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1)
参见附件。
摘 要:本文从我国近年来中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并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中药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等指标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就如何应对挑战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34-05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子行业,也是我国少数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产业走向国际的步子越来越快,通过多方位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既为国家提供了外贸收入,又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未来国际竞争力。
一、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中药产业被我国政府认定为加入WTO后可以有所作为的产业。中药走向国际不仅仅是中药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国际化主要依据以下两大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学说”,它是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各国的产业或产品存在着相对或比较的效率差异,为提高效益,取得比较利益,各国进行专业分工,从事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换,可以从中取得比较利益。该理论诠释了国际贸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好处,但并没有说明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于是在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H-O理论)。H-O理论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它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比较优势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是贸易产生的基础,决定了贸易的类型。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传统中药生产经验的积累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因此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看,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为先发优势。这也是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所在。由于该理论主要是从外贸方面解释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该理论建立相应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来评价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因此仅仅依靠先发优势无法给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推动力,而那些资源相对匮乏的“穷国”,则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如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使产业结构优化,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升级,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颇具优势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如日本的汉方药产业就创造了许多竞争优势,在药用植物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诸多环节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1]。
我们需要依靠更为全面的理论来评判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在这一领域最为成熟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他提出的波特菱形模型是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工具[2]。该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行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还有两大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这六大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实力和持久性等。
二、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1.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十年来(1997—2007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不断增长,从1997年的27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704亿元,增长了约6.2倍,其年均增长率(19.96%)超过整个医药工业平均增长率(17.58%)。中药工业的销售收入从1997年的25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 637亿元,增长了约6.5倍,这个发展速度也超过了整体医药工业的发展水平(5.1倍)。中药工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率分别达到了10.31%和11.33%,超过了医药工业平均水平(8.14%和8.87%)数据来源:SFDA南方经济研究所数据。这表明中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所取得的收益高于同期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相同耗费取得的收益 ......
摘 要:本文从我国近年来中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并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中药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等指标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就如何应对挑战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34-05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子行业,也是我国少数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产业走向国际的步子越来越快,通过多方位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既为国家提供了外贸收入,又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未来国际竞争力。
一、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中药产业被我国政府认定为加入WTO后可以有所作为的产业。中药走向国际不仅仅是中药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国际化主要依据以下两大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学说”,它是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各国的产业或产品存在着相对或比较的效率差异,为提高效益,取得比较利益,各国进行专业分工,从事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换,可以从中取得比较利益。该理论诠释了国际贸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好处,但并没有说明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于是在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H-O理论)。H-O理论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它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比较优势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是贸易产生的基础,决定了贸易的类型。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传统中药生产经验的积累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因此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看,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为先发优势。这也是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所在。由于该理论主要是从外贸方面解释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该理论建立相应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来评价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因此仅仅依靠先发优势无法给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推动力,而那些资源相对匮乏的“穷国”,则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如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使产业结构优化,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升级,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颇具优势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如日本的汉方药产业就创造了许多竞争优势,在药用植物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诸多环节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1]。
我们需要依靠更为全面的理论来评判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在这一领域最为成熟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他提出的波特菱形模型是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工具[2]。该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行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还有两大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这六大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实力和持久性等。
二、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1.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十年来(1997—2007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不断增长,从1997年的27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704亿元,增长了约6.2倍,其年均增长率(19.96%)超过整个医药工业平均增长率(17.58%)。中药工业的销售收入从1997年的25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 637亿元,增长了约6.5倍,这个发展速度也超过了整体医药工业的发展水平(5.1倍)。中药工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率分别达到了10.31%和11.33%,超过了医药工业平均水平(8.14%和8.87%)数据来源:SFDA南方经济研究所数据。这表明中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所取得的收益高于同期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相同耗费取得的收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