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在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该病具有在牛、羊、猪等有蹄类家畜之间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人直接与患病家畜接触或通过挤奶时,病毒通过微小伤口进入人体而发病,偶尔通过未经消毒的牛奶、牛油等食品感染发病。但由于人们进食的牛奶、牛油大多经过了消毒处理,患病的概率也很小。此外,人与人之间一般不易相互传染。
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7个主型、65 个以上亚型。O 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 3型及ZB 型。不久前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奶牛场发生的口蹄疫为A型。口蹄疫病毒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可存活120~170 天,但在阳光直射下60 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摄氏度15 分钟、煮沸3 分钟即可死亡。病毒对酸碱敏感,所以可以用煮沸、含氯消毒液和过氧乙酸消毒被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人感染口蹄疫病毒一周后,病人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腔黏膜有干燥及灼热感。2~3天后,口腔黏膜、鼻黏膜、舌苔、掌趾及指间皮肤出现水疱,此时体温降为正常。皮疹逐渐增大或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或混浊。水疱破后形成浅溃疡。溃疡附近可有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如能及时对症治疗,常可在两周内完全康复,无后遗症。婴幼儿、体弱儿童和老年患者病情较重,可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心肌炎等。确诊需从病人水疱液和唾液等分离到病毒或7~30天后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一旦确诊家畜患了口蹄病,必须封锁、消毒、隔离、扑杀病畜和同群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染病患者应入院隔离观察,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吃易消化的食物,流质或半流质,服用维生素B 及维生素C。发热期可以予以降温治疗,黏膜溃疡可用2%~3%过氧化氢或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皮肤水疱破溃后,可涂1%甲紫、1%~2%明矾或碘酊甘油。眼结合膜炎或角膜炎可用疱疹净滴入。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适当用抗生素。体温正常,水疱愈合后,可出院。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卢洪洲 张仁芳文), 百拇医药
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7个主型、65 个以上亚型。O 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 3型及ZB 型。不久前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奶牛场发生的口蹄疫为A型。口蹄疫病毒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可存活120~170 天,但在阳光直射下60 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摄氏度15 分钟、煮沸3 分钟即可死亡。病毒对酸碱敏感,所以可以用煮沸、含氯消毒液和过氧乙酸消毒被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人感染口蹄疫病毒一周后,病人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腔黏膜有干燥及灼热感。2~3天后,口腔黏膜、鼻黏膜、舌苔、掌趾及指间皮肤出现水疱,此时体温降为正常。皮疹逐渐增大或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或混浊。水疱破后形成浅溃疡。溃疡附近可有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如能及时对症治疗,常可在两周内完全康复,无后遗症。婴幼儿、体弱儿童和老年患者病情较重,可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心肌炎等。确诊需从病人水疱液和唾液等分离到病毒或7~30天后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一旦确诊家畜患了口蹄病,必须封锁、消毒、隔离、扑杀病畜和同群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染病患者应入院隔离观察,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吃易消化的食物,流质或半流质,服用维生素B 及维生素C。发热期可以予以降温治疗,黏膜溃疡可用2%~3%过氧化氢或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皮肤水疱破溃后,可涂1%甲紫、1%~2%明矾或碘酊甘油。眼结合膜炎或角膜炎可用疱疹净滴入。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适当用抗生素。体温正常,水疱愈合后,可出院。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卢洪洲 张仁芳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