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最新04 > 正文
编号:11713460
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的评价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2kb)。

    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的评价

    李危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100083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 椎滑脱、腰椎退变性侧弯等等。其中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而且需要植骨融合。目前,腰 椎植骨融合术主要包括横突间植骨、椎间植骨融合术、 360o 植骨融合术等。关于三者的相关 临床研究较多,结果各有不同但随着内固定器械及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 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正确评价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从十九世纪早期的 Hibbs 脊柱融合术,到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椎 间植骨融合以及 360o 融合术,脊柱融合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横突间植骨应用十分广泛,在脊 柱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横突间植骨融合的优点:手术技术简单,易于掌握;手术操作 安全,属椎管外操作,对神经刺激小;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而且临床经验 证明横突间融合可以获得很高的融合率。文献报道横突间植骨融合率在 60 %~ 100 %左右, 通常在 80 %左右。 Christopher MB 总结了 1979 ~ 2000 年间发表的关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的 英文文章, 3792 例横突间植骨患者融合率为 85% 。我科对腰椎滑脱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横突 间植骨融合率为 85.2 %,对于Ⅰ度退变性滑脱,横突间植骨融合率为 88.5% 。 Nork SE 报道横 突间植骨内固定治疗退变性滑脱症,融合率为 93% , Booth KC 通过 5 年以上的长期随访,发现 横突间植骨在 41 例退变性滑脱症患者中均获得了骨性融合。

    尽管许多学者认为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于横突间植骨,但术后患者的满意度与融合率常常 并不一致。 Madan S 统计横突间植骨的满意度为 81 %,不满意者占 14.3 %,椎间植骨组满意 度为 69 %,而不满意者竟占到 34.8 %。其原因与横突间植骨与后路椎间植骨的优缺点有关: 横突间植骨对神经干扰很小,而椎间植骨椎管内操作多,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刺激相对 较重,故其神经并发症相对较多。我科发现,后路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术后一过性下肢 麻痛的发生率为 13.3 %(横突间植骨只有 6.2 %),原因为术中神经牵拉以及滑椎复位、椎 间高度增加后神经受到牵张所致。由此可见,若严格手术适应症,术中规范操作,对植骨床 处理得当,植骨量充分,横突间植骨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植骨融合方式。

    椎间植骨能够恢复椎间高度、腰椎生理前凸及腰椎生物力学特性,提供椎间纵向支撑, 尽管横突间植骨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于横突间植骨。 Christopher MB 总结了 1979 ~ 2000 年间发表的关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的英文文章, 1247 例 后路椎间融合( PLIF )的融合率为 89 %, 3792 例横突间植骨患者融合率为 85% ,两者具有统 计学差异。 Suk S 报道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融合率为 100 %,我科总结发现椎间融合治疗腰 椎滑脱的融合率为 96.7 %。然而,椎间植骨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中 对组织的破坏较多;特别是在硬膜囊神经根周围操作多,术中对神经牵拉刺激较重,术后一 过性下肢麻痛的发生率是横突间植骨的 2 倍多。尽管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但术后患者的神经 症状改善情况与横突间植骨相近,而且有时满意度却低于横突间植骨。 当然,横突间植 骨亦有其缺点及局限性。横突间植骨融合率低于椎间植骨;无法恢复椎间高度;对椎间无支 撑作用。其局限性表现在:对真性滑脱或Ⅰ度以上滑脱,融合率低,易导致内固定失败;对 于滑脱术后再次滑脱的患者不适用;不适于二次手术后方植骨床已破坏的患者。特别对于真 性滑脱或Ⅰ度以上的退变滑脱,横突间植骨的融合率只有 75 %,而且,植骨一旦未融合,几 乎均发生内固定失败,并需二次翻修手术,二次手术改用椎间植骨,均实现骨性融合。而椎 间植骨治疗真性滑脱或Ⅰ度以上的退变滑脱,融合率为 100 %,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 横突间植骨不适于真性滑脱或Ⅰ度以上的退变滑脱。腰椎滑脱术后二次滑脱的患者,常常因 为椎间隙高度丢失,局部不稳定,植骨未融合,而且后方植骨床破坏严重,此种情况不宜用 横突间植骨,需要椎间植骨融合。

    横突间植骨融合术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路融合;腰椎不稳定的后路融合;腰椎 管狭窄症的后路融合;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退变性腰椎侧弯的后路融合。禁忌症:Ⅱ度 退变滑脱;真性滑脱;腰椎滑脱术后再次滑脱或内固定失败者;二次手术,后路植骨床破坏 严重;间盘源性腰痛。若对椎间植骨融合技术不熟练,为保证患者神经功能,使神经并发症 降到最低,有时亦将禁忌症中的某些内容视为相对禁忌症。

    提及植骨融合方式及融合率,势必要提及植骨融合的判断标准。关于术后植骨融合的判 断标准一直是目前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正位 X 光片即使见到横突间有骨块,也不能确定植 骨已融合,因为存在植骨块融合而与横突间未融合的可能。因此,应采用动态 X 光片检查, 观察腰椎屈伸侧位是否稳定,可采用 Suk S 所制定的标准,即( 1 )若植骨与横突间或与椎体 间有连续的骨小梁,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 4 °,认为植骨已融合;( 2 )若植骨与横突间 的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 4 °,则认为植骨可能融合;( 3 )若未 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大于 4 °,则认为 未融合。若此方法依然难以确定,对怀疑未融合的病例还应行 CT 检查。尽管如此,仍然无法 做到绝对准确。因此,为了提高植骨融合率,术中要认真处理植骨床,骨量要足够。同时, 对于确实难以判定是否融合的病例,最终还要由长期随访时症状改善情况而定。值得注意的 是,植骨融合相当于自体骨移植,通过我科临床病例分析发现,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于术后 三个月达到骨性融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