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3 > 正文
编号:11713605
脑电图教案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1kb)。

    脑电图

    定义:脑神经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自发的、有节律的放电活动,此连续的电活动被称为脑电波。

    脑电图描记法是应用电子放大技术将脑部的生物电活动放大100万倍,通过头皮上两点间的电位差,或者头皮与无关电极或特殊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描记出脑波图线,临床上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以研究大脑的功能状态。

    一、描记方法

    在描记脑电图之前,先在头皮上放置10~21个电极,部位一般为左、右前(FP)、额(F)、中央区(C)(中央沟前后)、顶(P),枕(O)、颞前(Ta或F7、8)、颞中(T或T3、4)、颞后(T5、6)、两侧耳垂(A1、A2)和头顶正中部(顶心C)。

    放置方法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的10~20系统法

    脑电图描记有单极法和双极法两种。

    1、单极描记时,一个电极为作用电极,放在需检查部位的表面头皮上,与另一参考电极相连。参考电极的要求是电位差为"0",常用的参考电极部位有耳垂、鼻根部和C7颈椎的棘突。

    2、双极描记时,将两个头皮上电极相连。可有多种方式。

    二、脑电图的基本要素

    构成脑波的几种基本特征是频率、波幅、波形、位相、调节与调幅、脑波出现的形式及分布等,这正是临床进行脑电图分析的依据。

    (1)频率

    ①基线是指波上下摆动中点联结的一条直线。从相邻的两个波谷(或波峰)引出两条平行线与直线垂直,其两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这个波的周期。即其波蜂到波峰,或波谷到波谷的时间,单位以毫秒(ms)计。

    ②每秒出现的周数称为频率,用Hz表示。

    ③10μv以上的波在持续1分钟内所占的百分数称指数,如α节律在1分钟内占15秒,其指数为15/60,即25%。

    (2)波幅

    波幅是指从一个波的波顶引一条垂直于基线的直线,此线与波之起点和终点连线相交,其交叉点至波顶的距离为该波的波幅。波幅一般用微伏(uv)为单位。通常50uv的电压相当于5mm的高度纪录脑电图。

    脑电图的波幅通常以枕部描记出来的那些基本节律的波高度为标准,如将<25μv称低波幅,25-50μv为中波幅,50-100μv为高波幅,150μv以上为极高波幅。正常成人的枕部波幅高于额部.双侧对称,有少数人的优势侧波幅低于非优势侧,但相差不超过30%。

    (3)波形

    脑波可因其频率、波幅和电位改变而形成各种波形,如正弦被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状波、双峰波、棘波、尖波、尖慢被等。

    (4)位相

    一个波由基线偏转可产生位相。①单相波:向基线一侧偏转的。

    ⑦双相波:先向基线一侧偏转继而向另一侧偏转。

    ③多相波:一个波由基线反复向两侧偏转多次。

    ④向上偏转的为负相波,向下偏转的为正相波。

    ⑤两个导联的描记中,其波幅间的时间关系可产生位相差。

    如两个导联的波幅同时由基线向上或向下偏转,位相差为0度时称同位相。如两个导联的波同时向基线相反方向偏转而位相差等于180度时,则称为位相倒转,它可以作为大脑病变的定位指征.

    (5)调节与调幅

    ①调节:指脑波的基本频率出现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同一部位的基本频率是稳定的,前后相差不应多于1Hz,如2Hz以上应视为调节差;在左右半球对称部位同一时间内不应多于0.5Hz,超过1Hz为调节差。

    ②调幅:系指脑波基本波串波幅变化的规律性,正常呈梭状形式出现,及波幅有规律的时高时低,每隔3-5秒就发生变化,如纺锤形.称为调幅现象。

    如波幅有规律的增高和减低呈纺锤形变化者,为调幅良好,若无变化或波幅参差不齐失去规律性为调幅不良。

    (6)脑波出现形式及分布

    单个出现称为波,连续出现不到1秒时称为活动,超过1秒时称为节律,两种不同类型波合并一起组成的,区别于背景活动的称为复合波(生理性、病理性)。

    脑波频率、波幅、波形突然出现改变和突然消失称为阵发性活动。

    不同波幅的快波或慢波的相互变化称为失律。高度失律是指脑波的波形、波幅、波串均无规律性,波幅明显增高,杂以尖彼、棘波,见于婴儿痉挛症。

    从空间分布上可以是弥漫的(又称广泛的或普遍的,即出现于头部所有区域上)、弥散的(出现于头部大部分区域上)、不对称的、一侧的和局限的等.

    三、脑电图常见波形和临床意义

    1.a节律

    是一种频率为8~13Hz,波幅10~100uV的正弦形节律。这是脑电图的基本节律,主要出现在大脑球后半部,特别是在枕部的描记中,安静及闭眼时出现最多,波幅亦最高,其波幅可以出现周期性逐渐升高和降低现象,呈纺锤形或梭形。当睁眼或思考问题时,a节律可抑制。

    2.β活动

    是指频率为14~30Hz,波幅在5~20uV之间的一种低波幅电活动,在前头部最多见。当β活动占优势时,其波幅可达50uV。

    β活动属于快活动(频率高于a节律的活动称快活动)。当被检者思考问题,或有明显焦虑、抑郁,或使用镇静药物时,β活动明显增多,β活动波幅增高多数是神经细胞兴奋增高的表现。

    3.θ活动

    是频率为4~7Hz,波幅为10~120uV的脑电波活动。正常的儿童,多见于顶、颞叶。

    4.δ活动

    是频率为0.5~3.5Hz,波幅为10~200uV的一种慢活动。

    除睡眠期和年幼的儿童外,δ活动通常是不正常的脑电活动。在过度换气、睁眼及呼叫其姓名时都对δ波无影响。如它只存在于脑的某个部位,往往提示那个部位的脑组织有实质性的病变,如肿瘤和脑梗塞。

    θ活动与δ活动都属于慢活动,在正常人中常见于婴儿至儿童期,以及成年人的睡眠期间。

    在病理状态下局限性的慢活动出现于局限性癫痫、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性血肿、脑血管疾病等,有定位诊断价值。

    弥漫性的慢活动出现于某些感染、中毒、低血糖、颅内压增高和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

    慢活动也是脑抑制过程反映,它的波幅降低表示抑制加深。

    5.棘波

    是一种短暂的周期小于70ms、呈垂直上升和下降,波幅较高约为100~200μV。

    棘波的极性向上者称为阴性棘波,向下者称为阳性棘波。

    棘波多为病理性波。是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过度兴奋的高波幅的表现,常见于局限性癫痫、癫痫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间脑癫痫等。

    多棘波为2个以上棘波组成的棘波群,见于肌阵挛性发作。

    棘节律的频率为20~30次/秒,持续出现的有规律棘波,见于癫痫大发作。4~6次/秒正相棘节律,多见于青少年,一般在睡眠中出现,成人可在觉醒时出现,多在颞枕区。

    6.尖波

    尖波又称锐波,频率为4~6Hz,时限在70~200ms之间、形态是快直上升而缓慢下降的三角形波,波幅可达200μV以上。也是一种病理波,是皮质刺激现象,常见于局限性癫痫。

    正相尖节律,见于精神运动性癫痫

    三相尖波见于肝昏迷。

    棘波和尖波是一次微小的脑电发放。当这种异常放电扩展影响到更多的脑细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