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
编号:11777702
心——君主之官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38期
     金文的心写作xīn,我们如果把它和心脏的解剖图谱比较一下的话,会发现它还是非常写实的。最上面的V字型应该是代表了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两侧的膨隆应该是描绘了左、右心耳,而最下面的椭圆而有尖的部分自然就是心室了,中间的那一竖可能代表了室间隔,它把心室分为左右两部分。可能是过于写实的缘故吧,作为字来说就显得不够美观。为了使字型更加好看,从金文到小篆,心字渐渐发生了演变,变为:xīn。小篆的心字流畅而飘逸,非常优美,但是已经看不出象形的意味来了。

    《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说古人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思维。到了内经时代,又进一步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篇》)。也就是说内经的作者认为心不但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而且主宰着形体官窍、五脏六腑的所有生理活动。比如说人体四肢之屈伸,躯干之俯仰,目之视物,耳之闻声,口之摄食,舌之感味,胃之受纳,小肠之化物,大肠之传导,肾之封藏,肝之输泄,脾之运化,肺之呼吸以及心脏本身之行血的功能,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在心神的主宰和协调下,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才能协调一致,互相合作,从而达到全身安泰的状态。如若心神不明,则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与统一,因而产生紊乱,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此正如《灵枢·灵兰秘典论》所言:“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因此,《素问·六节藏象论》特别强调地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前面我们提到了心脏有行血的功能。这是因为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在脉中不停地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心主血脉”。

    明代以前的医家皆笃信胸中所藏之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两种功能,但是,自明代开始,这种认识就发生了动摇。首先对这一理论提出异议的是明代医家李梴。他在《医学入门·心》中说:“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似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因。”他明确指出了人心有二:一是藏于胸中,推动血行的“血肉之心”;二是无具体形态可言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神明之心”。其实他已否定了胸中之心有主宰生命活动的功能,认为这个心只有推动血行的作用。故名之曰“血肉之心”。至于“神明之心”究属何物?居于何处?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提出了他的答案:“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之后,清代医家王清任又在《医林改错》中详细地描写了脑的功能和解剖位置,和《内经》相比这是提高了一大步。, 百拇医药(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