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1 > 正文
编号:11713491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79kb)。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作者:杨进刚 2006-10-2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的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等等。不同人群其房颤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4%~1.0%。心房颤动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心房颤动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心房颤动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心房颤动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心房颤动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

    在心功能障碍和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中,心房颤动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在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后,原来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预后尚可。

    二、我国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我国的资料,中国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61%,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心房颤动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心房颤动,2/3为持续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在所有心房颤动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心房颤动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风湿性瓣膜病导致的心房颤动在中国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心房颤动的总患病率、年龄分组、性别分组、病因分组后的患病率均和国外相关资料的趋势接近。中国因心房颤动而住院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心房颤动的负担无疑会越来越重。

    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发生情况也与国外类似。在平均70岁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3%,与欧美国家相似(4%~6%)。住院患者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趋势,80岁以上脑卒中患病率高达32.9%。

    目前国内心房颤动患者的服药率极低,应用华法林抗凝与指南存在巨大差距;不仅自然人群应用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住院患者也很少接受规范抗凝治疗,还有很多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但没有监测。脑卒中发病率高和抗凝药物服药率低,是中国心房颤动患者的特点。

    二、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

    心房颤动的分类繁简不一, 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房颤动研究的交流和发展。推荐将心房颤动分为初发心房颤动(initial event)、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F)、持续性心房颤动(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心房颤动(permanent AF)。

    初发心房颤动:为首次发现的心房颤动,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心房颤动:指持续时间< 7d 的心房颤动,一般< 48 h,多为自限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的心房颤动,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永久性心房颤动:复律失败或复律后 24 h内又复发的心房颤动,可以是心房颤动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心房颤动发展而来,对于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律的心房颤动也归于此类。有些心房颤动患者,不能得到心房颤动的病史,尤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心房颤动来命名,对于这种心房颤动,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存在没有被发现的心房颤动发作。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心房颤动的类型,如其可能有多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心房颤动。

    继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MI)、心脏手术后、心包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栓塞、肺炎和其他急性肺脏疾病时发生的心房颤动,此时首先应当处理的是原发病。

    孤立性心房颤动是指年龄小于60岁,没有临床或心脏超声的心肺疾病的证据,包括高血压。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和死亡的风险低,预后较好。但需注意,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因年龄增加并出现左房增大等心脏结构的异常时,不再隶属于这一类别。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指没有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或瓣膜修补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

    三、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初步评价

    1.临床症状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矇等症状。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与发作时的心室率、心功能、伴随的疾病、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部分心房颤动患者无任何症状,有些在发生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

    2.病史和体格检查

    心房颤动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需要至少一张单导心电图或Holter记录予以证实。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初次评估包括判断心房颤动的类型,明确原因,寻找与心房颤动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因素,以及以前诊治的情况。如评价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体格检查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常提示存在心房颤动。

    3.心电图表现

    心房颤动时心电图表现为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长间歇较为常见,原因是房室传导组织生理不应期的干扰、连续的隐匿性传导、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以及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因素造成室上性激动延迟或不能下传引起长 RR 间期。所以普通心电图上出现长 RR间期,不能轻易地诊断为心房颤动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频发 RR 间期≥3.0 s,同时伴有与长 RR间期相关症状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7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