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发展 内功需加强
□邬时民
当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谱与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上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带来的药害及中药、天然药物疗法在世界各地应用后取得的明显成效,中药、天然药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经济发达的日本,汉方药市场发展很快;美国对植物制剂的关心也开始高涨,正在修订对动植物药限制的法规,加强对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然而,作为中医药的故乡,我国医疗领域“重西轻中”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很多患者只有在西医疗效不佳或者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才考虑中医治疗。也有的患者是因为难以承担昂贵的西医治疗费用才选择中医。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中医发展缓慢,特色流派后继乏人,治疗难以得到预期效果。中医要发展,自身“脉象”必须要加强。
尴尬:
门庭冷落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在许多省市,除三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笔者曾走访了上海的一些中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结果发现,除了几家三级中医院及有特色的中医科比较红火外,其他中医院或中医科的情况多不尽如人意。如一家区级中心医院的中医科,接连几天门庭冷落,就医者基本上都是来配药的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其功能已经等同于企业的保健站;而在地段医院,就诊者大多是做做理疗、拔火罐者,基本上以保健康复为主,很少有治疗性的业务。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抱多大希望。据了解,现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
值得注意的是,特色中医也有衰退的迹象。以中医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例,“海派中医”在近代中国医学史上可谓首屈一指,包括中医伤科八大家、中医妇科四大流派、中医内科十一流派、中医儿科四大流派、针灸六大流派。这些流派不仅闻名沪上,而且蜚声全国。然而,目前上海中医伤科八大家已经残缺不全,仅有石氏、施氏、魏氏伤科等仍有传人,闵殷伤科、佟氏伤科,由于传人年事已高或已出国,国内已无继承者;而陈氏妇科、沈氏妇科、蔡氏妇科则呈现传人渐少的情况;其他如中医内科、中医儿科等各流派均有继承人才断层、逐渐萎缩的现象。
, http://www.100md.com
尴尬:
中医西化
尴尬
除了中医院数量少、业务量不足外,中医院在治疗方面也面临“中医西化”的尴尬状态。在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或中西医结合科,尽管冠名时中字在前,西字在后,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得到的往往是西医治疗的那一套。有调查显示,即使是在一些纯粹的中医院,中医药治疗率也不足30%,而抗菌药的使用率却很高。
据了解,安徽省曾组织部分专家,对全省23家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的归档病案进行了抽查,抽查的分别是最近几年的归档病案,三级中医院各抽300份,二级中医院各抽150份。检查、评审的主要内容是病案质量和病案中反映的中医药治疗率、抗菌药治疗率、危重病例讨论等。抽查中发现,中医院的病案质量不容乐观,病案中反映出的“西医化”倾向也较为严重。在23家中医院抽取的3747份病案中,甲级病案只占55.2%,达不到等级医院甲级病案率的要求。其中有8家中医院的甲级病案率低于50%,还有4家中医院出现了丙级病案。在这些病案中,大多数缺乏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候分析,不会或者没有运用中医的术语进行表述,多数不能反映中医药特色。
, http://www.100md.com
而且,中医院“西医化”倾向在治疗和用药上均有表现。有的中医院西医病案占总病案数的46%,接近一半;大多数医院中医药治疗率过低,23家中医院平均只有48.54%,有4家医院甚至不到30%,而抗菌药的使用率则远远高于卫生部规定的50%,23家中医院平均达到76.2%,有10家中医院甚至超过80%。抗菌药的滥用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病人的负担,而且违反了医疗用药原则。可以说,“挂中医之牌,行西医之实”已成了部分中医院的真实写照。
困惑:
吃力不值钱
困惑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祖传中医,如今在针灸领域颇有名气。然而他说,别看银针闪闪很快见疗效,其实这一行真是吃力不值钱。按照规定,一次中医针灸收费4元、穴位注射1元,而西医静脉注射收费1.5~2元。论技术含量,中医针灸是5年本科毕业的针灸医师操作,西医的注射是护士操作。
, http://www.100md.com
这位朋友还介绍,做一次见效的中医骨折整复,收费仅80元,西医切开复位或骨折复位平均在350元以上;牵引疗法,西医16元,中医3元,同一操作技术,中医只是西医的1/5。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推拿、按摩,中医按摩20分钟以内10元,而市场上保健按摩40分钟上百元。中医按摩是5年大学本科毕业的推拿按摩医师来操作,而收费价格却仅是桑拿按摩的零头。
在诊断费用方面,中医更是不能与西医相比。大多数的西医院都有高档的大型医疗设备,动辄就进行B超、CT检查。而在大多数中医院里,检查还是依靠号脉等老一套,当老一套难以解决问题时,往往让患者转到西医院诊断。作为医疗界的同行,有些中医医生把这种现象戏称为“肥水往外流”——你没有现代化的诊断设备,只能看人家赚钱。
在如今医院收入占绝大部分的药品收入方面,传统的膏、丹、丸、散、汤剂中药看上去体积庞大,但是收费却比较低廉,即使是中成药收费也难以与西药相比。
医疗服务、设备诊断、药品三方面的收入,中医都难以与西医相比,难怪中医院要西医化,甚至有些中医医生拿生活费回家自谋生路。
, 百拇医药
当然,不可否认,中医本身在为病人服务方面仍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包括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水平等。一些病人看过中医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过去老中医十分注重望闻问切,可是现在的年轻中医看病主要是听取病人自诉,看看舌苔、搭搭脉草草了事,甚至不看舌苔、不搭脉的现象也不鲜见。在处方方面,不少年轻中医不愿意开中药饮片处方,而偏爱开中成药处方。这其中怕麻烦和业务不熟悉两方面的原因皆有。
对策:
亟须大力扶持
针对目前中医院的现状、尴尬和困惑,管理部门和中医人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加强对中医院的投入。如今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医院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应该加强在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可是,很多医院中医诊疗设备陈旧,有的甚至还在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设备,医生戏称其是“爷爷辈”设备。总体而言,中医诊疗设备处于老、旧、破的状态。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中医诊疗设备的落后,还与研发生产有关。综观目前的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状况,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有所进步,应用技术不断增多,但仍数量稀少,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以占据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半壁江山的上海为例,2007年全市医疗器械生产总值中,每10000元产值中,中医器械仅占3元。
其次要保持中医固有的特色。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中医各流派扶持工作的经费投入。及时挖掘整理中医流派学术渊源、基础理论、特色经验、技术方法等,重点对其独特疗效通过临床协作进行研究总结,继承其学术精髓,并进行发展、创新而运用于临床。
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特色,关键还在于培养大批合格、有用的中医人才。1956年四所中医学院成立后,中医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系统,接着各省陆续成立中医学院,这是中医继往开来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中医临床教学成为中医传承、发展中薄弱的一环。
, http://www.100md.com 有专家认为,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
除了加强中医教学工作外,还应根据目前有的地方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抢救老中医药专家手中的“绝活”,安排年轻有为的中医药工作者跟师学徒,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使中医药事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再次应遏制中医院西医化的倾向。提倡中西并举、中西互补并不意味着中医西化。许多能够用中医医治的疾病,在中医院或中医科不必采用西医医疗的方法。中医首先要有自信心,不要老想着中医的局限性,而是更应该看到中医中药治疗副作用小的优势。
当然,作为中医重要“助手”的中药,要为中医提供疗效更好的药品,尤其是中医治疗急症所需的药品,不断改进中药剂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今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的膏、丹、丸、散、汤剂恐怕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关专家认为,中药的苦涩、携带不便、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影响中医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一旦突破,将会推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有可能会使中医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百拇医药
当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谱与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上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带来的药害及中药、天然药物疗法在世界各地应用后取得的明显成效,中药、天然药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经济发达的日本,汉方药市场发展很快;美国对植物制剂的关心也开始高涨,正在修订对动植物药限制的法规,加强对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然而,作为中医药的故乡,我国医疗领域“重西轻中”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很多患者只有在西医疗效不佳或者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才考虑中医治疗。也有的患者是因为难以承担昂贵的西医治疗费用才选择中医。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中医发展缓慢,特色流派后继乏人,治疗难以得到预期效果。中医要发展,自身“脉象”必须要加强。
尴尬:
门庭冷落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在许多省市,除三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笔者曾走访了上海的一些中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结果发现,除了几家三级中医院及有特色的中医科比较红火外,其他中医院或中医科的情况多不尽如人意。如一家区级中心医院的中医科,接连几天门庭冷落,就医者基本上都是来配药的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其功能已经等同于企业的保健站;而在地段医院,就诊者大多是做做理疗、拔火罐者,基本上以保健康复为主,很少有治疗性的业务。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抱多大希望。据了解,现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
值得注意的是,特色中医也有衰退的迹象。以中医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例,“海派中医”在近代中国医学史上可谓首屈一指,包括中医伤科八大家、中医妇科四大流派、中医内科十一流派、中医儿科四大流派、针灸六大流派。这些流派不仅闻名沪上,而且蜚声全国。然而,目前上海中医伤科八大家已经残缺不全,仅有石氏、施氏、魏氏伤科等仍有传人,闵殷伤科、佟氏伤科,由于传人年事已高或已出国,国内已无继承者;而陈氏妇科、沈氏妇科、蔡氏妇科则呈现传人渐少的情况;其他如中医内科、中医儿科等各流派均有继承人才断层、逐渐萎缩的现象。
, http://www.100md.com
尴尬:
中医西化
尴尬
除了中医院数量少、业务量不足外,中医院在治疗方面也面临“中医西化”的尴尬状态。在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或中西医结合科,尽管冠名时中字在前,西字在后,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得到的往往是西医治疗的那一套。有调查显示,即使是在一些纯粹的中医院,中医药治疗率也不足30%,而抗菌药的使用率却很高。
据了解,安徽省曾组织部分专家,对全省23家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的归档病案进行了抽查,抽查的分别是最近几年的归档病案,三级中医院各抽300份,二级中医院各抽150份。检查、评审的主要内容是病案质量和病案中反映的中医药治疗率、抗菌药治疗率、危重病例讨论等。抽查中发现,中医院的病案质量不容乐观,病案中反映出的“西医化”倾向也较为严重。在23家中医院抽取的3747份病案中,甲级病案只占55.2%,达不到等级医院甲级病案率的要求。其中有8家中医院的甲级病案率低于50%,还有4家中医院出现了丙级病案。在这些病案中,大多数缺乏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候分析,不会或者没有运用中医的术语进行表述,多数不能反映中医药特色。
, http://www.100md.com
而且,中医院“西医化”倾向在治疗和用药上均有表现。有的中医院西医病案占总病案数的46%,接近一半;大多数医院中医药治疗率过低,23家中医院平均只有48.54%,有4家医院甚至不到30%,而抗菌药的使用率则远远高于卫生部规定的50%,23家中医院平均达到76.2%,有10家中医院甚至超过80%。抗菌药的滥用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病人的负担,而且违反了医疗用药原则。可以说,“挂中医之牌,行西医之实”已成了部分中医院的真实写照。
困惑:
吃力不值钱
困惑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祖传中医,如今在针灸领域颇有名气。然而他说,别看银针闪闪很快见疗效,其实这一行真是吃力不值钱。按照规定,一次中医针灸收费4元、穴位注射1元,而西医静脉注射收费1.5~2元。论技术含量,中医针灸是5年本科毕业的针灸医师操作,西医的注射是护士操作。
, http://www.100md.com
这位朋友还介绍,做一次见效的中医骨折整复,收费仅80元,西医切开复位或骨折复位平均在350元以上;牵引疗法,西医16元,中医3元,同一操作技术,中医只是西医的1/5。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推拿、按摩,中医按摩20分钟以内10元,而市场上保健按摩40分钟上百元。中医按摩是5年大学本科毕业的推拿按摩医师来操作,而收费价格却仅是桑拿按摩的零头。
在诊断费用方面,中医更是不能与西医相比。大多数的西医院都有高档的大型医疗设备,动辄就进行B超、CT检查。而在大多数中医院里,检查还是依靠号脉等老一套,当老一套难以解决问题时,往往让患者转到西医院诊断。作为医疗界的同行,有些中医医生把这种现象戏称为“肥水往外流”——你没有现代化的诊断设备,只能看人家赚钱。
在如今医院收入占绝大部分的药品收入方面,传统的膏、丹、丸、散、汤剂中药看上去体积庞大,但是收费却比较低廉,即使是中成药收费也难以与西药相比。
医疗服务、设备诊断、药品三方面的收入,中医都难以与西医相比,难怪中医院要西医化,甚至有些中医医生拿生活费回家自谋生路。
, 百拇医药
当然,不可否认,中医本身在为病人服务方面仍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包括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水平等。一些病人看过中医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过去老中医十分注重望闻问切,可是现在的年轻中医看病主要是听取病人自诉,看看舌苔、搭搭脉草草了事,甚至不看舌苔、不搭脉的现象也不鲜见。在处方方面,不少年轻中医不愿意开中药饮片处方,而偏爱开中成药处方。这其中怕麻烦和业务不熟悉两方面的原因皆有。
对策:
亟须大力扶持
针对目前中医院的现状、尴尬和困惑,管理部门和中医人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加强对中医院的投入。如今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医院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应该加强在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可是,很多医院中医诊疗设备陈旧,有的甚至还在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设备,医生戏称其是“爷爷辈”设备。总体而言,中医诊疗设备处于老、旧、破的状态。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中医诊疗设备的落后,还与研发生产有关。综观目前的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状况,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有所进步,应用技术不断增多,但仍数量稀少,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以占据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半壁江山的上海为例,2007年全市医疗器械生产总值中,每10000元产值中,中医器械仅占3元。
其次要保持中医固有的特色。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中医各流派扶持工作的经费投入。及时挖掘整理中医流派学术渊源、基础理论、特色经验、技术方法等,重点对其独特疗效通过临床协作进行研究总结,继承其学术精髓,并进行发展、创新而运用于临床。
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特色,关键还在于培养大批合格、有用的中医人才。1956年四所中医学院成立后,中医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系统,接着各省陆续成立中医学院,这是中医继往开来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中医临床教学成为中医传承、发展中薄弱的一环。
, http://www.100md.com 有专家认为,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
除了加强中医教学工作外,还应根据目前有的地方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抢救老中医药专家手中的“绝活”,安排年轻有为的中医药工作者跟师学徒,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使中医药事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再次应遏制中医院西医化的倾向。提倡中西并举、中西互补并不意味着中医西化。许多能够用中医医治的疾病,在中医院或中医科不必采用西医医疗的方法。中医首先要有自信心,不要老想着中医的局限性,而是更应该看到中医中药治疗副作用小的优势。
当然,作为中医重要“助手”的中药,要为中医提供疗效更好的药品,尤其是中医治疗急症所需的药品,不断改进中药剂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今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的膏、丹、丸、散、汤剂恐怕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关专家认为,中药的苦涩、携带不便、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影响中医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一旦突破,将会推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有可能会使中医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