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58961
金嵌玉镶秀伤寒 ——序《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10期
     得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的消息,心中激动不已。盛世兴文,能把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从想法变为现实,的确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大动作。在中国学术文化的传承中,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文献的作用亦即如此。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对经典的阐释以承接过去与未来,不仅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式。在中医没有正规教育机构之前,中医药知识的传播靠的就是对文献的学习和领悟。中医药文献,是中医学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中医学数千年的文明史、成就史。

    关于文献著录的工作是“本属历朝承平时代之常事”。自《伤寒杂病论》问世始,围绕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之风就日渐兴起。在《隋书·经籍志》之前,《伤寒杂病论》就以“仲景方”的称谓出现,现存文献中可以看到的,除我国的《小品方》残卷外,国外的《朝鲜史》卷十中也有原汁原味的记述,日本也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材料。后世看到的《伤寒杂病论》的前半部《伤寒论》,是在其成书后100年左右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之作;《金匮要略》被发现得更晚,是大约于成书800年之后,才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中发现。后来,二书又经过宋代林亿的校正,得以刊行和广泛传播。
, 百拇医药
    以《伤寒论》言,如果把王叔和的编次本称为“祖本”的话,一源三流,由它派生出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子本”莫过于唐代孙思邈(习惯上称为《唐传本伤寒论》)、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明代赵开美(习惯上称《宋本伤寒论》)所整理、研究、注释、校勘的三个珍本了。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专著虽多,但从脉络上看,均是从以上三个珍本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孙本”。相关资料表明,迄今国内可以看到的《伤寒论》的各种刊出本超过600种,刊刻次数在1000次以上,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面对如此庞大的著作,人们要在自己有限的视野中去发现它、认识它,并想在有限的人生中去读完它,显然是不现实的。《四库全书》的策划者们,以敏锐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博览群书,集万为一、化繁为简,从浩瀚如海的古医籍中挑选出若干种精品来供人们研读,但大多毁于战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对《四库全书》的全面整理中确定,该书收录的有关伤寒类专书共12种86卷、散在性伤寒类书籍共16种90卷,两者的总数量占《四库全书》中全部医学类书籍的四分之一强。
, 百拇医药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是以存于杭州的“文澜阁本”(洪杨之乱半毁,后补抄,存浙江图书馆)中的伤寒类书目为整理对象,同时参照文津阁本(现存于北京)、文溯阁本(现存于北京)的相关内容,应该说是可靠的和稳妥的。《四库全书》所选的这类著作的取舍原则,与所能见到的有关伤寒学说的全部著作相比,虽然也有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的部分未能收入等缺陷,但也收入了一些《四库全书》成书前已经或濒于失传的散在性珍本,如《永乐大典》、《普济方》中有关伤寒学说研究的辑录本等,保存了明代之前有关伤寒学说研究的大批重要资料,白璧微瑕,千虑一失,从总体上评价,《四库全书》对书目的选择标准还是比较客观的,所选伤寒类书目的品味和分量基本上都是被医界认可的,对伤寒学说的传承功莫大矣!负责此项工作的安徽中医学院的王旭光教授和江苏科技出版社的编辑们,想方设法进行弥补,把其他版本中的《注解伤寒论》的画图和《四库全书》本中未收入的序言、凡例等找来补入,作为附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造成的问题。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一套三册,不仅把《四库全书》中有关伤寒类的数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集成《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而且把《四库全书》存目中的14种伤寒类医著和《续修四库全书》中的26种伤寒类医著进行了挖掘、整理,集成了《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作为对《四库全书》中相关书目的补充和扩展,比较全面地再现了清之前《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传承的全貌,在该书付梓之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邀我作序,写上这些话,以为祝贺。, 百拇医药(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