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1715788
我经历了中药管理半个世纪的变迁 ——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洪魁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59期
     现今,如果我们想买些中药,或抓服汤药,出家门走不多远可能就会找到一家药店,谁也不会感觉这是一件难事。可是30年前,即便是在北京,也常常会是一个人有病,全家跑药、全城跑药。因为要想抓齐一服药太难了,不是缺这味,就是少那味。

    前不久,在美术馆附近一间洒满暖暖阳光的书房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洪魁向记者讲起了我国中药管理的历史变迁。

    “中药占西药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几”的说法不对

    张洪魁一见到记者,就说,你是记者,我想纠个错,就是外界报道说“中药占西药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几”是错误的,不对!

    他仔细解释,西药包括原料、制剂、生化制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中药包括药材、饮片、中成药,两者构成整个医药全部。在临床用药方面,应该是西药制剂与中成药和饮片相比,二者各占我国医药销售的50%。不能把医疗器械、卫生材料都算在西药里,生化制品、原料也不能算在西药里。去年,中药(中成药加饮片)销售1584亿,西药制剂销售1685亿,二者基本差不多,各占50%。况且,我国的西药厂生产中药的相当多,西药厂生产中药的数字,也是统计在西药数字里的,如三九就生产中药和西药,却统计在西药的数字里。
, 百拇医药
    其实,中药还有一大块,就是中药保健品,占保健品的70%~80%,原料用的都是中药。据中国保健协会统计,保健品年产值是500亿。因此,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额最多的是中药,老百姓用药是以中药为主。

    中药出口只占世界草药市场的3%~5%,也没有根据。日本的中药原料70%~80%都是靠中国,国际草药市场最大的首先是中国市场,怎么能把中国1000多亿的市场甩掉呢?

    中药经营管理经历三大变化

    在张洪魁的记忆中,1954年,在中央批转的一个报告中,决定加强中医中中药工作,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等几所中医学院以及中国药材公司。

    张洪魁就在那时参加了商业部筹备成立中国药材公司的工作。1955年公司正式成立,从那天起,我国有了管理中药的单独机构——中国药材公司,标志着国家管理中药的开始。
, 百拇医药
    张洪魁一直在计划处工作,他回忆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重点物资都是实行统一计划的。粮、棉是一类物资,中药材里的主要品种被列为国家二类物资管理,实行全国统一计划、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库存。即这些药材只能由国家收购,只能由国营公司销售,谁都不允许插手。

    比如甘草,一直是二类品种,中药大品种,以野生为主,产区只能按国家计划收购,不能随便销售,县公司要将收购数量报省公司,省公司再报给总公司。销售要由总公司在全国下达统一分配任务,叫产区调到哪里多少,就只能给多少。销区卖多少,也得按国家计划去卖,不能超越。提价、降价,也要报总公司,总公司报物价局批准。

    那时,国家对药材的管理相当严格,二类品种最多时管到70种,少时管到30种,中药主要品种基本上都管了。农民没有种药材、采收药材的积极性,市场全面紧张,商品始终处于紧张匮乏状态。主要大品种供应不上,全国配不上方的紧张品种每天总有40~50种,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种状况。
, 百拇医药
    这种管理方式一直延续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张洪魁感叹说,30年来,中药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产品自由流通。改革开放带来的第一个极大变化,就是商品的供应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品短缺匮乏、不能满足医疗需要,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生产发展,商品丰富。

    第二个变化是打破了垄断的国营独家生产经营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生产体系。现在民营的、股份制的以及外资企业,占了大部分。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调动了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前,中药生产、经营,可以说是百分之百都是国家所有,以国营经济、独家经营为主体,在农村也是集体经济为主,集体种、集体采,个人搞药材是要挨批判的,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药材生产经营体制是政企合一,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体。

    第三个大的变化是,变行政区划封闭式经营为自主经营。改革开放前,市场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域、行政体系设立专业公司,总公司下面是省公司,省下面是地区公司,再往下是县公司;按行政区域设立批发零售机构。那时的市场虽然不乱,但很呆板、不活、不能流通,信息也不通。现在,批发、零售、专业市场,多种多样;服务网点、药店,遍布城乡。自主经营,市场活了;现代信息技术,流通经营手段,被广泛利用。科学技术被广泛利用,药材按GAP生产,药品按GMP生产,产品质量有保证,新品种、新剂型越来越多。
, 百拇医药
    国务院121号文件 重视提高中药质量

    我国政府对中药的质量历来十分重视,张洪魁回忆说,1973年,我国向日本出口的中成药因灭菌不严格,存放时间久了生了虫。接到日本方面的反映后,国务院有个批示,要求提高中药的质量,其中提到改手工操作为机械化操作。这就是121号文件。当时主管医药工作的李先念副总理批给了商业部和国家计委。两个部门非常重视,准备从北京、天津、上海着手搞样板厂,改变手工操作,注意提高药品质量,作为中国对外的窗口。为此,商业部、国家计委都投了经费,对北京同仁堂等企业进行改造。

    1978年,国家医药总局成立,张洪魁时任中国药材公司副总经理,他说,80年代,医药局对国务院还有过2次关于中药工作的意见报告,国务院都批转了,对中药发展影响很大。如,中成药按工业对待;针对中药供应紧缺,品种不全,提出三年大见成效。1986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工作的决定。此后,国务院关于中药的文件还有很多。这方面,尤其对建立中药管理机构,民主党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中药走向国际的步伐加快了

    过去,我国中药进出口归外贸部土产公司管,为扩大出口,1981年5月我国开始筹备成立由外贸部、医药局共管的中国医药进出口总公司,统一管理中药和西药出口。张洪魁参加了当时的筹备工作。

    张洪魁回忆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公司的名称还是我定的呢。中药是中国固有的,当时中药出口通关很难,同时中药很多是以保健品出口的,中国医药进出口总公司这个名称不行,我坚持加上‘保健品’三个字。后来得到了大家一致同意。”

    张洪魁认为,中医中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药走出去,标准只是表象,最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就是有了标准,文化不认可,照样出不去。中医中药首先是文化,中医药要走出去,首先要中医走出去,中药是为中医所用的。中国经济壮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到时候,我们的标准就是国际标准。

, 百拇医药     改革开放前,中药出口是以中药材原料为主,饮片几乎没有,中成药很少,中药出口一年才1~2个亿。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地位提高了,经济实力增加了,中国对外交流扩大,在外事交往中谈中医中药的多了,促进了中药被国外认可和接受,出口也就多了。现在一年出口10多个亿美金,而且出口到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饮片是大行业”是个错觉

    基于40余年中药管理的经验,张洪魁向记者澄清了一个中药管理上的错觉。

    过去,中药都是前店后厂,没有形成单独的生产体系,只是商业里的一个环节。尤其饮片,它是批发和零售中间的一个环节,一般都是批发单位设的加工厂(或加工车间)。因为那时批发公司进了药材,必须要加工成饮片,才能批给零售单位。由于中药饮片的地域性很强,南方、北方,加工方法不一样,等级、规格、要求不一样,用药习惯不一样,所以,在全国流通的是药材,是中成药,饮片并不在全国流通。
, 百拇医药
    张洪魁认为,现在的饮片同样是这样。有人宣传饮片是个大行业,这是个错觉。因为饮片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所以,饮片厂越办越多只会越办越垮。应提倡就地加工、简单切制;复杂加工、蒸炒炙煅,必须集中统一加工。不这样,就保证不了饮片质量。有些特殊商品也要考虑地方用药习惯,不能所有品种都采取一种模式、一种方式。

    同样,药材资源保护,也要按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不能千篇一律。

    非常遗憾中药统计工作断了线

    长期从事计划工作、曾任中国药材公司总经理的张洪魁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遗憾,这些年中药统计工作没人管,国家现在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了。

    他说,当年这个工作是由中国药材公司来做,每年药材收多少,销多少,库存多少,有多少生产面积,通过县公司、省公司,都有一级一级报上来的统计数字,非常准确。1988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商业统计归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业统计、生产统计没有相关部门接手。上世纪90年代,经历多次机构改革,国家实行政企分开后,中国药材公司只搞经营,不再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省公司、县公司归地方管理,原来的那条线被割断了,中药的商业、工业、生产统计没人报、没人统计了,以至现在全国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他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该把中药管起来。

    尽管离开中药管理工作十余年,如今退休在家的张洪魁说起中药来,还透着扯不断的中药情……, 百拇医药(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