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同治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心脑同治是在对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病理生理学和病因病机充分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而提出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方用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治则。
心脑同治的含义
心脑同治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同时治疗。对合并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在治法方药的选 择应用上应根据中风病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相兼治疗,以同时减轻心、脑的病理损害;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只是由于累及部位不同、发病先后不一,才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见心病兼治脑,见脑病同时兼顾心。二是心脑血管病同法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病位在于心脑之络脉,其络脉失养、络脉瘀阻及毒损络脉的病理改变是一致的。临床可针对相同的病因病机、不同的病变部位,着眼于络脉、毒邪,采用相同的方药以取得整体治疗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心脑同治的意义
揭示了中医整体观在血管性疾病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心和脑以遍布全身的络脉系统为载体紧密相连,是“脉络——血管系统”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整个络脉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步。这种整体观念对探讨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与西医学近年来提出的“大循环病”有高度一致性。
是异病同治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心脑同治法秉承了“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心脑同治的生物学基础和作用机制,克服了以往研究靶点不明确、作用机制模糊的不足,定位于“络脉”,着眼于“虚、瘀、毒”进行论治,这在选方用药上有利于紧扣病机,使药效直达病所。
促进心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的相互融合而提高疗效 心脑同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多个病理环节同时进行干预,能有效切断“脉络——血管系统”反应的病理链,这意味着应对既往治疗中风病、冠心病的治法方药进行有机组合,相互渗透补充,进而从整体角度治疗心脑血管病。
, http://www.100md.com
既往对中风病的治疗多重视平肝熄风、祛瘀化痰、调理气血,但临床疗效差强人意。心脑同治观念提示我们可以借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治疗中风病。
同样,冠心病心绞痛从风病论治、从热毒论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风病的治疗手段和思路,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心脑同治的临床应用
心脑血管病病位在心脑之络脉,属于络病的范畴,其治疗宜遵循络病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总结络病的治法方药,诸如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活络、化痰通络等,至今仍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常用治法广泛应用。我们认为,以心脑同治法治疗心脑血管病,除了采用络病的常用治法外,还应同时兼顾心脑的生理病理特性,以“毒”邪为切入点,杜绝其来源,清除其既成,方可获效。
培补元气,调畅气血 中风病与冠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元气亏虚为发病的根本病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明确指出中风病的发生“殒损元气是其根本。”当代名医任应秋先生认为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因而发生病变首先是阳气的亏损,其次是血脉的病变,心气不足是导致胸痹、心痛病证出现的根本原因。
, http://www.100md.com
培补元气是中风病和冠心病的基本治法,当选用黄芪、人参、党参等甘温益气之品以扶正培本,温壮元气。特别是黄芪能益气而托毒外出,既壮元气之本源,又通元气之路经径,当为首选之药。
辛香宣透,引经通络 叶天士创辛味通络大法,其通络每以辛味为主,并强调“络以辛为泄”、“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酸苦甘腻不能入络”等等。这提示我们在药理学上应重视药物的引经透络和药达脑络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芳香开窍药如麝香、冰片、菖蒲等能通过血脑屏障,起到引药入脑的作用,同时又能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起到快速缓解心绞痛的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病不可缺少的药物。
清热泻火,解毒通络 热、火、毒三者,异名而同类,火为热之极,火烈之极尽是毒,故每以热毒(火毒)并论。所谓“壮火食气”、“火与元气不两立”,热毒是导致元气衰的重要因素,欲补元气,必须清解火热之毒。心、脑皆具纯阳之性,感邪则邪多从阳热化,因而在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热毒的致病作用极为明显,故清热解毒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黄连、黄芩、山栀、玄参、虎杖、连翘、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以直折病势,祛除病原,邪去正安。
, 百拇医药
虫类走窜,剔邪搜络 《医林改错》曾言“久病入络为瘀”,强调了络病是与瘀血相关的病证。络病瘀结病久位深,初病尚可用草木类药理气活血,久则瘀痰胶痼,非破血逐瘀之重剂难以奏效。对心脑血管疾病这类病程长、病史缠绵、易于反复发作的络病,选用虫类药物往往可获奇效。
取类比象,藤类入络 《本草便读》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根据取类比象原则,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可加以藤类药物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常用的有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等。藤类药物善走而不守,心脑血管病本虚标实,宜选补血活血的之品,避免攻逐太过。
心脑同治临床应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药物的归经问题 传统中医理论将脑的功能归属于心, 是五脏生理功能的反映,且以心为主宰,因此,历代中医药文献皆没有“归经入脑”的药物,而是将对脑有作用的药物归经于心、肾、肝或其他脏腑经络,并且作为临床选方用药的依据一直沿用至今。我们认为,在临床运用心脑同治法选方用药时,应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不拘泥于中药学现有的归经理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用药,以保证临床疗效。
清热解毒药的层次性选择 清热泻火解毒是心脑同治的重要治法,热、火、毒的轻重层次决定药物的选择也有层次分别。火热为毒之母,母能令子实,故清热泻火可减轻毒势。临证选药当分三个层次:其一,已成之热,当以清热兼具解毒之品治之,如黄连、黄芩、连翘、蚤休、半边莲、野菊花之类,母子皆治,以避免热势蔓延,毒邪趁机四蹿为患;其二,热邪已盛,且有上燎化火之势,当以苦寒直折其势,并引其下行,如夏枯草、栀子、大黄之属;其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适当选用茵陈、枳实之辈,使火热之邪顺势自二便而出。总之,我们认为,清热解毒药必须根据病情、病势、病时应用,不可一概而论,且应随时调整药品、药量,以免苦寒伤中之弊。, 百拇医药(曹晓岚 韩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心脑同治的含义
心脑同治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同时治疗。对合并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在治法方药的选 择应用上应根据中风病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相兼治疗,以同时减轻心、脑的病理损害;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只是由于累及部位不同、发病先后不一,才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见心病兼治脑,见脑病同时兼顾心。二是心脑血管病同法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病位在于心脑之络脉,其络脉失养、络脉瘀阻及毒损络脉的病理改变是一致的。临床可针对相同的病因病机、不同的病变部位,着眼于络脉、毒邪,采用相同的方药以取得整体治疗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心脑同治的意义
揭示了中医整体观在血管性疾病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心和脑以遍布全身的络脉系统为载体紧密相连,是“脉络——血管系统”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整个络脉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步。这种整体观念对探讨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与西医学近年来提出的“大循环病”有高度一致性。
是异病同治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心脑同治法秉承了“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心脑同治的生物学基础和作用机制,克服了以往研究靶点不明确、作用机制模糊的不足,定位于“络脉”,着眼于“虚、瘀、毒”进行论治,这在选方用药上有利于紧扣病机,使药效直达病所。
促进心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的相互融合而提高疗效 心脑同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多个病理环节同时进行干预,能有效切断“脉络——血管系统”反应的病理链,这意味着应对既往治疗中风病、冠心病的治法方药进行有机组合,相互渗透补充,进而从整体角度治疗心脑血管病。
, http://www.100md.com
既往对中风病的治疗多重视平肝熄风、祛瘀化痰、调理气血,但临床疗效差强人意。心脑同治观念提示我们可以借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治疗中风病。
同样,冠心病心绞痛从风病论治、从热毒论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风病的治疗手段和思路,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心脑同治的临床应用
心脑血管病病位在心脑之络脉,属于络病的范畴,其治疗宜遵循络病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总结络病的治法方药,诸如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活络、化痰通络等,至今仍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常用治法广泛应用。我们认为,以心脑同治法治疗心脑血管病,除了采用络病的常用治法外,还应同时兼顾心脑的生理病理特性,以“毒”邪为切入点,杜绝其来源,清除其既成,方可获效。
培补元气,调畅气血 中风病与冠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元气亏虚为发病的根本病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明确指出中风病的发生“殒损元气是其根本。”当代名医任应秋先生认为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因而发生病变首先是阳气的亏损,其次是血脉的病变,心气不足是导致胸痹、心痛病证出现的根本原因。
, http://www.100md.com
培补元气是中风病和冠心病的基本治法,当选用黄芪、人参、党参等甘温益气之品以扶正培本,温壮元气。特别是黄芪能益气而托毒外出,既壮元气之本源,又通元气之路经径,当为首选之药。
辛香宣透,引经通络 叶天士创辛味通络大法,其通络每以辛味为主,并强调“络以辛为泄”、“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酸苦甘腻不能入络”等等。这提示我们在药理学上应重视药物的引经透络和药达脑络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芳香开窍药如麝香、冰片、菖蒲等能通过血脑屏障,起到引药入脑的作用,同时又能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起到快速缓解心绞痛的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病不可缺少的药物。
清热泻火,解毒通络 热、火、毒三者,异名而同类,火为热之极,火烈之极尽是毒,故每以热毒(火毒)并论。所谓“壮火食气”、“火与元气不两立”,热毒是导致元气衰的重要因素,欲补元气,必须清解火热之毒。心、脑皆具纯阳之性,感邪则邪多从阳热化,因而在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热毒的致病作用极为明显,故清热解毒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黄连、黄芩、山栀、玄参、虎杖、连翘、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以直折病势,祛除病原,邪去正安。
, 百拇医药
虫类走窜,剔邪搜络 《医林改错》曾言“久病入络为瘀”,强调了络病是与瘀血相关的病证。络病瘀结病久位深,初病尚可用草木类药理气活血,久则瘀痰胶痼,非破血逐瘀之重剂难以奏效。对心脑血管疾病这类病程长、病史缠绵、易于反复发作的络病,选用虫类药物往往可获奇效。
取类比象,藤类入络 《本草便读》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根据取类比象原则,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可加以藤类药物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常用的有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等。藤类药物善走而不守,心脑血管病本虚标实,宜选补血活血的之品,避免攻逐太过。
心脑同治临床应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药物的归经问题 传统中医理论将脑的功能归属于心, 是五脏生理功能的反映,且以心为主宰,因此,历代中医药文献皆没有“归经入脑”的药物,而是将对脑有作用的药物归经于心、肾、肝或其他脏腑经络,并且作为临床选方用药的依据一直沿用至今。我们认为,在临床运用心脑同治法选方用药时,应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不拘泥于中药学现有的归经理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用药,以保证临床疗效。
清热解毒药的层次性选择 清热泻火解毒是心脑同治的重要治法,热、火、毒的轻重层次决定药物的选择也有层次分别。火热为毒之母,母能令子实,故清热泻火可减轻毒势。临证选药当分三个层次:其一,已成之热,当以清热兼具解毒之品治之,如黄连、黄芩、连翘、蚤休、半边莲、野菊花之类,母子皆治,以避免热势蔓延,毒邪趁机四蹿为患;其二,热邪已盛,且有上燎化火之势,当以苦寒直折其势,并引其下行,如夏枯草、栀子、大黄之属;其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适当选用茵陈、枳实之辈,使火热之邪顺势自二便而出。总之,我们认为,清热解毒药必须根据病情、病势、病时应用,不可一概而论,且应随时调整药品、药量,以免苦寒伤中之弊。, 百拇医药(曹晓岚 韩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