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防治存在认识误区
□本报记者 陈铮
有资料显示,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脑、肾等血管病在人口死亡原因中占30%~5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会进一步增加,而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治血脂异常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服药率和达标率都很低的事实,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徐南图教授表示,目前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中,医生患者均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亟待纠正。
误区一:
血脂高一点不要紧
由于血脂异常无任何症状,必须通过验血才能发现。即使验血后发现血脂异常,有些人尤其青年人认为血脂高一点不要紧。实践证明,血脂异常是一个慢性进展、急性突变的隐性杀手,危害性不可低估。血脂在动脉壁上形成的软斑块,犹如定时炸弹一样,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因破裂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猝死等致残、致命性疾病。科学研究证实,总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危险就能减少2%。针对近年中青年影视明星、科学工作者突发心、脑血管事件时有报道,以及北京在15年内,35~44岁之间的男性居民因冠心病死亡增加了111%等事实,徐南图教授呼吁老年人和青年人都要重视血脂异常的防治。
, 百拇医药
误区二:
什么脂肪都不敢吃
徐南图教授表示,为了预防血脂异常,什么脂肪都不敢吃也是不妥的。脂肪是人体每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目前提倡要适量和合理搭配脂肪的摄入。一般来说,每天摄取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5%左右,食油量控制在25克左右。饮食中合理的脂肪比例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两者主要是植物油)和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动物脂肪)各占1/3。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热量的7%,每日摄取的胆固醇量应少于200毫克。
误区三:
血脂异常就是指甘油三酯异常
与欧美相比,我国甘油三酯偏高的人明显较多,不少人误认为血脂异常就是甘油三酯异常,往往把调节甘油三酯作为首要目标,而忽视调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大量科学数据证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才是促进动脉硬化的最重要元凶。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1的降低、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的增高则可能参与动脉硬化发病。甘油三酯增高是否参与动脉硬化形成仍有争议。因此,徐南图教授指出,调脂的首要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而非甘油三酯。
, 百拇医药
误区四:
血脂异常就是指血黏度异常
血脂异常和血黏度异常并不是一回事,血黏度增高的原因不仅仅是高血脂。应用测定血黏度预报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或推广定期滴注活血化淤等药物来企图调整血脂、稀释血液黏度、“疏通血管”、“软化血管”,这些做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活血化瘀类药物的可行性迄今仍缺乏循证医学验证。再者,目前血液黏度的测定方法的科学性尚存在疑问, 血液黏度的测定结果不足以作为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或判断预后的依据。
误区五:
血脂异常是成年人、胖人的事
最新医学观察表明,7岁以下儿童的动脉血管壁上就可能出现黄色条纹和斑块。北京市 15~39岁年龄组死亡者尸检中74 %有动脉硬化,其中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的占总数的25%。此外,北京调查发现,6~18岁的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发病率为9.8%。可见,治疗血脂异常、防治动脉硬化决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情,而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控制体重、预防高脂血症。此外,还有人认为血脂异常只是胖人的专利,体重较轻的瘦人以为自己不会患血脂异常,就忽视血脂检查。其实,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的联系。尽管胖人的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但不一定血脂都高,瘦人的血脂也不一定都正常。
, 百拇医药
误区六:
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治疗
当前,国内各医院的血脂正常参考值尚未统一。我国血脂防治指南规定总胆固醇正常值(合适范围)<5.18 毫摩尔/升(200 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3.37毫摩尔/升( 13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正常值≥l.04毫摩尔/升(4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正常值<1.70毫摩尔/升( 150毫克/分升),载脂蛋白A1正常值≥1.2克/升,脂蛋白a正常值<300毫克/升。医院化验报告上的血脂正常值仅适用于一般正常人群,但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有糖尿病或同时有高血压等险因素的患者,他们的血脂目标值应低于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高危病人,总胆固醇水平应降至160毫克/分升(4.14毫摩尔/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应降至100毫克/分升(2.59毫摩尔/升)以下;极高危病人,总胆固醇水平应降至120毫克/分升(3.11毫摩尔/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应降至80毫克/分升(2.1毫摩尔/升)以下。认为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一概无需治疗的观点亟须纠正。
, 百拇医药
误区七:
血脂达标或正常后即可停药
接受调脂治疗,血脂达标或恢复正常水平以后,如无不良反应,不应立即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坚持长期服药。调脂治疗防治动脉硬化是一个持久、终身的过程。此外,一些接受过冠脉球囊扩张,置放支架或做过搭桥等血运重建术的冠心病患者,认为冠心病已被“治愈”,而停止调脂等治疗的错误观点应该纠正。冠心病不仅是冠状动脉存在弥漫性硬化,而且也存在全身性动脉硬化。为此,调脂和各项防治措施必须长期坚持,毫不松懈。
误区八:
胆固醇降得过低可增加
癌症或脑卒中风险
胆固醇降得过低有增加癌症和脑卒中的危险一说曾引起大家关注,然而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已经推翻了这一论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的观点,认为尽可能把低密度脂蛋白降得低一点,利大于弊。, http://www.100md.com
有资料显示,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脑、肾等血管病在人口死亡原因中占30%~5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会进一步增加,而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治血脂异常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服药率和达标率都很低的事实,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徐南图教授表示,目前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中,医生患者均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亟待纠正。
误区一:
血脂高一点不要紧
由于血脂异常无任何症状,必须通过验血才能发现。即使验血后发现血脂异常,有些人尤其青年人认为血脂高一点不要紧。实践证明,血脂异常是一个慢性进展、急性突变的隐性杀手,危害性不可低估。血脂在动脉壁上形成的软斑块,犹如定时炸弹一样,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因破裂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猝死等致残、致命性疾病。科学研究证实,总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危险就能减少2%。针对近年中青年影视明星、科学工作者突发心、脑血管事件时有报道,以及北京在15年内,35~44岁之间的男性居民因冠心病死亡增加了111%等事实,徐南图教授呼吁老年人和青年人都要重视血脂异常的防治。
, 百拇医药
误区二:
什么脂肪都不敢吃
徐南图教授表示,为了预防血脂异常,什么脂肪都不敢吃也是不妥的。脂肪是人体每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目前提倡要适量和合理搭配脂肪的摄入。一般来说,每天摄取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5%左右,食油量控制在25克左右。饮食中合理的脂肪比例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两者主要是植物油)和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动物脂肪)各占1/3。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热量的7%,每日摄取的胆固醇量应少于200毫克。
误区三:
血脂异常就是指甘油三酯异常
与欧美相比,我国甘油三酯偏高的人明显较多,不少人误认为血脂异常就是甘油三酯异常,往往把调节甘油三酯作为首要目标,而忽视调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大量科学数据证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才是促进动脉硬化的最重要元凶。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1的降低、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的增高则可能参与动脉硬化发病。甘油三酯增高是否参与动脉硬化形成仍有争议。因此,徐南图教授指出,调脂的首要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而非甘油三酯。
, 百拇医药
误区四:
血脂异常就是指血黏度异常
血脂异常和血黏度异常并不是一回事,血黏度增高的原因不仅仅是高血脂。应用测定血黏度预报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或推广定期滴注活血化淤等药物来企图调整血脂、稀释血液黏度、“疏通血管”、“软化血管”,这些做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活血化瘀类药物的可行性迄今仍缺乏循证医学验证。再者,目前血液黏度的测定方法的科学性尚存在疑问, 血液黏度的测定结果不足以作为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或判断预后的依据。
误区五:
血脂异常是成年人、胖人的事
最新医学观察表明,7岁以下儿童的动脉血管壁上就可能出现黄色条纹和斑块。北京市 15~39岁年龄组死亡者尸检中74 %有动脉硬化,其中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的占总数的25%。此外,北京调查发现,6~18岁的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发病率为9.8%。可见,治疗血脂异常、防治动脉硬化决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情,而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控制体重、预防高脂血症。此外,还有人认为血脂异常只是胖人的专利,体重较轻的瘦人以为自己不会患血脂异常,就忽视血脂检查。其实,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的联系。尽管胖人的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但不一定血脂都高,瘦人的血脂也不一定都正常。
, 百拇医药
误区六:
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治疗
当前,国内各医院的血脂正常参考值尚未统一。我国血脂防治指南规定总胆固醇正常值(合适范围)<5.18 毫摩尔/升(200 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3.37毫摩尔/升( 13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正常值≥l.04毫摩尔/升(4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正常值<1.70毫摩尔/升( 150毫克/分升),载脂蛋白A1正常值≥1.2克/升,脂蛋白a正常值<300毫克/升。医院化验报告上的血脂正常值仅适用于一般正常人群,但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有糖尿病或同时有高血压等险因素的患者,他们的血脂目标值应低于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高危病人,总胆固醇水平应降至160毫克/分升(4.14毫摩尔/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应降至100毫克/分升(2.59毫摩尔/升)以下;极高危病人,总胆固醇水平应降至120毫克/分升(3.11毫摩尔/升)以下,低密度脂蛋白应降至80毫克/分升(2.1毫摩尔/升)以下。认为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一概无需治疗的观点亟须纠正。
, 百拇医药
误区七:
血脂达标或正常后即可停药
接受调脂治疗,血脂达标或恢复正常水平以后,如无不良反应,不应立即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坚持长期服药。调脂治疗防治动脉硬化是一个持久、终身的过程。此外,一些接受过冠脉球囊扩张,置放支架或做过搭桥等血运重建术的冠心病患者,认为冠心病已被“治愈”,而停止调脂等治疗的错误观点应该纠正。冠心病不仅是冠状动脉存在弥漫性硬化,而且也存在全身性动脉硬化。为此,调脂和各项防治措施必须长期坚持,毫不松懈。
误区八:
胆固醇降得过低可增加
癌症或脑卒中风险
胆固醇降得过低有增加癌症和脑卒中的危险一说曾引起大家关注,然而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已经推翻了这一论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的观点,认为尽可能把低密度脂蛋白降得低一点,利大于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