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医疗史上西医为主的转变
作者:王澄
读了李建民主编的《从医疗看中国史》一书,其中杨祥银写的第十五章“近代香港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841-1941)”,对香港医疗史上中医渐渐消退,转变成西医为主的史事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我在此用摘要的方式复述杨祥银讲的有关内容,以飨读者,因为原文有很多内容与中西医关系问题无关。
杨祥银的文章是讲述1841年到1941年100年间香港医疗服务的形成和改变的过程。自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之后,殖民政府就对殖民者和英国士兵采取了各种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措施。1848年建立了政府的国家医院(Government Civil Hospital)。可是政府的医院当时并不照顾香港大多数普通华人居民。那个时期的文件记录说,国家医院的病人有以下几类:1。警察(欧洲人,印度人和华人)及其家属;2。公务员及其家属;3。各国商船的官员和海员;4。中国海关雇员(主要是欧洲人);5。在香港居住和途径香港的自费病人;6。穷困人口;7。由警署带来的病人;8。临产妇女(华人)。1859年入国家医院的华人是70人,而欧洲人是246人,其他国籍276人,(病人中286人为警察)。当时,香港驻军的医疗服务主要由各自的海陆军医务部负责。监狱犯人的医疗服务由监狱医院(Gaol Hospital)负责。
, 百拇医药
那个时期,慈善组织在提供华人医疗服务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到1920年代后,政府医疗服务才慢慢转变成为全体香港人服务。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1841年到1941年100年间,香港华人的医疗服务主要来自华人社群自身。1938年香港已经有三家华人医院,东华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这三家医院的床位在1938年是1000多张,而同年政府两家医院,玛丽医院和九龙医院的床位是680张。华人的这三家医院在推动西方医学和卫生知识传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和华人医院的自愿接受西医治疗不同,殖民政府推动西方医学的方式是强制性的。
殖民地早期,大部分华人被排除在政府医疗服务之外,他们主要依赖中医中药治疗,也有一部分人患病后离港返乡接受中医中药治疗。
1872年东华医院建立之前,华人已经于1851年建立了“义祠”。 义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院,最初是为了收容难民和垂死病人的地方,为了避免社会中弃尸现象和不愿意病人死在家里的传统。所以义祠是没有正规医务人员但兼有治疗重病人和等死的地方。
, 百拇医药
因为义祠的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殖民政府不得不拨款11万元,加上华人社会筹款3万元于1872年建立了为华人服务的东华医院 (Tung Wah Hosipital)。当时的东华医院完全以中医中药治疗,费用全免。
然而,东华医院的中医中药治疗却经常受到英国殖民政府医官的指责和批评,他们怀疑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并认为中医中药已经完全落伍,与时代不符。1885年,殖民地医官艾尔思说:“很难想象在一个英国殖民地,这样的医院还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它的医生完全不懂解剖学,生理学,化学,外科学,医学或助产学”。他指出,这样的机构对于启蒙中国人的心智来说是巨大的障碍。(Annual Report of the Colonial Surgeon for 1885, Hong Kong)
他们对于东华医院的指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华医院的死亡率高,在他们看来,东华医院和义祠没有多大区别。1872年东华医院的入院人数是922人,死亡287人,死亡率是31%。在19世纪末之前,该医院的死亡率一直是40%到50%。而华人的解释是,来求诊的都是重病人,(前身是义祠);并且当时东华医院提供免费施棺和殡葬服务,所以穷人愿意到这里来等死。此外,东华医院还收容难民。
, 百拇医药
1872年殖民政府要求东华医院引入西医,建立西医病房。但是这个建议遭到华人的拒绝。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东华医院不得不开始使用西医西药治疗(鼠疫)。针对这次鼠疫,殖民政府开始派欧洲医生检查东华医院,并于1896年2月成立调查东华医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随后发表了长达几百页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对东华医院的中医中药治疗起到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之后,东华医院成为一家中西并用的华人医院。
此外,华人也创办了设备极其简陋的鼠疫医院3-4家,是用中医中药治疗的。随着1920年代中期鼠疫的消失,这些医院也关闭了。1902年,华人还创办了一家用中医治疗天花病的东华传染病医院,到了1935年卖给政府作了麻风病院。
东华医院1894年引入西医以后,医院入院病人中选择西医治疗的比率迅速增加,1897年该院用中医治疗的病人的比例是83.72% ,而用西医治疗是16.28;到了1915年,中医治疗是61.55%, 西医治疗38.45;1939年,中医治疗24.13%,西医治疗 75.87%. 要看到,东华医院的转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殖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坚决要推行西医,而东华医院当年创建的宗旨之一就是给不信西医的华人和付不起西医西药的华人提供中医中药服务。但是,自从1894年该院(针对鼠疫)开始西医西药治疗之后,这所医院就成了传播西医先进科学知识的重要源头,从而彻底改变了香港人愚昧落后的中医中药文化传统,帮助实现了现代医学的普及。
1930年代,这三所华人医院遇到财政危机,请求政府给予财政帮助,这样一来,政府和西医就逐步垄断了医院的操作。
参考书: 李建民主编:《从医疗看中国史》。联经,台北市,2008年10月, 百拇医药
读了李建民主编的《从医疗看中国史》一书,其中杨祥银写的第十五章“近代香港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841-1941)”,对香港医疗史上中医渐渐消退,转变成西医为主的史事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我在此用摘要的方式复述杨祥银讲的有关内容,以飨读者,因为原文有很多内容与中西医关系问题无关。
杨祥银的文章是讲述1841年到1941年100年间香港医疗服务的形成和改变的过程。自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之后,殖民政府就对殖民者和英国士兵采取了各种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措施。1848年建立了政府的国家医院(Government Civil Hospital)。可是政府的医院当时并不照顾香港大多数普通华人居民。那个时期的文件记录说,国家医院的病人有以下几类:1。警察(欧洲人,印度人和华人)及其家属;2。公务员及其家属;3。各国商船的官员和海员;4。中国海关雇员(主要是欧洲人);5。在香港居住和途径香港的自费病人;6。穷困人口;7。由警署带来的病人;8。临产妇女(华人)。1859年入国家医院的华人是70人,而欧洲人是246人,其他国籍276人,(病人中286人为警察)。当时,香港驻军的医疗服务主要由各自的海陆军医务部负责。监狱犯人的医疗服务由监狱医院(Gaol Hospital)负责。
, 百拇医药
那个时期,慈善组织在提供华人医疗服务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到1920年代后,政府医疗服务才慢慢转变成为全体香港人服务。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1841年到1941年100年间,香港华人的医疗服务主要来自华人社群自身。1938年香港已经有三家华人医院,东华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这三家医院的床位在1938年是1000多张,而同年政府两家医院,玛丽医院和九龙医院的床位是680张。华人的这三家医院在推动西方医学和卫生知识传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和华人医院的自愿接受西医治疗不同,殖民政府推动西方医学的方式是强制性的。
殖民地早期,大部分华人被排除在政府医疗服务之外,他们主要依赖中医中药治疗,也有一部分人患病后离港返乡接受中医中药治疗。
1872年东华医院建立之前,华人已经于1851年建立了“义祠”。 义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院,最初是为了收容难民和垂死病人的地方,为了避免社会中弃尸现象和不愿意病人死在家里的传统。所以义祠是没有正规医务人员但兼有治疗重病人和等死的地方。
, 百拇医药
因为义祠的卫生条件极其恶劣,殖民政府不得不拨款11万元,加上华人社会筹款3万元于1872年建立了为华人服务的东华医院 (Tung Wah Hosipital)。当时的东华医院完全以中医中药治疗,费用全免。
然而,东华医院的中医中药治疗却经常受到英国殖民政府医官的指责和批评,他们怀疑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并认为中医中药已经完全落伍,与时代不符。1885年,殖民地医官艾尔思说:“很难想象在一个英国殖民地,这样的医院还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它的医生完全不懂解剖学,生理学,化学,外科学,医学或助产学”。他指出,这样的机构对于启蒙中国人的心智来说是巨大的障碍。(Annual Report of the Colonial Surgeon for 1885, Hong Kong)
他们对于东华医院的指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华医院的死亡率高,在他们看来,东华医院和义祠没有多大区别。1872年东华医院的入院人数是922人,死亡287人,死亡率是31%。在19世纪末之前,该医院的死亡率一直是40%到50%。而华人的解释是,来求诊的都是重病人,(前身是义祠);并且当时东华医院提供免费施棺和殡葬服务,所以穷人愿意到这里来等死。此外,东华医院还收容难民。
, 百拇医药
1872年殖民政府要求东华医院引入西医,建立西医病房。但是这个建议遭到华人的拒绝。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东华医院不得不开始使用西医西药治疗(鼠疫)。针对这次鼠疫,殖民政府开始派欧洲医生检查东华医院,并于1896年2月成立调查东华医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随后发表了长达几百页的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对东华医院的中医中药治疗起到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之后,东华医院成为一家中西并用的华人医院。
此外,华人也创办了设备极其简陋的鼠疫医院3-4家,是用中医中药治疗的。随着1920年代中期鼠疫的消失,这些医院也关闭了。1902年,华人还创办了一家用中医治疗天花病的东华传染病医院,到了1935年卖给政府作了麻风病院。
东华医院1894年引入西医以后,医院入院病人中选择西医治疗的比率迅速增加,1897年该院用中医治疗的病人的比例是83.72% ,而用西医治疗是16.28;到了1915年,中医治疗是61.55%, 西医治疗38.45;1939年,中医治疗24.13%,西医治疗 75.87%. 要看到,东华医院的转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殖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坚决要推行西医,而东华医院当年创建的宗旨之一就是给不信西医的华人和付不起西医西药的华人提供中医中药服务。但是,自从1894年该院(针对鼠疫)开始西医西药治疗之后,这所医院就成了传播西医先进科学知识的重要源头,从而彻底改变了香港人愚昧落后的中医中药文化传统,帮助实现了现代医学的普及。
1930年代,这三所华人医院遇到财政危机,请求政府给予财政帮助,这样一来,政府和西医就逐步垄断了医院的操作。
参考书: 李建民主编:《从医疗看中国史》。联经,台北市,2008年10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