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1772734
把“走穴”的医生吸引到社区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5日 《京华时报》
     新医改方案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而北京先行一步:“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在社区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把本来紧缺的医生资源盘活了。不过,鼓励医生从原来的医院走出来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把走出来的医生吸引到最需要好大夫的社区来?

    所谓“看病难”,说得确切点是在三甲医院里“看病难”,因为这里患者扎堆儿,而二级医院、社区医院门可罗雀。根源在于基层卫生机构留不住好大夫。

    虽然以前“医生只能在注册地点行医”,但专家并没有被困死在注册地点的医院里,“走穴”一直是业内的潜规则。不过,这种医生的流动大概只有两个流向:一是“平级流动”,即以会诊为名,到外省市的三甲医院去出诊;二是“由公到私”,即利用休息时间,到民营医院去“赚点外快”。专家“下放”到社区医院去出诊,往往是所属医院安排的对口支援,而且少之又少。

    好医生进社区已经很有难度,鼓励医生自己开办诊所更是难上加难。除了中医和口腔科外,很少有医生从正规医院跳出来,开办私人诊所。一方面是以前审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私人诊所似乎也很难获得社会认同。而且,开办诊所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一点也不小,还要自负盈亏,并不擅长经营和管理的医生能否通过开诊所盈利?

    由此看来,好政策出台之后,还要依靠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保障它的实施,比如:在科研经费上对基层卫生机构有所倾斜;职称评定除了用论文说话,还要考核医生的基层工作经历;在税收、医疗服务定价上对私人诊所给予最好的政策等。

    ☆刘元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