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疗效不佳之分析07-4-8.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24kb)。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尤多似是而非之际,辨察不明,用药鲜有不误人者。
一. 理论不精
* 理论不精是指中医基础理论功底不深:治医之道在于精通医理。现状是重西轻中,缺乏对中医理论的再学习,以致临床上茫然。胃脘胀满一症,治胃、治脾、治肝,理气除胀,尽人皆知,不效者,也不回头,孰不知寒热错杂于中,中气虚馁,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也会引起腹胀。有的人钻研基本理论,只对方剂感兴趣,,更有甚者,只深入研究中药,把精力放在中药治疗什么病上,本末倒置 。
二.辨证不准
*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具有整体性、纲领性、灵活性、复杂性、原则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中医辨证的过程充满着辨证法,具有全面、系统的思维方法 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四诊合参,注意邪气与正气,现象与本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主次矛盾,因果对比。
二.辨证不准
* 在临床实践中,辨证是论治(立法、处方、用药)的前提,辩证准确与否,是临床疗效的关键。
* 辩证方法: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二.辨证不准
* 问题的关键:对辨证的精髓、灵魂、特色把握不够。
* 1.定位不准:辨病位也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内容,中医也讲定位,如伤寒六经,温病之卫气营血,五脏六腑,皮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
* 2.定性不准:病性反映疾病的本质,虚实寒热,属痰属瘀,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临床治疗实实虚虚皆定性不准也。
* 3.病位+病性不准:疑难杂症常是由多病因、多病机、多病位所致。在辨证时,难以理清,如上实下虚,肝旺脾虚,胆热脾寒。因此,病有外感内伤,,证有寒热虚实,病位有内外上下,临证时应综合分析才是关键。
三. "绝招"与"验方"
四. 思维僵化
* 作为医生,都有治好病的经验体会,遇到同类疾病,自以为得心应手,经验思维作祟,不深入分析每一个患者的病情,轻车并非熟路,照猫画虎,所看到的是疾病的共性,而缺乏的是对疾病个性的了解。如百病同方。
四. 思维僵化
* 中医的思维方式
* 1.个体化思维:相同的疾病因个体体质的不同,在临床中表现出个体化的差异 ;同一种证型,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所用的药就不一样。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也反映了中医的个体化特征。
* 2.入细思维:入细的思维贯穿了中医的整个治疗过程。西医以病为核心,中医以证为核心。由于证的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中医思维方式的细致性。临证不仅要考虑到病的诸多方面,还要考虑患病之人的诸多方面。在治疗用药上既要考虑药物的性味与作用,还要掌握组方原则与配伍技巧。
四. 思维僵化
* 以眩晕为例,病人视物旋转,或自身不稳、恶心呕吐,为风痰上扰清窍,其痰是热痰、寒痰、燥痰、顽痰,风为共性,痰为个性,决定了治疗的差异性。同时根据中医的病理生理,痰为有形之邪,易阻滞气机而形成气郁,也会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经过治疗病情减轻,迁延不愈,活动后加重,此与人体正气有关,因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扶正,或补气,或补血,或健脾,或滋肾。补什么,补到什么程度,要因人而异。同是头晕,活动后加重,也有诸虚和阳旺之别,中医有动则阳张之说。这种思维非常贴近患者的病情。
* 中医的辩证就是有表入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四. 思维僵化
* 中医的思维方式
* 3.灵活的思维:中医有很多理论,但要灵活的去应用。如何应用?这要靠每个人的悟性。中医临证水平的高低,是由悟性来决定的。在辨证完成之后,另一难点是组方的思路和用药技巧。比如龙胆泄肝汤之生地、当归,益气聪明汤之黄柏皆为点睛之作。
五. 无门墙可立,无家技可承
六. 临床不重视阴性症状
* 现代医学有阳性体征与阴性体征之别,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对中医临床也有借鉴。因此中医在临床上应分阳性症状、中性症状与阴性症状。主证定病名,兼证定证型是中医辨证的核心。
七. 临床不重视阴性症状
临床症状
八. 不慎重初诊
* 对医者而言,初诊病人甚为重要。因为医生不了解病人病情之轻重,感邪之浅深,正气之强弱,对于容易辨证的,选用方药,得心应手,而有些症状多端,病机复杂者,使医者难以分清治疗方向。还有一种是有主症而无兼症,或有几种症状,皆无定性之意,舌脉平平,即使掌握了主症定名,兼症定证型之原则,也让医者茫然无措。此时应该较复诊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归纳,采用投石问路之法。
八. 不慎重初诊
* 如《伤寒论》?°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腹中转矢气即小承气汤证的试探之法。曾治一失眠老年患者,用阴阳并调之法,服后热增,燥象明显,二诊用黄连阿胶汤,五剂后睡眠正常 。
九. 不注意分辩主症加重
与缓解的因素
* 一般来说,患者就诊时诉说的主要痛苦,就是主症。当兼症不典型时,主症加重与缓解的因素常常是辨证的着眼点。以头痛为例,遇风寒加重者则为风寒头痛;遇热加重则为风热,或郁热,或阴虚阳亢之头痛。长期发热者,劳累后加重,多责之气虚发热,经云:劳则气耗。补中益气汤可用。下午发热加重,多责之于阴血不足,归芍六味地黄汤可选用。
十. 不借鉴前医治疗方法
* 前医治疗有有效与不效之分,有效应思为什么有效?辨证施治是否可取?无效者应细度其因,辨证不准?用药不当?应从中有所收益和借鉴。一医生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自取金嗓子喉宝,咽痛不减,又添胃痛,给予理中汤加芩、连、牛蒡子、山豆根、白芍,一剂而痛止,再剂而热退。本人借鉴其服药后引起胃痛提示患者为中焦虚寒体质,故治疗时用理中汤健脾散寒,芩、连、牛蒡子、山豆根清热利咽,白芍养血润燥合甘草缓急止痛。此为中焦虚寒,热毒蕴结于咽,上热中寒。本方妙用白芍润理中之燥,以防伤阴助火。
十一. 不重视望诊、闻诊与切脉
十二. 重中轻西
十三. 治急性病无胆无识
十四. 临证治疗复杂化
* 对某些患者症状颇多、花样频出,甚者身之上、下、左、右、前、后,或内或外,或流窜作苦,使病者难以名状。但枝蔓虽多,根茎则一。临证时若被繁复的症状所困惑,不能溯本求源,抓住病机,头痛、足痛并治,眉毛胡子共抓,自以为治疗全面(对症治疗),实为贻误病机,治法相干,药物互扰,甚难取得佳效。如躯体形式障碍,头眼痛、足踝酸、胃中苦(不适),小腹胀,左边热,右边凉,上背麻、腰臀木、心中烦、夜难寐,行走不稳,打颤颤。病机并不复杂,或心脾两虚,或肝胆失调,或心胆气虚,或气机郁遏。
* 有的患者西医诊断甚多,而中医辨证 ......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尤多似是而非之际,辨察不明,用药鲜有不误人者。
一. 理论不精
* 理论不精是指中医基础理论功底不深:治医之道在于精通医理。现状是重西轻中,缺乏对中医理论的再学习,以致临床上茫然。胃脘胀满一症,治胃、治脾、治肝,理气除胀,尽人皆知,不效者,也不回头,孰不知寒热错杂于中,中气虚馁,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也会引起腹胀。有的人钻研基本理论,只对方剂感兴趣,,更有甚者,只深入研究中药,把精力放在中药治疗什么病上,本末倒置 。
二.辨证不准
*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具有整体性、纲领性、灵活性、复杂性、原则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中医辨证的过程充满着辨证法,具有全面、系统的思维方法 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四诊合参,注意邪气与正气,现象与本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主次矛盾,因果对比。
二.辨证不准
* 在临床实践中,辨证是论治(立法、处方、用药)的前提,辩证准确与否,是临床疗效的关键。
* 辩证方法: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二.辨证不准
* 问题的关键:对辨证的精髓、灵魂、特色把握不够。
* 1.定位不准:辨病位也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内容,中医也讲定位,如伤寒六经,温病之卫气营血,五脏六腑,皮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
* 2.定性不准:病性反映疾病的本质,虚实寒热,属痰属瘀,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临床治疗实实虚虚皆定性不准也。
* 3.病位+病性不准:疑难杂症常是由多病因、多病机、多病位所致。在辨证时,难以理清,如上实下虚,肝旺脾虚,胆热脾寒。因此,病有外感内伤,,证有寒热虚实,病位有内外上下,临证时应综合分析才是关键。
三. "绝招"与"验方"
四. 思维僵化
* 作为医生,都有治好病的经验体会,遇到同类疾病,自以为得心应手,经验思维作祟,不深入分析每一个患者的病情,轻车并非熟路,照猫画虎,所看到的是疾病的共性,而缺乏的是对疾病个性的了解。如百病同方。
四. 思维僵化
* 中医的思维方式
* 1.个体化思维:相同的疾病因个体体质的不同,在临床中表现出个体化的差异 ;同一种证型,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所用的药就不一样。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也反映了中医的个体化特征。
* 2.入细思维:入细的思维贯穿了中医的整个治疗过程。西医以病为核心,中医以证为核心。由于证的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中医思维方式的细致性。临证不仅要考虑到病的诸多方面,还要考虑患病之人的诸多方面。在治疗用药上既要考虑药物的性味与作用,还要掌握组方原则与配伍技巧。
四. 思维僵化
* 以眩晕为例,病人视物旋转,或自身不稳、恶心呕吐,为风痰上扰清窍,其痰是热痰、寒痰、燥痰、顽痰,风为共性,痰为个性,决定了治疗的差异性。同时根据中医的病理生理,痰为有形之邪,易阻滞气机而形成气郁,也会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经过治疗病情减轻,迁延不愈,活动后加重,此与人体正气有关,因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扶正,或补气,或补血,或健脾,或滋肾。补什么,补到什么程度,要因人而异。同是头晕,活动后加重,也有诸虚和阳旺之别,中医有动则阳张之说。这种思维非常贴近患者的病情。
* 中医的辩证就是有表入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四. 思维僵化
* 中医的思维方式
* 3.灵活的思维:中医有很多理论,但要灵活的去应用。如何应用?这要靠每个人的悟性。中医临证水平的高低,是由悟性来决定的。在辨证完成之后,另一难点是组方的思路和用药技巧。比如龙胆泄肝汤之生地、当归,益气聪明汤之黄柏皆为点睛之作。
五. 无门墙可立,无家技可承
六. 临床不重视阴性症状
* 现代医学有阳性体征与阴性体征之别,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对中医临床也有借鉴。因此中医在临床上应分阳性症状、中性症状与阴性症状。主证定病名,兼证定证型是中医辨证的核心。
七. 临床不重视阴性症状
临床症状
八. 不慎重初诊
* 对医者而言,初诊病人甚为重要。因为医生不了解病人病情之轻重,感邪之浅深,正气之强弱,对于容易辨证的,选用方药,得心应手,而有些症状多端,病机复杂者,使医者难以分清治疗方向。还有一种是有主症而无兼症,或有几种症状,皆无定性之意,舌脉平平,即使掌握了主症定名,兼症定证型之原则,也让医者茫然无措。此时应该较复诊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归纳,采用投石问路之法。
八. 不慎重初诊
* 如《伤寒论》?°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腹中转矢气即小承气汤证的试探之法。曾治一失眠老年患者,用阴阳并调之法,服后热增,燥象明显,二诊用黄连阿胶汤,五剂后睡眠正常 。
九. 不注意分辩主症加重
与缓解的因素
* 一般来说,患者就诊时诉说的主要痛苦,就是主症。当兼症不典型时,主症加重与缓解的因素常常是辨证的着眼点。以头痛为例,遇风寒加重者则为风寒头痛;遇热加重则为风热,或郁热,或阴虚阳亢之头痛。长期发热者,劳累后加重,多责之气虚发热,经云:劳则气耗。补中益气汤可用。下午发热加重,多责之于阴血不足,归芍六味地黄汤可选用。
十. 不借鉴前医治疗方法
* 前医治疗有有效与不效之分,有效应思为什么有效?辨证施治是否可取?无效者应细度其因,辨证不准?用药不当?应从中有所收益和借鉴。一医生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自取金嗓子喉宝,咽痛不减,又添胃痛,给予理中汤加芩、连、牛蒡子、山豆根、白芍,一剂而痛止,再剂而热退。本人借鉴其服药后引起胃痛提示患者为中焦虚寒体质,故治疗时用理中汤健脾散寒,芩、连、牛蒡子、山豆根清热利咽,白芍养血润燥合甘草缓急止痛。此为中焦虚寒,热毒蕴结于咽,上热中寒。本方妙用白芍润理中之燥,以防伤阴助火。
十一. 不重视望诊、闻诊与切脉
十二. 重中轻西
十三. 治急性病无胆无识
十四. 临证治疗复杂化
* 对某些患者症状颇多、花样频出,甚者身之上、下、左、右、前、后,或内或外,或流窜作苦,使病者难以名状。但枝蔓虽多,根茎则一。临证时若被繁复的症状所困惑,不能溯本求源,抓住病机,头痛、足痛并治,眉毛胡子共抓,自以为治疗全面(对症治疗),实为贻误病机,治法相干,药物互扰,甚难取得佳效。如躯体形式障碍,头眼痛、足踝酸、胃中苦(不适),小腹胀,左边热,右边凉,上背麻、腰臀木、心中烦、夜难寐,行走不稳,打颤颤。病机并不复杂,或心脾两虚,或肝胆失调,或心胆气虚,或气机郁遏。
* 有的患者西医诊断甚多,而中医辨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52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