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八路作风 ——记北京百万中医门诊部
曲曲折折经营到今天,20多年了,门诊部还在顽强地生存着,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民营医疗市场中,这未尝不是个奇迹。
走在北京的百万庄大街上,仔细看会发现街边有块不起眼的牌匾——“北京百万中医门诊部”,拐进胡同,就可见到这家安置在挂着白布门帘的简陋平房里的民营中医门诊部。
曲曲折折经营到今天,20多年了,门诊部还在顽强地生存着,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民营医疗市场中,这未尝不是个奇迹。它的创始人张藻南今年已经86岁,周一到周五每天都由司机接送,一定要亲自过来打理,因为门诊部是她一生最感荣耀也放心不下的事业。她说在这里觉得充实,能跟得上时代。
1985年,张藻南从积水潭医院党委书记的职务上退休,闲不住的她总想找点事做。因为对医疗系统情况比较熟悉,就决定和两位老姐妹一起,把一批退下来的老专家组织起来,办个高水平的专家门诊部。
, http://www.100md.com 当时,市场化改革在国内其他领域搞得如火如荼,医疗卫生领域却是坚冰未动。办民营门诊部,国家政策是支持的,但她们三人两手空空,怎么能筹借到需要的资金和房子呢?
于是张藻南找到自己昔日的老上级——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崔部长很支持她的想法,帮她们借了6万元钱和一辆接送专家的汽车。开门诊需要的办公用品,几个老姐妹就凭着各自的“老面子”,向所在医院求助,要来一些旧的诊床、桌椅、白大褂等。
1987年,这家中医专家门诊部正式开业,崔月犁部长欣然担任门诊部的名誉主任。他说:“像这样的离退休人员创办、离退休专家参加的专家门诊部在全国是第一家,你们一定要办好,办出特色来。”
这在当时引起较大的社会轰动,中央电视台“全国新闻联播”栏目给予播出,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等几十家媒体都有相应报道,门诊部可以说是“一炮打响”。全国各地的患者以及一些海外华侨,都奔着门诊部的十几位京城中医名家前来看病。
, 百拇医药
20多年了,从当初门诊部的轰轰烈烈,到今日的艰难生存,70年党龄的张藻南一直坚持“为人民做好事”的承诺,保护这里不受到商业气息的侵蚀。即使在今天,门诊部依然遵循着当年崔部长定下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低廉优质的医疗服务。”
开办初期,不少人从郊区凌晨四点赶来排队挂号,唯恐看不上病。为方便群众看病,门诊部抽调专家深入到北京木材厂、顺义、大兴,五个月诊治了一万多病人,还时常免费为基层单位讲课、培训。
近年,虽然市场压力日益增大,门诊部仍然把价位定在工薪阶层,面向平民百姓,不开大处方,不开贵重药,平均每服药比外面药房便宜一到两元钱。一些老病人感慨地说:“这儿永远是‘老八路’作风。”
对民营医院而言,做广告常常是其扩大社会影响的法宝,但百万中医门诊部从来不做广告。他们认为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不需要这样的营销手段,做广告反而有损专家声誉。来就诊的病人除了附近单位职工和居民,很大一部分来自远郊区县和外省市,这些人都是听别的病人介绍而慕名前来的。这里的专家基本都有自己的“追星族”,很多病人都是“回头客”。张藻南说,“病人就是我们的活广告。”
, 百拇医药
张藻南并非中医出身,但她十分尊重中医专家,每逢年节都去专家家中并很重视保持诊所的中医药传统特色。也正因为有中医特色,这个简陋的诊所在治疗鼻炎、不孕不育、按摩正骨等方面名声在外。
近年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逐渐铺开,百万中医门诊部由于规模所限,没能进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患者在这里看病报不了销,张藻南就让患者拿着门诊部的方子到外面拿药。
不高的收入,使百万门诊部的外部环境始终“朴素”得一如当初的80年代,没有上档次的装修,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设备。张藻南说:“我知道有些歪门邪道可以做,但我不能去做。”
她总是以老八路、老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尽管这是个营利性的门诊部,她的身份也不过是“个体户”。2003年,张藻南被评为北京市宣传卫生系统老干部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先进负责人,今年又被北京市评为扶贫济困春风行动使者。
老人有3个女儿,四代同堂,生活条件优越。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个年代,她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对于生活她说没什么要求,诊所也不以挣钱为目的,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最合适的继承人,把自己创办的事业继续下去。, 百拇医药(马 骏)
走在北京的百万庄大街上,仔细看会发现街边有块不起眼的牌匾——“北京百万中医门诊部”,拐进胡同,就可见到这家安置在挂着白布门帘的简陋平房里的民营中医门诊部。
曲曲折折经营到今天,20多年了,门诊部还在顽强地生存着,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民营医疗市场中,这未尝不是个奇迹。它的创始人张藻南今年已经86岁,周一到周五每天都由司机接送,一定要亲自过来打理,因为门诊部是她一生最感荣耀也放心不下的事业。她说在这里觉得充实,能跟得上时代。
1985年,张藻南从积水潭医院党委书记的职务上退休,闲不住的她总想找点事做。因为对医疗系统情况比较熟悉,就决定和两位老姐妹一起,把一批退下来的老专家组织起来,办个高水平的专家门诊部。
, http://www.100md.com 当时,市场化改革在国内其他领域搞得如火如荼,医疗卫生领域却是坚冰未动。办民营门诊部,国家政策是支持的,但她们三人两手空空,怎么能筹借到需要的资金和房子呢?
于是张藻南找到自己昔日的老上级——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崔部长很支持她的想法,帮她们借了6万元钱和一辆接送专家的汽车。开门诊需要的办公用品,几个老姐妹就凭着各自的“老面子”,向所在医院求助,要来一些旧的诊床、桌椅、白大褂等。
1987年,这家中医专家门诊部正式开业,崔月犁部长欣然担任门诊部的名誉主任。他说:“像这样的离退休人员创办、离退休专家参加的专家门诊部在全国是第一家,你们一定要办好,办出特色来。”
这在当时引起较大的社会轰动,中央电视台“全国新闻联播”栏目给予播出,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等几十家媒体都有相应报道,门诊部可以说是“一炮打响”。全国各地的患者以及一些海外华侨,都奔着门诊部的十几位京城中医名家前来看病。
, 百拇医药
20多年了,从当初门诊部的轰轰烈烈,到今日的艰难生存,70年党龄的张藻南一直坚持“为人民做好事”的承诺,保护这里不受到商业气息的侵蚀。即使在今天,门诊部依然遵循着当年崔部长定下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低廉优质的医疗服务。”
开办初期,不少人从郊区凌晨四点赶来排队挂号,唯恐看不上病。为方便群众看病,门诊部抽调专家深入到北京木材厂、顺义、大兴,五个月诊治了一万多病人,还时常免费为基层单位讲课、培训。
近年,虽然市场压力日益增大,门诊部仍然把价位定在工薪阶层,面向平民百姓,不开大处方,不开贵重药,平均每服药比外面药房便宜一到两元钱。一些老病人感慨地说:“这儿永远是‘老八路’作风。”
对民营医院而言,做广告常常是其扩大社会影响的法宝,但百万中医门诊部从来不做广告。他们认为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不需要这样的营销手段,做广告反而有损专家声誉。来就诊的病人除了附近单位职工和居民,很大一部分来自远郊区县和外省市,这些人都是听别的病人介绍而慕名前来的。这里的专家基本都有自己的“追星族”,很多病人都是“回头客”。张藻南说,“病人就是我们的活广告。”
, 百拇医药
张藻南并非中医出身,但她十分尊重中医专家,每逢年节都去专家家中并很重视保持诊所的中医药传统特色。也正因为有中医特色,这个简陋的诊所在治疗鼻炎、不孕不育、按摩正骨等方面名声在外。
近年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逐渐铺开,百万中医门诊部由于规模所限,没能进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患者在这里看病报不了销,张藻南就让患者拿着门诊部的方子到外面拿药。
不高的收入,使百万门诊部的外部环境始终“朴素”得一如当初的80年代,没有上档次的装修,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设备。张藻南说:“我知道有些歪门邪道可以做,但我不能去做。”
她总是以老八路、老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尽管这是个营利性的门诊部,她的身份也不过是“个体户”。2003年,张藻南被评为北京市宣传卫生系统老干部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先进负责人,今年又被北京市评为扶贫济困春风行动使者。
老人有3个女儿,四代同堂,生活条件优越。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个年代,她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对于生活她说没什么要求,诊所也不以挣钱为目的,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最合适的继承人,把自己创办的事业继续下去。, 百拇医药(马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