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国家精品课建设:现状与前瞻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007年“1号文件”,决定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质量工程”。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课程和教材建设被认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成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而随着“质量工程”的实施,国家级精品课的建设数量大幅度增加。
全国23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建设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精品课程,收到成效,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 百拇医药
现状
14所高校34门精品课程
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药高校就一直在不懈努力。到2008年,6年间全国有14所中医药高校建成34门国家级精品课,其中中医学类27门,药学类6门,护理类1门。
中医药高校将精品课程建设视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精品课建设中注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深化课程内涵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宗旨表现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着力体现的是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和示范性。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大加深了对课程内涵的认识。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医古文》把“文意理解”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大纲,通过剖析文例,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医古文教学和科研同时成为展示古文献风貌和中医学术价值及其文化底蕴的窗口。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中药学》在教学中,从总论到各论始终强调将国内外现代药化、药理、毒理、临床新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百拇医药
培养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范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需要一支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而其团队的核心是一流的专家名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是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在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的负责人中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的两门精品课程《温病学》《中医儿科学》的课程负责人杨进教授、汪受传教授分别获得2003年首届和2005年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的《药用植物学》课程负责人万德光教授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负责人李冀教授在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在这些教学名师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
促进方法创新 各高校在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支持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精品课《中药学》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认证和验收的自主、独立研制开发的中药学多媒体课件和其他电化教学手段为依托的课程启发式教学,建设了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个中药学多功能电化教学教室。长春中医药大学的精品课《内经选读》创立并运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收到明显成效。
深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中药化学》课程组全体教师都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从2000年以来,完成和在研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项目20多项,可支配研究经费近8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在教学研究上,完成教学改革项目7项,在研6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未完待续), http://www.100md.com(李 磊)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课程和教材建设被认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成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而随着“质量工程”的实施,国家级精品课的建设数量大幅度增加。
全国23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建设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精品课程,收到成效,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 百拇医药
现状
14所高校34门精品课程
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药高校就一直在不懈努力。到2008年,6年间全国有14所中医药高校建成34门国家级精品课,其中中医学类27门,药学类6门,护理类1门。
中医药高校将精品课程建设视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精品课建设中注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深化课程内涵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宗旨表现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着力体现的是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和示范性。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大加深了对课程内涵的认识。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医古文》把“文意理解”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大纲,通过剖析文例,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医古文教学和科研同时成为展示古文献风貌和中医学术价值及其文化底蕴的窗口。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中药学》在教学中,从总论到各论始终强调将国内外现代药化、药理、毒理、临床新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百拇医药
培养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范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需要一支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而其团队的核心是一流的专家名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是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在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的负责人中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的两门精品课程《温病学》《中医儿科学》的课程负责人杨进教授、汪受传教授分别获得2003年首届和2005年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的《药用植物学》课程负责人万德光教授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负责人李冀教授在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在这些教学名师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
促进方法创新 各高校在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支持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精品课《中药学》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认证和验收的自主、独立研制开发的中药学多媒体课件和其他电化教学手段为依托的课程启发式教学,建设了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个中药学多功能电化教学教室。长春中医药大学的精品课《内经选读》创立并运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收到明显成效。
深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中药化学》课程组全体教师都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从2000年以来,完成和在研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项目20多项,可支配研究经费近8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在教学研究上,完成教学改革项目7项,在研6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未完待续), http://www.100md.com(李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