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改变医疗模式是关键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有望成为医疗模式改变突破口
◎ 本报记者 晨露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日前发布。中医药从前两年被一些人质疑甚至要求“取消”,到如今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地位,其深长意味促使国人认真审视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现代价值。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2003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确诊病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的占58.3%,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新医改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意见》则以其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描绘出清晰的实现路径和未来图景,凸显了中医药在医改中的关键性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曾指出,当代世界医疗危机,一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二是医疗社会服务分配不公。根源来自近代医学模式,即针对疾病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结果。疾病医学模式发展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加速药物淘汰,如过去用青霉素,一天5万到10万单位,现在却要800万到1000万单位;另一个是病人对纠正病理的药物产生依赖,如降血压、血糖的药必须常吃,一旦停吃,血压、血糖即刻上去。自1937年诺贝尔奖得主发明胰岛素以后,糖尿病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糖尿病合并症更多了。又比如,对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按理发展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数量理应减少了,实际上,中风的病人、充血性心衰的病人减少了,但缺血性脑病、缺血性心脏病增多了,这些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被发现和证实了。而且细菌病毒极易产生抗药性和异化,药物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药研制费用也越来越高,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可见,针对疾病的医学思想和行为,在医治疾病的同时,患病率却不断增加;在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同时,又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医疗费用因而也日益上涨,难以控制,造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
, http://www.100md.com
与此相对的则是以“简、便、廉、验”而著称的中医药。三根手指一根针,小夹板大锅汤,一剂治疗普通感冒银翘散3~4元钱;一剂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葛根黄芩黄连汤,也不过4~5元钱。立足于现有国情,只有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价廉的优势,才能建立适应新形势、惠及我国13亿人口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治未病”主要突出一个“未”字。有一则典故: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医术最精湛,能把病在发作前铲除却不为人认可。可见,病人往往不注意防病,而真正的医生都应能够指导人们防病把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山东省交通医院主任中医师辛凯旋指出,“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在古今中医药预防疾病实践中焕发着活力和光辉。在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如何把握时代特征,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障中的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治未病”不仅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还要有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要人们持之以恒地坚持。辛凯旋指出,疾病谱的改变,全球性的心脏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蔓延,也为中医在预防保健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治未病”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作为中医健康文化核心的“治未病”思想加以继承与创新。, http://www.100md.com
◎ 本报记者 晨露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日前发布。中医药从前两年被一些人质疑甚至要求“取消”,到如今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地位,其深长意味促使国人认真审视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现代价值。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2003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确诊病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的占58.3%,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新医改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意见》则以其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描绘出清晰的实现路径和未来图景,凸显了中医药在医改中的关键性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曾指出,当代世界医疗危机,一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二是医疗社会服务分配不公。根源来自近代医学模式,即针对疾病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结果。疾病医学模式发展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加速药物淘汰,如过去用青霉素,一天5万到10万单位,现在却要800万到1000万单位;另一个是病人对纠正病理的药物产生依赖,如降血压、血糖的药必须常吃,一旦停吃,血压、血糖即刻上去。自1937年诺贝尔奖得主发明胰岛素以后,糖尿病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糖尿病合并症更多了。又比如,对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按理发展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数量理应减少了,实际上,中风的病人、充血性心衰的病人减少了,但缺血性脑病、缺血性心脏病增多了,这些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被发现和证实了。而且细菌病毒极易产生抗药性和异化,药物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药研制费用也越来越高,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可见,针对疾病的医学思想和行为,在医治疾病的同时,患病率却不断增加;在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同时,又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医疗费用因而也日益上涨,难以控制,造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
, http://www.100md.com
与此相对的则是以“简、便、廉、验”而著称的中医药。三根手指一根针,小夹板大锅汤,一剂治疗普通感冒银翘散3~4元钱;一剂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葛根黄芩黄连汤,也不过4~5元钱。立足于现有国情,只有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价廉的优势,才能建立适应新形势、惠及我国13亿人口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治未病”主要突出一个“未”字。有一则典故: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医术最精湛,能把病在发作前铲除却不为人认可。可见,病人往往不注意防病,而真正的医生都应能够指导人们防病把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山东省交通医院主任中医师辛凯旋指出,“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在古今中医药预防疾病实践中焕发着活力和光辉。在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如何把握时代特征,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障中的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治未病”不仅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还要有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要人们持之以恒地坚持。辛凯旋指出,疾病谱的改变,全球性的心脏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蔓延,也为中医在预防保健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治未病”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作为中医健康文化核心的“治未病”思想加以继承与创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