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信息
编号:11758955
中医药对郑和下西洋的保障功不可没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11期
     600多年前,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上“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显示出中国强大的远航能力。郑和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在28年间经历了在热带海域七次下西洋的长期远航,“航行海上,经月累旬,昼夜不止”,得以“来往无虞”,出色地完成任务。笔者对实施这一艰巨出使任务的庞大舰队的医疗健康保障工作,甚感兴趣,考察文献发现当时处于世界医学领先地位的中医药出色地保障了船队人员的健康。

    据随队的马欢著《瀛涯胜览》记载,明朝政府为郑和船队共配医官、医士180余名,大约平均150名官兵有1名医官或医士。这些医官、医士的来源一是太医院派出,二是从民间良医中应征招募,一般医术较高。根据地方志记载,有据可考的名医有:嘉兴枫泾陈以诚,精于医,应选隶太医院,累从郑和往西洋诸国,回国后升太医院院判;安徽太平府彭正、彭宾父子,以良医先后使西洋;松江上海人陈常,世业医,遣使下西洋凡三往返;太仓郁震,以名医召至京师,应聘为医官,两下西洋;华亭太医院医士吴仲德,出身中医世家,以名医征隶太医院,求治病者往往著奇效,三次从诸太监往西洋,善保健,年届八秩,耳聪目明,精神不衰;苏州陈良绍,功于医术的民间儒医,永乐中应荐使海外诸国;常熟匡愚,原为当地惠民医药局医士,出身世医之家,善医术,被征,随郑和三使西洋。他在诊务之暇,还沿途收集带回不少西洋药物,如犀角、羚羊角、丁香、没药等,充实到中药中提高疗效。并对西洋九国的山川形胜、地理形势、物产、民情、风俗等进行考察,了解有关瘴气发病情况,将见闻日记,绘成图册,取名《华夷胜览》。
, 百拇医药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陈存仁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到郑和后人马亦祥藏有郑和族谱,记载郑和船队出海所采备的药物清单,各种草药及成药计有300余种。其中“藿香两担,黄连一百六十斤,大黄两担,黄芩八十五斤,龙胆草一担,巴豆十斤,滇漆八十五斤,血竭八十五斤,常山四担,曲焕章白药一千瓶,诸葛行军散一千瓶,通观散五百瓶,卧龙丹一千瓶,锡类散八百瓶,犀黄醒消丸二千瓶,蒙石滚痰丸五百瓶,惊风散五百瓶,黄土丸二千瓶,麻黄十斤,防风二担。”据药品清单来看,涵括了感冒、瘟疫、惊风、晕浪、喉痛、便秘、跌打损伤、中风,行军瘴疬以及一切航海、行军用的药物。郑和船队还带有手抄本药方,如遇喉病、疟疾、痢疾、肠胃疾病均有成方,军中发生这些流行性疾病,则按方服药,每每无虞。

    十五六世纪,许多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船员遭缺粮、断水和伤病(坏血病、舰船热)的折磨,常造成大量减员。据《明史》记载:在永乐六年到崇祯十六年的235年间,整个明代共发生大疫流行19次。历次这类重大疫情在各任皇帝的《实录》中均有明确记录。但郑和船队“附海浮船,远离国土,历涉诸邦,出入涨海炎风瘴疫之乡”,却未见有关郑和远洋船队发生重大疫情的任何记述。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船队第一次下西洋,远至古里,往返两年有余,于五年九月初二日返京。《明实录》卷七十一载:仅隔11天,于五年九月十三日即又奉旨立即作第二次远航。第二次亦到古里,柯枝,历经两年,于永乐七年夏末返回。当年九月又奉诏作第三次远航。在这两次返航后,都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随即奉诏再次准备出航,至少可以反映当时船队中没有发生重大疫情流行和人员减员。

    祖国医学的后勤保障对完成郑和船队远洋航海任务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郑和船队应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完成了出海远航的卫生保障实践,充分表明当时中医药学处在较高的水平,明显地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医学,创造了中国古代航海医学史的辉煌。, 百拇医药(章茂森 江苏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