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现代著作 > 更多资料 > 正文
编号:11744468
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_.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13页
第22页

    参见附件(1402kb)。

    - 38 - 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

    特殊脉法 全息诊法的研究 ?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当人体中某部位发生病变时,会透过经

    络的反应而表现到其它的部位。这种观念成为中医各种诊法的主要依据。以生物

    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人体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 常被应用在临床上的有面

    诊、尺肤诊、舌诊、目诊、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第二掌骨侧的穴位

    全息律…而应用最为广泛的不外乎寸口脉诊。

    “人体的局部单位符合全息律” 早在内经时代已有相关的篇章显示这样的观

    念,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中所论述尺肤的诊法: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 ?

    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

    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膝足中事也” 。又如《灵枢?

    五色》之面诊法: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

    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 。另如《灵枢 大惑论》 ?

    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便成为目诊的五轮八廓学说的主

    要依据。

    至于寸口脉的全息律观念首见于《难经》 ,但在《十八难》中仅说明手太阴、手阳明为上部,足少阴、足太阳在下部,足太阴、足阳明在中部,及“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

    下至足之有疾也”之指导思想,而未言明合脏腑应配属在寸口之何部位。而到王

    叔和之将难经的观念发挥,易经脉为脏腑,实为后世各家脉书以三部分配脏腑脉

    位之滥觞。医圣张仲景《金匮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 “诸积大法,脉来细 ?

    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

    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

    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如图一,亦显示寸口脉的

    全息诊法。

    由此可知, 独取寸口的诊法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及大量的临床观察确具有相当

    的实用性, 其中虽有些微的差异, 但基本上仍可对应到五脏在人体中所在的位置。 特殊脉法 全息诊法的研究 ? - 39 -

    2.1 源流

    脉诊起源于经络,原包括色诊的一部内容,亦就是针对“浮络” “孙络”的。

    诊经即诊脉“气” “脉动”与诊络共同组成当时的“脉法” ,后来诊脉逐渐独立为

    脉诊,而诊络的方法就做为色诊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内经》是刚刚分开的时期,但还存留若干早一些时候的方法与观点。如尺诊(诊尺肤) 、诊皮、诊络等,及

    一再强调“能合色脉”的重要等,对这些问题有再考虑认识的必要。古代的这些

    方法无疑是对整个血脉全面的诊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如果从血管、血液的

    整体系统来研究脉诊,它不但涉及心脏血管血液,包括微循环在内的整个循环体

    系,它的种种变化不但直接反应“心主血脉”这个系统的问题,亦间接反应体液

    神经,乃至全身各种反映、适应等问题。对此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数据和思路方

    法无疑亦是进行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通过脉诊反映出来的人体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的探索, 对找到中医向现代化发

    展的途径亦是非常实际有意义的[1]。而“昆仑 天元脉”和“浙江 丝线脉”两派 ??

    脉法的传承亦由“古代脉法” 、 “诸积大法” 、 “九道脉”发展至今的“九宫脉” 、“全息律脉”甚至体悟、经验出多变的丝线脉的运用与应用于临床。

    2.2 原理

    2.2.1 全息论

    1948 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嘎伯(D.Gabor)等发现全息照像的成像方法与普

    通的照像方法完全不同,它记录的是来自物体光波波前的信息,然后用此信息再

    现物体的像。它既记录了反射光波的强度(振幅) ,又记录了反射光波的相位。

    而普通照片只能记录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大小,不能记录相位的差别。用激光照

    射全息图,就可看到极其逼真的三维像。这是因为全息图记录了波前内的所有信

    息。全息照片碎裂成小块,每一块碎片再现时,仍能给出整个物体的像。就是说

    每一碎片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从而嘎伯发明了光学全

    息术,并提出了“全息” (Holography)的概念。

    张颖清提出了全息胚学说, 他认为全息胚是生物体的一种过去未被发现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它像细胞一样,也有两个生命,一个是向着新整体自主发育的全

    息胚自己, 另一个属于整体, 全息胚有双重身份, 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单位,而且还是相对独立的镶嵌型自主发育单位。 全息胚显示着包括未来或现在整体全- 40 - 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

    部器官和部位在内的器官图谱,该图谱中的一部位以该全息胚的其它部位为对

    照,与其它全息胚未来器官图谱或整体上的同名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

    大,形成了部分节肢能反映整体,是整体缩影的全息现象。

    生物全息律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应,纷纷将全息观点用于

    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中。人们认为,全息现象存在于整个宇宙万物和社会中。如

    宇宙全息,自然全息、广义全息、精神全息、结构全息、功能全息、时间全息、文化全息等。这些全息律总称为全息论。包括自然全息、社会全息、精神全息及

    三大类之间的全息内容。

    全息论的推广和应用证实,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方法论。即从部

    分来研究整体,从子系统来研究大系统,以及反过来,从整体来研究部分,从大

    系统来研究小系统。全息论的研究方法有模拟法、相似论、储存信息解读法、模

    型法与仿真法及预测法[2]。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在生理活动时,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及各肢节、器官

    等小人形互相密切联系,取得动态的协调。在病理状态下,任何一个部分的病变

    必然影响其它部分,故局部的病变并非孤立的,而是与整体息息相关。例如眼睛

    红肿痛,可能与肝火上炎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 ,故肝火可影响目睛病变。

    又例如心火炽盛,可出现舌尖红。由此可见,某些异常的征象,常较突出地表现

    于某个局部,而这些局部的异常征象,通常反映了整体的病变,即从局部可窥测

    整体的病变[3]。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早在《内经》就已有了诊脉的基本内容及诊断

    方法了。诊脉正是把人左右两手腕部桡侧脉搏跳动的区区之地,看做是整个人体

    的缩形, 诊察寸口脉搏跳动的不同形式来获取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的一种生物全

    息诊察方法。中医从《难经》始就已经规定左手寸关尺部可诊心肝肾三脏;右手

    寸关尺三部诊肺脾命门三脏。这种诊法,年移代革,越来越被证实是具有科学性

    的诊法了。

    2.2.2 九宫与全息

    双管脉,即双弦脉,亦叫二线脉。古人认为正常人的脉道可分三歧,所谓三

    歧即三条。 其走行和分布情况清周学海[4]

    《脉简补文 卷下 脉有两歧三歧》 曰: “凡 ??

    人寸口之脉,本有三歧、而无三动。三歧者,一由寸口直上白鱼也、一由寸口直特殊脉法 全息诊法的研究 ? - 41 -

    上掌心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02KB,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