,是因为如今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急性血管病变所引起的栓塞或出血,有的也以“中风”相称,如腹中风(多发性肠系膜血管破裂和腹腔出血)、眼中风(眼底视网膜血管出血或阻塞)、腿中风(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等。

    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多见。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数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引起;脑栓塞多见于中青年有心脏病的患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而导致。

    过度用药也会引发中风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因为过度用药或用药治疗不当而导致脑中风者为数不少。如降压以及调脂药物,使用不当或乱用,都能造成脑中风。其实针对单纯高血压者应首先控制血压,如果过多地“打点滴冲血管”可能会诱发出血性中风。同样,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仅给予输液,可能还会加重糖尿病,诱发糖尿病的合并症或促使中风的发生。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升高,尤其是出现症状后,往往求愈心切,大量服用降压药物,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促使脑血栓形成,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再如,大多数镇静药都有抑制大脑皮层、扩张血管、松弛肌肉、抗抽搐的作用。如用量过大,也会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利尿药的大量长期使用,使水分从尿中排出,造成体内失水过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形成血栓,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在应用安络血、止血敏、仙鹤草素等止血药物时,会因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促使血栓形成,也会导致中风。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时,不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现中风,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尤其对于那些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
, http://www.100md.com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四处看病。结果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另有少数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也可能引起中风。

    CT查中风需把握适当时间

    今年6月,高血压患者老王突然出现语言和吞咽障碍等典型中风表现,家人立即把他送到最近的一家市级医院。急诊科医生马上安排其做CT检查,可检查结果并未发现异常。于是,医生给老王开了点药,让他回家边吃药边继续观察。没想到,老王回家后病情不但不见缓解,反而出现恶化。家人不得已,又将他送到当地一家有名的三甲级医院治疗。该院的专家根据老王的症状,首先诊断是中风,并按中风进行正规治疗。待病情稍加稳定后,专家才吩咐做CT检查。结果证明老王患的是出血性脑中风。老王的儿子认为,是之前的那家市级医院的CT不准确,延误了父亲的病。但专家告诉他,不是市级医院的CT不准确,而是老王做CT的时间不合适。
, http://www.100md.com
    出血性中风一般在起病3小时内做CT扫描可能会无异常发现,4~5天后脑内血肿周边开始溶解吸收,10天后小血肿已吸收不留痕迹,所以出血性中风宜在起病3小时后至1周内做CT复查。一般缺血性中风在发病12小时内液化灶尚未形成,做普通CT检查可无异常发现。为及早做出诊断,可在发病12小时后做CT检查。如病人出现偏瘫、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典型中风表现,即使CT检查阴性也不排除中风可能,宜在1周后进行复查。可见,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3小时以内做CT一般会查不出病灶,12小时至1周内做CT检查才比较合适。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对患者造成伤害或误诊,中风患者一定要把握好做CT检查的时机。

    另外,一些严重的中风病人,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常伴有严重脑水肿,可出现剧烈呕吐,甚至可因脑水肿导致脑疝,瞳孔大小变化不定,呼吸、心跳受抑制等现象。对于这样的患者,必须先进行脱水治疗,即快速静脉滴甘露醇并静脉注射速尿,而不应该立即搬动病人去CT室检查,因为这样做会使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发生意外死亡。
, 百拇医药
    防中风要严守“三大纪律”

    有些中老年人依赖定期“通一通”或“冲一冲”来预防中风,其实这是种错误的观念。防中风也有严格的用药原则:

    1、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点滴。专家认为,用药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注不静脉点滴。某些医院向病人推荐很多静脉点滴药物,可能会给病人带来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其次,这些医院的做法是每隔半年输一次液,但事实上每种药物都有半衰期,在血中保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时间也就几小时而已,药物输入体内怎么可能保持半年的药效呢?采访中,一位专家气愤地对笔者说:“这种输液预防的方法不仅无效,而且容易误导病人把预防的全部希望都押在每年两次的定期输液上,从而忽视和放松了该有的预防措施。”

    2、预防中风的药物,就是控制危险因素的药物。专家表示,“预防中风的药物,也就是控制危险因素的药物”,如血脂高,就可使用一些控制血脂的药物。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同时控制所有的中风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便宜有效,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二级预防,即预防中风的复发。专家认为,很多未经证实有效的中药成分用于预防,不但起不到预防作用,往往还会起干扰作用。另外,大量预防中风的保健品层出不穷,老百姓根本分不清药品和保健品的界限,而这些保健品往往给中风的预防造成干扰。
, 百拇医药
    3、治疗中风,不要轻信广告和偏方。有些厂家把自己生产的治疗中风偏瘫的药物或器械的治疗效果吹得神乎其神,但这些药物和器械很少通过国家鉴定,所以患者选用时要非常慎重。否则,可能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对病人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若病人使用后没有效果,对病人的心理打击很大,反而影响其恢复。还有不少人患中风后,四处奔走寻讨偏方,或多方打听有无特效药物,似乎不论花多少钱,只要讨得一剂“灵丹妙药”尽快把病治好就行。这种想法往往是不现实的,它不仅贻误治疗,还使人容易上当受骗,因为对任何一种类型中风的治疗效果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关键的是治疗时间、病灶部位、年龄大小、个人素质和既往健康状况。当然,发病后头72小时内的合理救治和良好的护理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因素。即使到了恢复期,给予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也会获得明显的效果。(卫一鸣)

    相关链接:

    小动作预防中风

    秋冬时节,气温骤降,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都感到很难受。其实,心脑血管病也不是防不胜防,一些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动作”,可减少或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百拇医药
    ■张闭嘴:闲暇之时,经常做“张闭嘴”运动,即最大限度将嘴巴张开,同时伴之深吸一口气,闭口时将气呼出。如此一张一闭,连续做30次。这样通过面部的神经反射刺激大脑,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脑血管弹性,有利于预防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咬牙切齿:把上下牙齿整口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咬紧时加倍用力,放松时也互不离开,可反复数十次。这样可以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头皮及面部都有序地处于一收一舒的动态之中,加速脑血管血液循环,使趋于硬化的脑血管逐渐恢复弹性,让大脑组织血液和氧气供应充足,这可以消除眩晕的发生,防止“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及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摇头晃脑:平坐,放松颈部肌肉,不停地上下点头3分钟左右,然后再左右旋转脖颈3分钟,每天2-3次。这种轻柔的颈部运动,可增强头部血管的抗压力,并减少胆固醇沉积于颈动脉的机会,不仅有利于预防中风,还有利于高血压、颈椎病的预防。(闻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