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发展受限根源何在 —— 《传统观念对中医急诊发展的影响》一文读后
张毅先生发表在2月20日《中国中医药报》上的“传统观念对中医急诊发展的影响”一文,是一篇值得商榷的文章。
综观全文,张毅先生把中医急诊发展受限归责于中医自己的传统观念所造成,归责于中华文化。如他说什么“中医急诊缺少发展的文化原力”,中医家“尚古顺旧”、不思“进取”,受“中庸观”、“孝悌观”和“宗法观”的困扰或阻碍,受“文化的潜移默化”,“在‘宗法等级’划定的圈圈里打转转”等。这些说法显然都有失偏颇。
首先,张先生以古代中医内治法则之一(即攻补兼施,或补益中辅以行气)为例,说“在强势药物中佐以缓和之药,有时就会大大削弱了药力的急速发挥”,“明显地表露出”“负面效果”,从而以此来批评中庸思想是中医急诊发展的障碍。其实,他的这一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对前人用药经验的贬低和否定。何况中医内治用药法并不都是这样,专门祛邪或攻下的方剂也有不少,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黄连解毒汤和白头翁汤等。它们是否也如张先生所说是“植入了温和基因”呢?
, 百拇医药
其次,张先生说“在很多情况下对急诊患者只能实施创伤性急救,如颅内清瘀、静脉穿刺、气管切开、开胸、开腹等,才能达到预期的救治效果……”这样说,难免有把中医急诊所涉及的范围似乎局限在主要对创伤急救的处理方面之嫌,从而凸显其不足。诚然,这类外科手术固然是西医的强项,然而它只占各种急诊中的一部分,而在其他内、妇、儿科许多急危重症的诊治上,中医却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尤其是它“以调动自身的正气为主要治疗特点”,通过调理和辨证论治,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外科手术对身体的干扰和损伤,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说,中医不能治急证,那实在是一种误解。中医不但能治急证,而且可治内、外、妇、儿各科的急证。如中风、厥证、出血、癃闭、崩漏、狂症、跌打损伤、骨折、小儿惊风、抽搐、霍乱、中暑等。据《扁鹊传》,“太子暴死而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在仓公淳于意的25个医案中,至少有9个属于急证的范畴。在《华佗传》中就有关于华佗为人动大手术,“断肠湔洗,缝腹膏摩”的记载。在这篇传记中也至少有7个治急证的案例,包括妊娠腹痛、蝎子蛰伤、死胎不下、肠痈等。
, 百拇医药
中医急诊发展的历史悠久,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包括许多有效的急救方法、方药和制剂。如远在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建立起中医急诊学的理论框架,记载了一些急证的病名、病因与治疗等,如所谓“卒心痛”、“薄厥”、“喘息鼻张”等。汉代《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关于中风、心悸、胞阻和食物中毒等急证的论述。一部《伤寒论》和中医温病学说,基本上都是中医在与急性病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仲景所创立的四逆汤、抵挡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都是治疗急证的名方。晋代《肘后备急方》相当于急诊手册,论述了常见急证的应急处理,还创立了肠吻合术。清代医家吴鞠通等人针对急诊的特点,创审脉、察舌、验齿、辨斑疹、察热型、审汗液、别闭脱、辨痉厥等鉴别诊断方法,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这都是对急性外感热病做出的极大贡献。再比如现在民间常用的云南白药、十滴水、清凉油、安宫牛黄丸、七厘散、通关散、六神丸、琥珀抱龙丸等,不都是中医常用于急救的成药吗?很多现代医学所采用的急救方法,实际上在中医急诊的医疗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如《中藏经》记载了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距今已有1600多年);《金匮要略》中已记载有胸外心脏按压术,还载有用猪胆汁蜜饯煎导法通大便;唐代的《千金要方》载有导尿术;宋金时代的《圣济总录》已载有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已载有用绵纸捻吸痰等。另外,中医用外治法治急证的方法也很多,如外敷(止血、止痛)、灌肠、催吐、催嚏、开噤、刺血、针、灸、刮痧等。
, http://www.100md.com
然而,张毅先生却对中医在急诊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避而不谈或视而不见,总是认为中医急诊守旧、落后,说“对中医急诊理论的探讨一直在‘经典’里面打转转”,“技术上也基本停留在‘独参汤’、针灸、火罐、刮痧等方法上”。这里,张先生真的是把中医急诊小看了,难怪他把中医师们都说得那么的保守,说他们“喜欢复制古人已有的东西,不愿或不敢有‘想法’”。他还说,中医急诊“以技术传承为主体”,这就说得更有些不对了。因为中医急诊确实有一套理论作为指导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如果说,传统观念(即所谓中庸观、悌孝观和宗法观等)“从思维上严重地制约了”中医急诊的发展和创新的话,那么,在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些传统观念无疑是比以前淡化了许多,但为什么中医急诊的应用及其范围却反而更加萎缩了呢,或如张先生所说“其发展进程大打折扣”了呢?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急诊的发展之所以受限或萎缩,关键并不在于受到什么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是由于受到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对中医药文化的漠视和贬低,对现代西方医学的盲目迷信和崇拜,中医从整体上已经被严重异化或“西化”,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也丧失了相当大面积的医疗阵地,比如中医外科和骨伤科已经越来越难觅踪影,一些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丸散膏丹已经在市场上近乎消失。难怪“现在很多中医院的急诊科被认为是西医科”,就是很自然的了。
总之,中医急诊发展进程之“大打折扣”,是随着整个中医学术被异化、临床阵地萎缩、中医人员锐减而出现的,它并不是孤立的现象。相信随着中医的振兴和重新崛起,中医急诊的发展必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和改观。, 百拇医药(王昆文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怡康中医诊所)
综观全文,张毅先生把中医急诊发展受限归责于中医自己的传统观念所造成,归责于中华文化。如他说什么“中医急诊缺少发展的文化原力”,中医家“尚古顺旧”、不思“进取”,受“中庸观”、“孝悌观”和“宗法观”的困扰或阻碍,受“文化的潜移默化”,“在‘宗法等级’划定的圈圈里打转转”等。这些说法显然都有失偏颇。
首先,张先生以古代中医内治法则之一(即攻补兼施,或补益中辅以行气)为例,说“在强势药物中佐以缓和之药,有时就会大大削弱了药力的急速发挥”,“明显地表露出”“负面效果”,从而以此来批评中庸思想是中医急诊发展的障碍。其实,他的这一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对前人用药经验的贬低和否定。何况中医内治用药法并不都是这样,专门祛邪或攻下的方剂也有不少,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黄连解毒汤和白头翁汤等。它们是否也如张先生所说是“植入了温和基因”呢?
, 百拇医药
其次,张先生说“在很多情况下对急诊患者只能实施创伤性急救,如颅内清瘀、静脉穿刺、气管切开、开胸、开腹等,才能达到预期的救治效果……”这样说,难免有把中医急诊所涉及的范围似乎局限在主要对创伤急救的处理方面之嫌,从而凸显其不足。诚然,这类外科手术固然是西医的强项,然而它只占各种急诊中的一部分,而在其他内、妇、儿科许多急危重症的诊治上,中医却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尤其是它“以调动自身的正气为主要治疗特点”,通过调理和辨证论治,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外科手术对身体的干扰和损伤,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说,中医不能治急证,那实在是一种误解。中医不但能治急证,而且可治内、外、妇、儿各科的急证。如中风、厥证、出血、癃闭、崩漏、狂症、跌打损伤、骨折、小儿惊风、抽搐、霍乱、中暑等。据《扁鹊传》,“太子暴死而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在仓公淳于意的25个医案中,至少有9个属于急证的范畴。在《华佗传》中就有关于华佗为人动大手术,“断肠湔洗,缝腹膏摩”的记载。在这篇传记中也至少有7个治急证的案例,包括妊娠腹痛、蝎子蛰伤、死胎不下、肠痈等。
, 百拇医药
中医急诊发展的历史悠久,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包括许多有效的急救方法、方药和制剂。如远在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建立起中医急诊学的理论框架,记载了一些急证的病名、病因与治疗等,如所谓“卒心痛”、“薄厥”、“喘息鼻张”等。汉代《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关于中风、心悸、胞阻和食物中毒等急证的论述。一部《伤寒论》和中医温病学说,基本上都是中医在与急性病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仲景所创立的四逆汤、抵挡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都是治疗急证的名方。晋代《肘后备急方》相当于急诊手册,论述了常见急证的应急处理,还创立了肠吻合术。清代医家吴鞠通等人针对急诊的特点,创审脉、察舌、验齿、辨斑疹、察热型、审汗液、别闭脱、辨痉厥等鉴别诊断方法,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这都是对急性外感热病做出的极大贡献。再比如现在民间常用的云南白药、十滴水、清凉油、安宫牛黄丸、七厘散、通关散、六神丸、琥珀抱龙丸等,不都是中医常用于急救的成药吗?很多现代医学所采用的急救方法,实际上在中医急诊的医疗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如《中藏经》记载了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距今已有1600多年);《金匮要略》中已记载有胸外心脏按压术,还载有用猪胆汁蜜饯煎导法通大便;唐代的《千金要方》载有导尿术;宋金时代的《圣济总录》已载有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已载有用绵纸捻吸痰等。另外,中医用外治法治急证的方法也很多,如外敷(止血、止痛)、灌肠、催吐、催嚏、开噤、刺血、针、灸、刮痧等。
, http://www.100md.com
然而,张毅先生却对中医在急诊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避而不谈或视而不见,总是认为中医急诊守旧、落后,说“对中医急诊理论的探讨一直在‘经典’里面打转转”,“技术上也基本停留在‘独参汤’、针灸、火罐、刮痧等方法上”。这里,张先生真的是把中医急诊小看了,难怪他把中医师们都说得那么的保守,说他们“喜欢复制古人已有的东西,不愿或不敢有‘想法’”。他还说,中医急诊“以技术传承为主体”,这就说得更有些不对了。因为中医急诊确实有一套理论作为指导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如果说,传统观念(即所谓中庸观、悌孝观和宗法观等)“从思维上严重地制约了”中医急诊的发展和创新的话,那么,在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些传统观念无疑是比以前淡化了许多,但为什么中医急诊的应用及其范围却反而更加萎缩了呢,或如张先生所说“其发展进程大打折扣”了呢?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急诊的发展之所以受限或萎缩,关键并不在于受到什么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是由于受到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对中医药文化的漠视和贬低,对现代西方医学的盲目迷信和崇拜,中医从整体上已经被严重异化或“西化”,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也丧失了相当大面积的医疗阵地,比如中医外科和骨伤科已经越来越难觅踪影,一些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丸散膏丹已经在市场上近乎消失。难怪“现在很多中医院的急诊科被认为是西医科”,就是很自然的了。
总之,中医急诊发展进程之“大打折扣”,是随着整个中医学术被异化、临床阵地萎缩、中医人员锐减而出现的,它并不是孤立的现象。相信随着中医的振兴和重新崛起,中医急诊的发展必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和改观。, 百拇医药(王昆文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怡康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