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
编号:11785289
防暑保健溯古谈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52期
     蛙叫塘畔,蝉噪枝头,又一个暑夏悄然走进我们生活。在享受现代科技、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消暑降温乐趣的同时,笔者禁不住穿行文海字林之中,去追溯古代人的生活。

    作为生活保健、劳动保护的防暑降温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远古时代,勤劳睿智的先民就善于利用树荫、凉洞、水流、编织树枝草叶当凉帽等办法来预防中暑。春秋时代,人们已懂得采集积蓄冬日之冰块用于防暑。《诗经》与《左传》中就有冬月藏冰的记载,那时设有“凌人”专管冰块的藏取,每年寒冬时就凿取冰块存放在低温的地窖、深井等“冰室”、“冰井”,等到夏热时取出供饮用降温,有的甚至建有“冰厨”。《吴越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冰厨,在当时,它堪称空调房间,可想而知这种土办法建的“冰厨”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当大。古代只有豪门贵族才建得起冰井冰室,所以“伐冰之家”被用来代指贵族,一般人家夏天能吃上冰碎块加点清凉瓜果算是降温的恩物了。唐代以后,每当盛夏,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赐冰仪式,把皇室冰井中的藏冰赏赐给皇室嫡亲近臣们消受防暑。

, 百拇医药     冷饮消暑见之于诗中的有唐代诗人杜甫的“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诗人将显贵之家公子小姐吃冷饮消暑写得颇为形象逼真。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清代诗人王涣洋曾对“冰镇酸梅汤”吟诗赞道:“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唐代有一种叫“槐叶冷淘”的消暑食品,这种独特的消暑凉食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中,做成细条煮熟后存放深井中或冰窖里冷贮。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槐叶有治霍乱烦闷、肠风痔疾、鼻气窒塞等医疗用途,可见古人早就善用草药来防暑了。

    唐代防暑降温的办法甚多,皇室贵族有专门的避暑宫殿。唐玄宗时,宫内建造一座避暑的凉殿,外面用翻水车把凉水冲上屋顶,居高临下喷冷水,“四隅积水成帘飘洒”借以降温。殿内还安装有靠水力推动的风扇,堪称一种人工空调房。南宋时,皇宫内还建有专供帝王嫔妃纳凉避暑的“翠寒堂”,花木盆景浓翠蔽日,令人心惬神怡,翠寒堂还设有人造喷泉、风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令人不知人间有尘暑。有个大学士暑夏时节被皇上召进凉殿,竟然全身颤抖。皇上一问方知他嫌冷,于是赐他北绫披上,看来这样的避暑之地也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景色优美,气候凉爽,来到这里暑意热气荡然无存。可见栽花养卉,植树造林也可以改善小气候,是防暑降温的有效办法。
, 百拇医药
    老百姓又是如何应对暑热之苦呢?从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民间已有不少消暑的器具,“不动无风动有风”的扇子,就是一种最普遍的散热工具。《水浒传》中写到,在“赤日炎炎如火烧”的夏天“王孙公子把扇摇”。其实,“竹夫人”是一种不比摇扇子差的避暑佳品。“竹夫人”用竹做成,通常有两种制法,一是截取整段大竹不超1米,四周开洞以通风散热,置备于眠床之上;另一种是编青竹为竹筒,中空,上留多孔,搁臂憩膝用以取凉。南宋大诗人陆游为此作《初夏幽居》咏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这种低级的“空调器”在热浪灼人的夏季贴近人们的消夏生活,故被昵称“竹夫人”。古代的医药在防暑中更大显身手,人们习惯饮用中草药煎泡的“伏茶”、“凉茶”、“午时茶”等,有些药铺、街市、路口也有出售,有较好的解暑清热疗效。

    古人消暑方式多种多样,从一些名家诗文中也可管中窥豹,并从中得到启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写他夜敞门窗,静坐广庭的消暑纳凉办法:“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宋朝的陆游喜欢在桥畔乘凉。他在《桥南纳凉》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拄杖追凉来到桥南,此时明月清风,星河半落,夜凉袭人,十分爽快惬意。看来消暑除了具备较好的居住条件之外,环境安静、心境平静也不啻为消暑一招,“心静自然凉”就是一句消暑常言。北宋诗人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中饮,著茗自忘归。”蔽日的大树,幽静的古寺的确是消暑纳凉的好所在。于今看来,古代人的防暑降温虽然原始落后,但大多健康有益,少有负面效应,不像今天有些人不小心会患上冷饮疾、空调病。, http://www.100md.com(林长华 福建省东山县作家协会)