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中医之痛
编号:11745703
中医傍客何时休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91期
     眼下,冠以“中医”的按摩、浴足、食疗、美容不一而足,人们却发现许多服务的提供者并不懂中医——

    为什么每每在整治涉医行业的行动中,很多时候受伤的总是中医?笔者认为,分布十分广泛的“中医傍客”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所谓“中医傍客”,就是没有具备中医药从业资格的企业,或没有中医药执业资格的人员,打着中医药的旗号,获取经济利益,有意无意使中医药形象受到伤害的一族。

    “傍中医”现象随处可见

    “中医傍客”所致的傍中医现象十分普遍。上馆子,一不注意就有药膳、药粥什么的给你端上桌子;买生活用品,货架上的中药牙膏、保健衬衣、中药枕、滋补药酒等让你目不暇接,包装上的“清热解毒”、“舒筋活血”、“平肝潜阳”之类的说明让你觉得中医无处不在;逛大街,那些“祖传秘方”、“包医某病”之类的所谓中医广告随时可以映入眼帘;如果你想松弛一下疲惫的身心,给你揉一揉,搓一搓,叫“中医按摩”;随便在洗脚水中加点药面,让你涮涮足,叫“中药浴足”;随便在炖肉的汤中加大枣、生姜,叫“中医食疗”;随便用点瓜果做成面膜“盖”在你脸上,叫“中医美容”……然而,当你以为被高规格地“中医”了一次,后来却被执法部门证实:服务者只是对中医一窍不通、无证无照、以掏你钱袋子为主要目的的“中医傍客”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 百拇医药
    “中医傍客”对中医造成危害

    让中医蒙受不白之冤,直接影响中医的社会声誉 从这几年由“中医傍客”引发的涉医(药)涉食(品)案例来看,基本上是由于不遵循中医中药规律,不按中医法规、法令办事造成的。由于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给中医的形象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弱化中医药学术价值,直接降低中医药的学术威信 中医药学应该是精通中医药知识的专门人才来操作。“中医傍客”们造成的社会影响是:让人觉得中医药并不是博大精深的科学技术,而是一听就懂,一看便知,信手拈来的常识性生活知识;有病无病都可吃中药。

    给中医发展造成流弊,使中医趋于俗陋,让中医后学失去信心 前些年有所谓老中医挑战饥饿极限,这是由商业公司运作的事件。近50天不吃食物,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属中医理论和道德范畴,而这位年轻“老中医”,硬是要傍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来完成这个挑战,众多的媒体此时也生拉硬拽地把这一举动往中医里推,似乎“傍举”就是中医的骄傲。对此,有网友指出这一“傍举”的危害在于:“让人觉得中医旁门左道多,对中医的名誉造成了贬损”;“让人觉得中医唯名唯利,对中医医德造成了贬损”;“饥饿使人五劳七伤,让人觉得中医养生理论害了人,对中医养生理论造成了贬损”;“让人觉得中医轻佻浮华,给‘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中医形象造成了贬损”;“让人觉得中医轻侮生命,不讲人道,使中医的仁爱之性受到贬损”;“让人觉得中医缺乏理性,偏执难喻,使中医的科学思想受到贬损”;“既称中医行为,却偏让西医去监测行为当中的生命全过程,让中医的尊严受到贬损”。其实,这段指责,应该是对所有“中医傍客”造成的社会流弊的高度概括。
, 百拇医药
    为什么热衷于“傍中医”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受到人们的普遍追捧,“中医傍客”们认为这里面大藏商机而大打中医牌 比如所谓称攻克了乙肝、糖尿病、癌症之类的“中医傍客”们,就是利用人们对西医治疗这类疾病疗效不佳,而中医对这类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且相对西医副作用较小这一特点,胡乱配制一些所谓的秘方、验方,来蒙骗病人,牟取利益。

    中医学术共有性文化基因,使不少民众在对“生活经验”与“中医知识”的界定和认识上模糊不清,能给傍客们提供学术便宜 比如中药讲“四气五味”,传统烹饪用料时也讲“四气五味”;“日食三枣,身体不老”;“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之类的谚语,既可看作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又可视为医学知识。这就使得一些简易的防病治病方法可民可医,有些物品可药可食(品),一些简单的治病工具如药枕等既可民众自制,也可医生专制。而这些模棱两可的知识和技术,往往很容易成为“中医傍客”麻醉群众的最有效手段。
, 百拇医药
    人们对绿色、低价、高效医疗手段的企盼心理,能降低“中医傍客”的机会成本 高效的治疗手段、廉价的治疗费用、低毒的绿色药物是所有病人共同期待的。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现代医学感到棘手的疾病,大都是耗时长、费用高、用药过程中容易产生毒副作用的一些疾病。经济并不十分富裕的人们,当然希望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效果好、毒副作用小(最好是没有毒副作用)、费用省,他们也就十分自然地将求助的目光移向了中医药,“中医傍客”如果迎合这种心理就会以较小的投入赚取较大的回报。

    中医从事诊疗活动相对“简单”、“便捷”,利于傍客们逃避是非 一般来说中医的诊疗过程和场地要求不很复杂,有诊室,有桌椅,有药柜便可把脉治病。如果要求不苛刻,借个药店便可坐堂行医,算得上是“一本万利”的技术。以经营为目的的“中医傍客”自然会想方设法涉足这个肥得流油的项目了。中医“简”、“便”特点对“中医傍客”的另一个好处是:堂子小,投入少,便于搬迁,易于游走。这给躲避纠纷,逃避打击带来了很多方便。

    中医自身矮化自己,为“中医傍客”们快速成“才”提供了可能,为傍客化解风险提供了方便 近几年来,一些所谓的“治病大全”、“秘方大典”、“祖传效方”之类的“实用”型书籍泛滥书市,成为“中医傍客”们从事医疗活动的“葵花宝典”。而诸如《中医百日通丛书》、《一个月学会中医××学》之类的理论速成书籍,成了“中医傍客”呼应这些“宝典”的“孙子兵法”。在这些“宝典”、“兵法”的掩饰下,傍客们俨然成了中医的专家、权威,直至受到查处时,被“专家”、“权威”迷惑了的受害者,还会奋起成为这些傍客的铁杆保护神,将招摇过市的傍客的“行医”风险化解到最小程度。
, 百拇医药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

    建立中医疗效评价体系,还中医以客观和公正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在疗效的评价上基本上是医生根据病人主观感觉,结合医生自己从病人身上收集到的体征来综合加以分析判断。傍客们常说自己“治疗×病很好”,就是钻了中医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评价标准的空子。他们很多时候就是针对病人症状减轻这一表象来吹嘘自己的神奇,也就是说通过治标所产生的“速效”博得了病人的好感。因此,建立一套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一些世界医学尚未解决、中医又有希望攻克的那些重大、疑难疾病,如乙肝、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的评价,必须用客观、量化的标准来加以确认,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症不医病”的傍客们黔驴技穷,让社会和病人通过对这些标准的认识来戳穿“中医傍客”说的“无症即是愈”的骗人把戏。

    严格限制非医机构的“中医药”行为,让中医回归原位 中医应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应用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方法,通过中药或特有的技术为病人解除疾苦的专门学问。非中医药专门行业和人员使用中医药即为非中医药医疗行为,国家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非中医药行业和人员的“中医药”行为予以坚决制止。比如,没有中医药专门人员的指导,任何行业和人员不得擅自使用冠有“中医”“中药”的名词和与中医医疗技术有关的行为、术语,比如“中医保健按摩”、“中药保健枕”、“中药浴足”、“药膳”、“食疗”、“药粥”等。任何行业和人员如果脱离法律法规傍倚中医从事“医疗”活动,一律应按非法行医论处。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界应搞好行业自律,严格按《执业医师法》、《中医药管理条例》来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行为和“中医傍客”区分开来 要用高尚的职业操守来对待商业利益的诱惑,受聘为商家顾问时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商家的要求,对所“顾问”的每一个产品、项目和服务,只要涉及到中医中药的内容,用语一定要客观,描述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某种产品要以中医药的身份面市,某个行为或服务要以中医的身份出现,应验证其相关资质是否完备合法,应考察它是否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标准和行为。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不被商家的利益所诱惑和蒙弊,傍客们的所做所为就很容易暴露无遗。

    出版界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种中医药出版物,断绝傍客们的精神食粮 对那些明显违背中医药科学规律的所谓理论速成书,即买即用之类的所谓“实用”书,应坚决把它们阻挡在中医药图书市场之外。如果出版界不能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整理出版中医药文献,将不仅在精神上为“中医傍客”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其更大的危害还在于矮化、俗化,甚至是丑化中医药的科学性,同时会助长后来学者浮躁不实、不求甚解的学术习气。

    加强中医科普知识宣传,让中医药走出神秘 傍客之所以得以生存,是因为有其生存的条件。中医以其“简”、“便”、“验”、“廉”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学科的理论有许多相通和共用的部分,如饮食文化、茶文化、武术文化甚至于道家文化、禅文化等,这种特定的文化共享现象,很容易让中医“去中医”而游离在各种文化中,成为傍客们傍倚中医的文化基础,给中医药在临床上的使用或多或少地造成了神秘感。因此,加强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理性认识,是铲除滋生“中医傍客”条件的极为重要一环。, 百拇医药(张 毅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