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03kb)。
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一、急诊室速的分类和诊断
1.急诊室速的分类
根据室速的持续时间分为:
持续性:超过30s,或虽然没有达到30s,但因血流动力学不可耐受而必须终止;
非持续性:小于30s
根据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作时出现急性神志改变,进行性胸痛、低血压或其他休克体征;
无脉搏室速:室速发作频率极快,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发作时心排量严重下降,出现神志丧失,有急性心源性脑缺血。
根据室速发作的心电图图形:
单形:多为折返激动,少数为触发机制(右室流出道室速)或自律性室速(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多形:根据窦律时是否有QT延长,判定是否为Tdp。
2.诊断步骤:
宽QRS心动过速定义:频率超过安静时窦性上限频率(>120次/分),QRS宽度超过120ms。
⑴判断血流动力学状况,若不稳定,立即电复律而不管是否明确诊断,不稳定者室速可能性大;
⑵.若血流动力学稳定且QRS规整,则通过病 史、12导联心电图或食管导联心电图进行初步鉴别,可能有三种情况:室速、室上速伴差传和预激前传心动过速,后2者都有固定的房室关系,而室速极可能有室房分离,鉴别要点是寻找室房分离的证据;
⑶.仔细判断QRS是否规整,如不规整,有三种情况:房颤伴差传、预激伴房颤和多形室速;
⑷.多形室速:根据窦律时QT是否延长分为:扭转型和非扭转型(非根据室速形态),关键是QT延长与否,其他支持Tdp的临床特点:先天性长QT、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以及某些可导致QT延长的药物等、
影响QT间期的药物:
抗组织胺药物(如阿司咪唑),消化系统用药(如西沙必利),某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⑸.进行上述步骤后仍无法明确诊断者,按指南中原则处理。
3.应注意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情况和诱发因素:
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是否有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是否有电解质紊乱、是否有药物因素等。
二、处理原则
1.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
2.终止心律失常;
3.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少见,某些室速影响血流动力学,虽可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终止,但仍反复发作,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后虽不能完全预防发作,但使发作频率减慢,变为血流动力学可耐受。
三、治疗: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
可首先药物治疗,但即使血流动力学稳定,也可直接电复律。
药物:首选胺碘酮,其次普鲁卡因胺和索他洛尔,心功能不全时首选胺碘酮,仍推荐AMI的室速使用利多卡因。
疗效判断:
仅用终止效果来判断疗效是不合适的。药物终止这种室速的效果有时有限,有时不得不反复采用其他手段来达到终止发作的目的,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发挥作用需一定的时间,特别是胺碘酮(可能是几小时至几天)。因此不要因没有终止心律失常就停用某种药物,除非肯定地发生了副作用
应用药物种类一般不超过一种,当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经过适宜剂量不能终止心律失常时,应考虑电复律。因为相继应用两种以上药物容易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Tdp等。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⑴单形性室速: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如意识丧失或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尤其是伴有缺血性心脏病者,应当立即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200-300J),尽早转复室速。
⑵多形性室速:
一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蜕变为室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按室颤处理,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进一步鉴别是否有QT延长。
a.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可以是先天性,也可以是药物或代谢因素引起获得性QT间期延长。治疗:
①及时停用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
②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补钾和镁,一般应把血钾补至4.5-5.0mmol/L;镁:1-2g硫酸镁用50-100ml液体稀释后,5-60min内输入,继以1-8mg/min持续静脉滴注;
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③尽快终止Tdp,比如采用超速起搏右心室的方法;
④临时起搏适用于心动过缓和长间歇导致的Tdp,较高频率起搏:80-100次/分,必要时还要快;
⑤异丙肾上腺素在除外缺血综合症和先天性长QT后,可作为临时起搏前的临时措施,也可预防复发,以1-4μg/min 静脉滴注,调节剂量使心率维持在90-110次/分;
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⑥β受体阻滞剂在应用临时起搏后,可作为辅助措施;
⑦Tdp一般没有使用ADD(抗心律失常药)的指征,一定要用时可考虑利多卡因,如Ⅲ 型长QT 综合症。
b.不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一般都有严重的病因,如缺血、急性心力衰竭,一般频率较快,容易发展成室颤,应及时电复律,也可静脉用胺碘酮,但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是关键。如伴缺血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多卡因等。
⑶室扑、室颤、无脉搏室速:
三者都属于血流动力学不可耐受型 ......
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一、急诊室速的分类和诊断
1.急诊室速的分类
根据室速的持续时间分为:
持续性:超过30s,或虽然没有达到30s,但因血流动力学不可耐受而必须终止;
非持续性:小于30s
根据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作时出现急性神志改变,进行性胸痛、低血压或其他休克体征;
无脉搏室速:室速发作频率极快,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发作时心排量严重下降,出现神志丧失,有急性心源性脑缺血。
根据室速发作的心电图图形:
单形:多为折返激动,少数为触发机制(右室流出道室速)或自律性室速(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多形:根据窦律时是否有QT延长,判定是否为Tdp。
2.诊断步骤:
宽QRS心动过速定义:频率超过安静时窦性上限频率(>120次/分),QRS宽度超过120ms。
⑴判断血流动力学状况,若不稳定,立即电复律而不管是否明确诊断,不稳定者室速可能性大;
⑵.若血流动力学稳定且QRS规整,则通过病 史、12导联心电图或食管导联心电图进行初步鉴别,可能有三种情况:室速、室上速伴差传和预激前传心动过速,后2者都有固定的房室关系,而室速极可能有室房分离,鉴别要点是寻找室房分离的证据;
⑶.仔细判断QRS是否规整,如不规整,有三种情况:房颤伴差传、预激伴房颤和多形室速;
⑷.多形室速:根据窦律时QT是否延长分为:扭转型和非扭转型(非根据室速形态),关键是QT延长与否,其他支持Tdp的临床特点:先天性长QT、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以及某些可导致QT延长的药物等、
影响QT间期的药物:
抗组织胺药物(如阿司咪唑),消化系统用药(如西沙必利),某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⑸.进行上述步骤后仍无法明确诊断者,按指南中原则处理。
3.应注意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情况和诱发因素:
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是否有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是否有电解质紊乱、是否有药物因素等。
二、处理原则
1.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
2.终止心律失常;
3.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少见,某些室速影响血流动力学,虽可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终止,但仍反复发作,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后虽不能完全预防发作,但使发作频率减慢,变为血流动力学可耐受。
三、治疗: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
可首先药物治疗,但即使血流动力学稳定,也可直接电复律。
药物:首选胺碘酮,其次普鲁卡因胺和索他洛尔,心功能不全时首选胺碘酮,仍推荐AMI的室速使用利多卡因。
疗效判断:
仅用终止效果来判断疗效是不合适的。药物终止这种室速的效果有时有限,有时不得不反复采用其他手段来达到终止发作的目的,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发挥作用需一定的时间,特别是胺碘酮(可能是几小时至几天)。因此不要因没有终止心律失常就停用某种药物,除非肯定地发生了副作用
应用药物种类一般不超过一种,当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经过适宜剂量不能终止心律失常时,应考虑电复律。因为相继应用两种以上药物容易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Tdp等。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⑴单形性室速: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如意识丧失或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尤其是伴有缺血性心脏病者,应当立即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200-300J),尽早转复室速。
⑵多形性室速:
一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蜕变为室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按室颤处理,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进一步鉴别是否有QT延长。
a.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可以是先天性,也可以是药物或代谢因素引起获得性QT间期延长。治疗:
①及时停用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
②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补钾和镁,一般应把血钾补至4.5-5.0mmol/L;镁:1-2g硫酸镁用50-100ml液体稀释后,5-60min内输入,继以1-8mg/min持续静脉滴注;
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③尽快终止Tdp,比如采用超速起搏右心室的方法;
④临时起搏适用于心动过缓和长间歇导致的Tdp,较高频率起搏:80-100次/分,必要时还要快;
⑤异丙肾上腺素在除外缺血综合症和先天性长QT后,可作为临时起搏前的临时措施,也可预防复发,以1-4μg/min 静脉滴注,调节剂量使心率维持在90-110次/分;
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⑥β受体阻滞剂在应用临时起搏后,可作为辅助措施;
⑦Tdp一般没有使用ADD(抗心律失常药)的指征,一定要用时可考虑利多卡因,如Ⅲ 型长QT 综合症。
b.不伴QT延长的多形性室速:
一般都有严重的病因,如缺血、急性心力衰竭,一般频率较快,容易发展成室颤,应及时电复律,也可静脉用胺碘酮,但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是关键。如伴缺血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多卡因等。
⑶室扑、室颤、无脉搏室速:
三者都属于血流动力学不可耐受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