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薪火相传 青蓝共谱新曲 ——记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方法研讨会
中医学术如何“传”
中医学术如何“承”
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缺乏是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人才培养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名老中医学术的传承问题,如何传?如何承?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方法研讨会2008年底在上海市召开。会议就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切磋交流。
中医学术如何“传”
名老中医张云鹏教授说,既“严”又“和”是继承工作的基本要素,因人施教是继承工作的关键所在,教学相长是继承工作的发展条件,学用结合是继承工作的最终要求。要了解学术继承人的共性与个性,正确引导经典著作与专科知识的关系。
秦亮甫教授说,传承国医,责无旁贷。导师要关爱继承人的学习和生活,师生间良好和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 百拇医药
蔡淦教授认为,带教学生应该将门诊抄方与教学查房结合起来。由于门诊病人太多,讲解缺少时间。而在病房的教学查房中,可以精选一些典型病例,有目的、有步骤地施教,通过答疑与解惑等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病证的辨证要领,提出治疗法则及方药,并向学生深入地讲授自己的临床经验,也可通过深入地讨论,使本学科的一些中医概念进一步规范化。此外,在教学查房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训,引导学生锻炼敏锐的洞察能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从纷繁的临床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科学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夏翔教授认为,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要做到如下几点:在理论上要熟读中医经典,深研理论精要;学习各家学说,融汇各家新知;多读名家医案,领悟名家心法。在临床上要师生学问相长,共同释疑解惑;广拜名师大家,博采众家所长;撰写医案医话,临证总结提高。
唐汉钧教授谈到,名老中医学术传承,要“授之于渔”。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因此,在临诊抄方学习中,重视临床能力、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讲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中,梳理观点、勾勒理论、结合临床、阐发经典、指导临床,亦是十分重要的;在围绕中医学术热点问题的探讨中,提出观点,提出问题,可以是成熟的,亦可以是不十分成熟的,可以有争论,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而不一定是单一的肯定或否定,师生可以在共同临床、读书、争论中获益。
, 百拇医药
施杞教授认为,传承过程中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专业,注重三基,构架立交。立足专业,是指要致力于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弘扬,因材施教,把临床最需要的,自己最好的,学生最缺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传承;注重三基,即注重基本品格、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架立交,就是让学术传承形成立体模式,实现导师与学生心灵交融、传统与现代交会、本专业与多学科交叉,师承与学校教育交流、继承与创新交接,构架具有新时代特征和气息的中医学术传承立交桥。
中医学术如何“承”
王霞芳教授认为,继承中医学术,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要热爱中医药事业,敬拜名师,虚心勤学。其次要注重学习方法,做到细阅精读经典著作,紧跟导师临诊,勤听勤记,心手相应,勤做临床实践,善于抓住名师擅长治疗的病种,归纳其诊治的特色经验并总结撰文。再次,要从名师确有显著疗效、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某一方、某一术或某一手法为切入点,运用中医药理论,加以剖析,阐明其机理,再应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 百拇医药
王庆其教授认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系统搜集整理导师的学术资料,旨在保存、整理、研究。第二阶段:选择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中最具有特色的1~2个病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老中医对该病的独特辨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的规律、独到的治疗方案及立方遣药经验。第三阶段:取精用宏,推广运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在第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把名老中医的治疗方案和经验,以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培训专业人员,推广、总结更多的病例,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成果幅射至更多的医疗单位,使其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惠及更多民众。
上海市中医师承办公室主任、优秀学术继承人黄素英教授从博-约-博三个递进的层次论述了中医传承的战略与方法。认为继承老中医经验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首先要做到熟读中医经典、加强人文修养、早临床多实践,然后再由博返约,即要师承名师,发展特色,认准目标,扬长避短,最后再由约至博,力求博采众长、多拜名师、持之以恒、开拓创新。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对“传承”进行了论述。老师“传”要做到:一传如何辨证论治,中医与艺术一样追求内心的共鸣,构思水平的高低决定成败;二传流派特色,但不能固执己见,局限于门派;三传老师的临证用药经验。学生“承”要做到: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二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博采新知,以现代检查手段为我所用,提高辨证水平。三要做到跟师学习,做好临床疗效验证,充分展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著名中医药专家颜德馨教授认为,现在以中医思维看病的医生越来越少了。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要学会用中医方法看病。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站在时代的前沿。颜老对传承工作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以齐白石的名言“学我形者死,学我神者生”勉励后学。
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张明岛教授对继承原则作了阐述:一要坚持中医的方向;二要坚持中医的专科特色;三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四要做到以德为先,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五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张 利 毕丽娟), 百拇医药
中医学术如何“承”
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缺乏是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人才培养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名老中医学术的传承问题,如何传?如何承?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方法研讨会2008年底在上海市召开。会议就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切磋交流。
中医学术如何“传”
名老中医张云鹏教授说,既“严”又“和”是继承工作的基本要素,因人施教是继承工作的关键所在,教学相长是继承工作的发展条件,学用结合是继承工作的最终要求。要了解学术继承人的共性与个性,正确引导经典著作与专科知识的关系。
秦亮甫教授说,传承国医,责无旁贷。导师要关爱继承人的学习和生活,师生间良好和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 百拇医药
蔡淦教授认为,带教学生应该将门诊抄方与教学查房结合起来。由于门诊病人太多,讲解缺少时间。而在病房的教学查房中,可以精选一些典型病例,有目的、有步骤地施教,通过答疑与解惑等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病证的辨证要领,提出治疗法则及方药,并向学生深入地讲授自己的临床经验,也可通过深入地讨论,使本学科的一些中医概念进一步规范化。此外,在教学查房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训,引导学生锻炼敏锐的洞察能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从纷繁的临床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科学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夏翔教授认为,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要做到如下几点:在理论上要熟读中医经典,深研理论精要;学习各家学说,融汇各家新知;多读名家医案,领悟名家心法。在临床上要师生学问相长,共同释疑解惑;广拜名师大家,博采众家所长;撰写医案医话,临证总结提高。
唐汉钧教授谈到,名老中医学术传承,要“授之于渔”。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因此,在临诊抄方学习中,重视临床能力、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讲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中,梳理观点、勾勒理论、结合临床、阐发经典、指导临床,亦是十分重要的;在围绕中医学术热点问题的探讨中,提出观点,提出问题,可以是成熟的,亦可以是不十分成熟的,可以有争论,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而不一定是单一的肯定或否定,师生可以在共同临床、读书、争论中获益。
, 百拇医药
施杞教授认为,传承过程中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专业,注重三基,构架立交。立足专业,是指要致力于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弘扬,因材施教,把临床最需要的,自己最好的,学生最缺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传承;注重三基,即注重基本品格、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架立交,就是让学术传承形成立体模式,实现导师与学生心灵交融、传统与现代交会、本专业与多学科交叉,师承与学校教育交流、继承与创新交接,构架具有新时代特征和气息的中医学术传承立交桥。
中医学术如何“承”
王霞芳教授认为,继承中医学术,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要热爱中医药事业,敬拜名师,虚心勤学。其次要注重学习方法,做到细阅精读经典著作,紧跟导师临诊,勤听勤记,心手相应,勤做临床实践,善于抓住名师擅长治疗的病种,归纳其诊治的特色经验并总结撰文。再次,要从名师确有显著疗效、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某一方、某一术或某一手法为切入点,运用中医药理论,加以剖析,阐明其机理,再应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 百拇医药
王庆其教授认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系统搜集整理导师的学术资料,旨在保存、整理、研究。第二阶段:选择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中最具有特色的1~2个病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老中医对该病的独特辨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的规律、独到的治疗方案及立方遣药经验。第三阶段:取精用宏,推广运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在第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把名老中医的治疗方案和经验,以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培训专业人员,推广、总结更多的病例,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成果幅射至更多的医疗单位,使其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惠及更多民众。
上海市中医师承办公室主任、优秀学术继承人黄素英教授从博-约-博三个递进的层次论述了中医传承的战略与方法。认为继承老中医经验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首先要做到熟读中医经典、加强人文修养、早临床多实践,然后再由博返约,即要师承名师,发展特色,认准目标,扬长避短,最后再由约至博,力求博采众长、多拜名师、持之以恒、开拓创新。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对“传承”进行了论述。老师“传”要做到:一传如何辨证论治,中医与艺术一样追求内心的共鸣,构思水平的高低决定成败;二传流派特色,但不能固执己见,局限于门派;三传老师的临证用药经验。学生“承”要做到: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二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博采新知,以现代检查手段为我所用,提高辨证水平。三要做到跟师学习,做好临床疗效验证,充分展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著名中医药专家颜德馨教授认为,现在以中医思维看病的医生越来越少了。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要学会用中医方法看病。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站在时代的前沿。颜老对传承工作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以齐白石的名言“学我形者死,学我神者生”勉励后学。
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张明岛教授对继承原则作了阐述:一要坚持中医的方向;二要坚持中医的专科特色;三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四要做到以德为先,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五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张 利 毕丽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