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炒制有讲究
炒中药根据医疗要求,结合药材性质,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清炒:根据炒的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3种。
①炒黄:将药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微黄,闻到药材固有香气,或炒至鼓起、爆裂为度,炒黄可缓和药过偏之性,如黄连炒后减其苦寒性,增强疗效;麦芽炒后增强健脾作用,便于煎煮;水红花子炒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②炒焦:将药材置锅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外呈焦黄,内呈黄色。炒焦可增强药材健脾作用,如焦神曲、焦山楂。
③炒炭:将净药材置锅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焦褐色,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炒炭可增强药材止血作用,如:侧柏炭、茜草炭。
加辅料炒(固体辅料):净药材与固体辅料同置锅内拌炒。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又分为麸炒、土炒、米炒等。
①麸炒:先将麸皮撒入锅内,用中火加热,待麸皮冒烟时,倒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微黄或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10千克。麸炒可增强健脾作用,如麸炒白术,矫味矫臭。
②土炒:将灶心土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疏松,再倒入净药材拌炒至药材呈焦黄色,取出,筛去土,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灶心土25~30千克。土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③米炒: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净药材,轻轻翻动米上的药,至所需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米15~20千克。米炒可减低药材毒性,如米炒斑蝥;米炒可增强健脾作用,如米炒党参。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佳, 百拇医药
清炒:根据炒的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3种。
①炒黄:将药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微黄,闻到药材固有香气,或炒至鼓起、爆裂为度,炒黄可缓和药过偏之性,如黄连炒后减其苦寒性,增强疗效;麦芽炒后增强健脾作用,便于煎煮;水红花子炒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②炒焦:将药材置锅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外呈焦黄,内呈黄色。炒焦可增强药材健脾作用,如焦神曲、焦山楂。
③炒炭:将净药材置锅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焦褐色,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炒炭可增强药材止血作用,如:侧柏炭、茜草炭。
加辅料炒(固体辅料):净药材与固体辅料同置锅内拌炒。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又分为麸炒、土炒、米炒等。
①麸炒:先将麸皮撒入锅内,用中火加热,待麸皮冒烟时,倒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微黄或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10千克。麸炒可增强健脾作用,如麸炒白术,矫味矫臭。
②土炒:将灶心土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疏松,再倒入净药材拌炒至药材呈焦黄色,取出,筛去土,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灶心土25~30千克。土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③米炒: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净药材,轻轻翻动米上的药,至所需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米15~20千克。米炒可减低药材毒性,如米炒斑蝥;米炒可增强健脾作用,如米炒党参。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