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信息
编号:13398275
“天使也受伤”系列报道之一 防不胜防的职业暴露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7日 医药卫生报
     他们是病人眼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是疾病面前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一直以来,他们的形象总是坚强无畏的,但是,在医患关系不那么和谐的今天,他们在一些媒体眼中成了咄咄逼人的“强势群体”……那么,坚强的白衣天使们,又有哪些脆弱的地方?他们无畏的笑容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难言的伤痛?本报的“天使也受伤”系列报道将为您揭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所遭受的种种压力与伤害。

    “天使也受伤”系列报道之一

    防不胜防的职业暴露

    本报记者 张晓华

    一场持续半年的噩梦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对其他人来说,这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可对郑州市某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小叶(化名)来说,这一天是一场漫长噩梦的开始。
, 百拇医药
    这天下午,天气有些燥热。小叶刚上班没多久,急诊室就来了一位因外伤大出血的患者。这是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瘦削而苍白,因与人起争执,在冲突的过程中颈动脉受伤,导致大量出血,几近休克。

    患者须立即进行急诊缝合手术。按照规定,患者术前应首先进行五项(艾滋病、甲肝、乙肝、丙肝、梅毒)检查。可这位患者伤势严重,若等五项检查结果出来再手术,恐有生命危险。手术室马上安排为他进行了急诊缝合术。

    手术中,护士小叶在清点器械和针线时,左手食指不小心被带血的缝合针刺伤,一滴血珠冒了出来。对护士来说,这种情况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小叶也不以为意。手术很顺利,伤口被缝合后,出血很快就止住了。

    术后,患者的血样被送到检验室接受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位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

    结果出来后,所有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均被叫到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受全面调查。有人直接接触到了患者的血液,但接触时皮肤完整;有人有破损皮肤但未直接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只有小叶,被沾有患者血液的缝合针扎破了手。据专家组的评估,在这起职业暴露中,小叶被感染的机会较大。
, 百拇医药
    确定发生暴露后,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院传染病科组成的专家组,对小叶和其他几名医护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小叶进行了预防用药。众所周知,艾滋病有一个窗口期,必须经过长达半年的观察和多次检测,才能定论。因此,在短期内还不能确定小叶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小叶自此真的变成了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和不安。艾滋病,这个遥不可及的字眼,转瞬间离她那么近。每天,她都要来到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翻看那一摞摞的医院感染相关材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种种法规资料,她几乎背得烂熟。

    最痛苦的是回到家里后,小叶不敢跟家人共用餐具以及洗漱用品,连衣服也要分开洗。望着儿子可爱的小脸,她再不敢像往常一样搂着亲几口。儿子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跟自己疏远了。她开始失眠,早上起来,枕上常常有很多头发,体重也在慢慢下降。感染科的同事不住安慰她: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其实不到1%。可这1%的机会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是100%的压力。
, 百拇医药
    小叶度日如年地等待着命运的宣判。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小叶每一次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均为阴性。第六个月,小叶的又一次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专家告诉小叶,基本可以排除她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了。这一场持续半年的噩梦,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

    只是,小叶不知道,还有多少白衣天使做着和她一样的噩梦?

    “不是我不小心”

    Lynda Anold和Karen Daley,这两名来自美国的护士,也经历了和小叶一样的噩梦,只不过,她们比小叶更不幸,噩梦成真了。Lynda Anold于1992年9月为急诊病人用套管针进行静脉输液时意外刺伤了手指,1993年4月被确定感染了艾滋病病毒;Karen Daley于1998年在丢弃使用过的针头时手指被刺伤,因此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和丙肝病毒。

    我国虽未有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确切报道,但《南方日报》在2008年7月的一篇消息称,广东省佛山市在2008年上半年共发生11起因职业暴露险些引起艾滋病感染事件,这其中以医护人员为主要群体。
, http://www.100md.com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寇灵芝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针刺伤在临床的发生率极高,接受调查的1075人中有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刺伤率高达80.6%。而2004~2005年间台湾对8645名医务人员医疗损伤的调查显示,针头损伤和其他尖锐器具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3次/人和1.21次/人。在所有被针头刺伤的事件中,54.8%的针头已经被患者血液污染。

    寇灵芝告诉记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来源主要有皮肤损伤、血液感染暴露、空气暴露危险、化疗药物的职业暴露等,其中以皮肤损伤最为常见。这些因素具有不可控性,让职业暴露防不胜防。

    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只需要0.4毫微升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就能让一个正常人感染。每毫升感染乙肝病毒的血液中含有1亿个乙肝病毒微粒,每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中含有成千上万的艾滋病病毒微粒。乙肝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一周,艾滋病病毒可存活10分钟以上。
, http://www.100md.com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不是我不小心”,防不胜防的职业暴露,让医护人员在传染病面前比常人更加脆弱。统计显示,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

    Lynda Anold和Karen Daley,这两名来自美国的护士,也经历了和小叶一样的噩梦,只不过,她们比小叶更不幸,噩梦成真了。Lynda Anold于1992年9月为急诊病人用套管针进行静脉输液时意外刺伤了手指,1993年4月被确定感染了艾滋病病毒;Karen Daley于1998年在丢弃使用过的针头时手指被刺伤,因此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和丙肝病毒。

    我国虽未有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确切报道,但《南方日报》在2008年7月的一篇消息称,广东省佛山市在2008年上半年共发生11起因职业暴露险些引起艾滋病感染事件,这其中以医护人员为主要群体。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寇灵芝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针刺伤在临床的发生率极高,接受调查的1075人中有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刺伤率高达80.6%。而2004~2005年间台湾对8645名医务人员医疗损伤的调查显示,针头损伤和其他尖锐器具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3次/人和1.21次/人。在所有被针头刺伤的事件中,54.8%的针头已经被患者血液污染。
, 百拇医药
    寇灵芝告诉记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来源主要有皮肤损伤、血液感染暴露、空气暴露危险、化疗药物的职业暴露等,其中以皮肤损伤最为常见。这些因素具有不可控性,让职业暴露防不胜防。

    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只需要0.4毫微升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就能让一个正常人感染。每毫升感染乙肝病毒的血液中含有1亿个乙肝病毒微粒,每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中含有成千上万的艾滋病病毒微粒。乙肝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一周,艾滋病病毒可存活10分钟以上。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不是我不小心”,防不胜防的职业暴露,让医护人员在传染病面前比常人更加脆弱。统计显示,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

    谁来为他们埋单?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了职业暴露,在经过局部处理、记录与报告、暴露程度评估、暴露源评估一系列处理措施后,另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预防用药。
, 百拇医药
    预防用药主要针对3种传染病暴露源: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其中,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用药所产生的费用是由国家来承担的;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相关的检测和预防用药费用由发生职业暴露的个人来承担。

    拿乙型肝炎这个临床最常见的传染病来说,发生职业暴露后,根据自身抗体以及暴露源检测结果,大部分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严重者同时还要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一个疗程下来,少说也得200多元。200多元可能会是一名护士月收入的1/10或者更多。因工作导致的职业暴露,防治费用却要自己掏腰包。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就自己用水冲洗一下或用消毒液简单涂抹了事。

    这就产生了一个更大的隐患:发生职业暴露后万一因没有及时预防用药感染上了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谁来负责?疾病带来的身心伤害又有谁能补偿?

    早在2003年非典来袭的时候,广东就有专家建议,将非典及其他法定报告传染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名单。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门诊部主任张永年告诉记者,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导致的传染病至今仍不在《职业病目录》范畴,但是国家相关部门一直有意将其列入该目录。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 http://www.100md.com
    河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监控中心副主任范秋萍告诉记者,随着医院感染管理的逐步正规化,有部分医院为职工购买的医疗保险中涵盖职业暴露的内容,发生职业暴露后产生的相关费用由保险公司来支付。这种做法目前还有待推广。在香港,医务工作者上岗前都要接受传染病相关检查,针对因工作原因感染的传染病患者,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诊疗措施,无须医务人员负担任何费用。这也许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精神上更需要关怀

    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感染概率如下:乙型肝炎6.0%~30.0%,丙型肝炎0.4%~6.0%,艾滋病0.25%~0.4%。对大部分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来说,都是有惊无险的。可这一场虚惊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和伤害,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本文开头提到的小叶,就是一个例子。

    在采访中,记者直接或间接地听到了不少医务人员类似的经历。如某专科医院实验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取用冷冻血液做实验时,冰渣不慎溅入眼中。这份血样恰恰来自一名艾滋病患者。后来虽经多次检测证实没有被感染,但巨大的精神压力还是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最终他不得不告别了实验室岗位。一名不到20岁的实习护士,在整理一个医用托盘时,被盘中用过的安瓿瓶扎伤了手。看着流出来的血,小姑娘不知怎么想到了这个安瓿瓶有可能是被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污染过的,她认为自己发生了职业暴露,很可能也染上传染病。这样的念头一发而不可收拾。越来越强烈的恐惧感使她坐立不安,一天无数趟地往感染办跑,且在感染办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任凭感染办工作人员怎么劝解,也无法止住小姑娘无助的哭泣。小姑娘说,早知道有这样的风险,当初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护士这个职业。经过检测和疏导,一个多星期后小姑娘的情绪渐渐稳定。
, 百拇医药
    这家医院感染办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最关心的是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实医务人员的精神压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由于医院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所以,感染科的工作人员应肩负起这样的职责,帮助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减轻心理压力。

    寇灵芝也表示,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否则心理压力过大将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把防护网撒得再广些

    在某专科医院的职业暴露登记表上,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2008年,该院十几例职业暴露登记中,登记人员全是女性。记者采访了数家医院感染办的负责人,得知医院登记的职业暴露事件中,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这固然与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护理人员中有关,可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男性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重视程度不如女性。

, 百拇医药     记者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崔卫国主任处了解到,近几年上报到省疾控中心的职业暴露事件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如县医院和卫生院。卫生部2006年发布实施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在职业暴露的宣传预防方面,具有更加便利的条件。对县医院和卫生院来说,职业暴露的宣传力度尚有待加强。

    另外,个体诊所与乡村医生群体的感染管理还是一个空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并没有对个体诊所与乡村医生的感染防控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个体诊所医生和乡村医生来说,接触到的病人形形色色,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并不比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低。那么,他们了解职业暴露吗?记者电话采访了几名乡村医生,他们均对记者的问题感到很茫然。洛阳偃师李村镇的陈大夫表示,“没有听说过职业暴露,不知道是咋回事”;驻马店泌阳县的吴大夫也对“职业暴露”这个名词很不解。

    看来,针对职业暴露的防护网,还应该撒得更广些。个体诊所医生和乡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卫生部门也应努力去填补这一块宣传防控上的空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