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拯救还是摧毁生命
高调出生,伴随争论一起成长,解禁绝佳时期
幸运的精子吹着占领新天地的号角攻破卵细胞,将她变成一颗受精卵;受精卵被吵醒,慌里慌张地分裂,一变二、二变四,仅4、5天便积累了100多颗细胞,成为一团“囊胚”。如果它能安全着陆于妈妈的子宫,几星期以后即可化为人形——这是囊胚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命运。
个别时候,这团细胞球也可能被生物学家相中,走上一条不归路:生物学家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得到其内层的一团特殊细胞,将它们平摊在培养皿里。尽管增殖的行为受到充分滋养,这些特殊细胞却被迫保持幼年的体态,直到有朝一日接受指令方可继续变为上皮、神经、肌肉等特化细胞——这些能够“永葆青春”的特殊细胞,便是在当今生物学界和政坛赚足眼球的胚胎干细胞。
高调出生
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从一个婴儿如何被从无到有打造出来可见一斑;被科学家单独拎出来后,它们仍旧保持了健全的分化潜能,经正确诱导,能变为人体220种细胞的任意一种。人们自然地想到,如果能用这些全能细胞替补人体在疾病中丧失的老弱细胞,人们也许就不用再惧怕帕金森症、糖尿病、心脏病、脊柱损伤等细胞退行性疾病。
无人不知,胚胎干细胞可以为人类健康带来无可估量的贡献;但也无人怀疑,胚胎干细胞所引发的政治和伦理问题,正如它的科学问题一样高深复杂。
1998年,美国科学家Thomson成功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打开了干细胞研究之门。他因此被尊为“干细胞研究之父”,被2008年《时代》杂志评为影响世界100人物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一般临床制造试管婴儿时,需要在体外培养多个胚胎——就是前边说的囊胚,最终只有一颗会顺利着床,其它就扔掉不要了。Thomson正是“从垃圾箱里”捡回了这样一颗胚胎并把它拆了……
Thomson是个谦逊严谨的科学家,他并无野心扔出一颗伦理炸弹——恰恰相反,作为一名对生物伦理问题格外小心的科学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