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最新01 > 正文
编号:11744088
《协和医事》(265页)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157kb)。

    协和医事

    董炳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

    《协和医事》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诞生于 20 世纪初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任何角度看,她在中国医

    学、医学教育乃至卫生事业发展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新中国

    成立后曾出版过几本介绍和评述她的书,但都未能离开医学、医学教

    育的业务圈子。《协和医事》的作者采用了更开阔的视野,也就是更

    接近社会大众的方式,用更深邃、开放和活跃的思维,文学式的笔法,

    对她作了生动地介绍和论述,揭示出一种历史、现实中曾有过的难得

    的医学精神气质,无疑会扩大她的读者范围,对广大群众和业内人员

    认识当前医学、医学教育中的某些困境和矛盾,解决医疗现实中的某

    些困惑,或许有一些启示作用。因此,我对她的面世,寄以厚望。

    方圻: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

    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

    本书以文学的笔法再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近百年的历史全貌,娓娓动

    人。

    "老协和"的医学教育有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它重视启发式教育,重

    实践,重视人文、医德教育,曾培养出为数众多的大师级的良医、良

    师和科学家。老协和的理念,对中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仍

    有其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协和医事》是一部及时的好书。

    张之南(1954 届协和毕业生,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教授,曾为中华医

    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用十天逐字逐句地看完书稿。总的印象很精彩!

    用丰富翔实的史料、鲜活感人的事例、生动活泼的笔触,展现了协和

    九十年的历史,使人们了解到协和的由来、理念、特色和成绩。协和

    有辉煌的年代,也经历过跌宕起伏,几起几落,但总体来说,留在人

    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良好的。然而事物在前进变化,优良的传统永远

    优良,而在表现形式上和运作方式上也需适应新的形势。协和应该如

    何处理传承与变化,怎样保、如何变,也是协和人和关心协和的人必

    须面对和回答的。看得出,你也是带着感情在担心、在深思着。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有助于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协和的复兴与发展。

    目 录

    序:"协和"这两个字

    第一章 遥远的东方有个协和

    1. 望东方,酝酿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2. 20 世纪初中国和美国的医学教育

    3. 中西合璧的油王府

    4. 1921:开幕典礼

    5. 招聘最好的人,并让他们开心

    6. 把护士变成天使的学校

    第二章 好医生如何诞生

    1. 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

    2. 备受争议的协和育人模式

    3. 启发那些"想成为自己的个体"

    4. 师道,照亮校园

    5. 毕业之后的"宝塔尖"

    6. 内科大查房,八十多年一贯制

    7. 在"熏"的气氛中成长

    8. 一个古老命题

    第三章 从"贵族医学"到"民众医学"

    1. 医学的布尔什维克

    2. 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3. 走出医院,走进胡同

    4. 1930 年代的赤脚医生

    5 .给病人以温情的社会服务

    6. 打开协和窗户看中国

    第四章 协和的民间故事

    1. 老协和人的脾气

    2. 孙中山的最后岁月

    3. 梁启超:《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4. 装在"铁肺"里的人

    5. "北京人"在哪里?

    6. 特殊时期的两部话剧

    7. 五十六个小本和百宝箱

    8. 老协和的女大夫

    第五章 九十年协和主义

    1. 1942:风雨飘摇

    2. 光荣和梦想的征途

    3. 协和式的临床思维

    4. 自省、专注和慈悲

    5. 医圣时代已过,良医余韵仍存

    6.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7. 大众视野中的协和吸引力

    8. "协和现象"及"未来协和之道"

    后记:我的协和情结与"泛意义协和"

    序:"协和"这两个字

    1921 年,当小洛克菲勒登上"亚洲快线"轮船时,《纽约时报》说"他

    去了中国"。同行的还有约翰·\u38669X普金斯医学院的校长韦尔奇,他在

    六年前就造访过中国,为了一个建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计划。

    这一行人登上"亚洲快线"后,引起了众人的注目。在小洛克菲勒的

    六只行李箱中,有一大箱全是书,其中一本是描写亚洲的《中国、日

    本和韩国》。韦尔奇则在轮船上被邀请做演讲,他的题目是《中国的

    医学教育》,乘客们被他的热情打动,特别是讲到现代科学的价值、

    西方医学如何助力中国文明、又如何适应中国需要而改良。但这些问

    题对已为"北京协和医院"准备了七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来说,再熟

    悉不过。

    他们乘了一个多月的轮船,到达中国。站在离天安门不远的饭店阳台

    上,他们往东北望去,在王府井和东单之间,有一组中国宫殿式建筑,

    绿色琉璃瓦,汉白玉围栏,画栋雕梁。那片在清朝豫王府旧址之上、

    琉璃瓦之下的世界,就是即将创建的协和医学王国,老百姓传闻中的

    "油王府"。

    协和的"志在世界一流",并非今天大学运动中的空洞口号。它用了

    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让世界知道协和。1923 年,美国《时代》周刊回

    顾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十年之路。除了惊人的拨款数字,就是

    它在发展中不断锁定的中心主题:为全人类的健康。而耸立在这个主

    题两旁,是两大伟绩:一个在美国,是约翰·\u38669X普金斯医学院;另一

    个则在中国,是 PUMC--北京协和医学院。40 年代,汤佩松在清华

    大学创办农学院时提出的目标是:"清华农学院应当办成中国农学界

    的 PUMC(北京协和医学院)。"1951 年,新政府接管协和时指示:"协

    和医院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望,我们一定要把她办好,办不好

    影响不好。"

    协和的成长,充满了医学和医学之外的传奇和故事。

    这所学校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医学院校,有了中

    国真正的护士学校;这里的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解剖学教授,根据来自

    周口店的一块牙齿化石,确定出一个独特的人种--"北京人",两

    年后在周口店挖出的第一块"北京人"头盖骨,轰动了全世界;一位

    叫浦爱德的美国女人,来协和医院创建了"社会服务部",关心病人

    出院后的社会链接,赋予医学以温情,许多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

    生来此求职;一位叫兰安生的美国教授来到协和,给学生们讲"一盎

    司的预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1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